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依据、指导思想与主体保障

2018-02-11岳国峰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岳国峰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党的十九大则为满足这一新要求指明了现实基础、指导思想和主体保障。具体而言,十九大报告中重点论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光辉典范,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到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则为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提供了主体保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来看,党的十九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进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开创性的历史意义,为谱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现实依据

“中国特色的基本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两个向度。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角度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述,从广度和深度上双重揭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观的精髓和内在本质。

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指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构成一切历史冲突的内在根源[1](P115),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也有本质的差异。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往往表现为对抗性的尖锐矛盾,这也决定了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必然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相互对抗,而要解决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通过彻底的暴力革命。与此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消灭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再表现为激烈的对抗性矛盾,这也表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社会中的敌我矛盾,而是转化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内部矛盾。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一方面,当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方面、各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生产力的总体发展状况,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需要。就此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系统地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必然会发生转变。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会有不同的表现,因而,认识社会主要矛盾需要复杂而艰辛的探索,我国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P633)党的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P82)这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的一个真实写照。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认识出现一些偏差,这一正确论断却没有坚持巩固下来,反而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阶级斗争再次认定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导致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段弯路。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曾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P16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进行了科学表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P373)根据这一科学论断,我们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江泽民和胡锦涛也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中国状况和中国实际,一切都要从这个基本点出发。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中国的基本国情问题,概括地提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6](P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经济也由之前的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再是中国生产力的实际状况。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以往更加强烈,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社会软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全面反映人民的需要和愿望。因此,党的十九大有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创新和重要论断,就是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P11),这一判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在新时代中,人民的美好生活不再仅仅是人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还包括人民对社会、民主、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诸多层面在内的整体需要,这样,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人们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此而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我们党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依据之一。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样式,也是事物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我们党基于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出的全面概括。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论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系统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三个没有变”到“两个没有变、一个变”的新概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认知的创新发展。这一科学判断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也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指导思想

理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步的精神要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深刻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扎实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之中,不断深化对我国发展现状的认识,积极推动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设想,都是站在中国发展趋势和世界发展全局的具体实践中提出的最新论断,为在战略上赢得主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理论结合实践,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定位和实施路径,并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其做出了高度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理论、概念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辉,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深化了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党的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具体执政实践中对党的活动和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不仅能够明晰掌握我们党自觉而能动地开展自身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也能够保证我们党在开展执政活动并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不断走向胜利,还是我们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并顺利完成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的不竭源泉。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执政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深入对社会主义基本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地把握共产党在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具体的执政规律。

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全国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相较于40年前,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往那种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科学研判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趋势,结合新一轮科学技术进步方向,全面深化对生产力的认识和布局,提出“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同时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当然,在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将生产力的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不断地得到巩固,“强起来”的目标也在不断实现。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在此基础上,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入新时代而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本身也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从党的治国方略还是从党的执政规律来看,依法执政仍然是根本原则,我们党要想在新时代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就必须在现实的执政实践中坚定不移地遵循这一基本的执政规律。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全党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务必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把历史的人民性毫无保留地自觉化为共产党人的立场、宗旨和使命担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实现人民幸福生活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宗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和终极价值判断,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感恩之心,永远忠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宗旨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8](P214)“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它从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系统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也为人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并于同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和规划。在2017年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面对全球治理的挑战,“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高度。在短短四年时间内,“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提出到成熟,不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政治智慧,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今世界,“全球化”依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然而,西方世界的逆全球化声音却此起彼伏,西方世界呈现出的全球治理危机反映了当前世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要破解全球治理的难题,首先就必须摒弃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为这种探寻提供了一种中国智慧。这一方案是对当代全球治理危机的有效解决,它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当代世界发展的现状出发,重新激活了历史与共同体之间的理论张力,从人类命运共享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新方案,为打破西方霸权主义,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理想与现实规范的冲突贡献了中国智慧。就此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哲学思考,也为解决当前的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方案。

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智慧的再升华、再提升,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一切力量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现实道路,同时也为我们发展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指导思想。

三、主体保障

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最积极的因素必然是实践主体的全方位参与,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实践主体。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伟大事业,无不昭示着一条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最坚强的领导核心,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坚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历史与实践均有力地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事业能不能长青,能不能开出理论之花,与党的自身建设密切相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维护党和党的绝对领导权威。对于这一原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权威》中就曾明确提出,权威并非由人的主观意志所确定,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要求,无产阶级的队伍组织离不开权威,社会革命的胜利也要靠权威来解决,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之后,更需要权威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离开了这一“权威原则”,就等于“背叛了无产阶级运动”。[10](P335-338)当然,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威主要体现在它的政党领袖上。[11](P137)这就是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决和彻底地从严管党治党的根本原因。当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发展过程来看,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十九大根据新形势,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了系统性的新部署,对新时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总要求,这是党的十九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条件建设的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总规划。全面从严治党,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内容全覆盖,理应体现党的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囊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涵盖党建的各个领域。二是明确管党治党的主体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担负要由各级党委和纪委承担。管党治党任务的落实,关键是要加强党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当将党的建设实践内容纳入其中,做到主体全覆盖。三是手段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高标准和守底线相结合,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四是时间全覆盖。党纪严于国法,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内”和“八小时以外”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

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从严”。一要从严落实治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因此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二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就要管思想、管作风,要通过一系列从严的标准、从严的措施、从严的纪律来要求、管理、约束干部,使干部常有敬畏之心,常能反省自身言行。三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四是严格党的纪律。只有严明纪律,才能使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最新理论表述和最新要求,都是对我们党长期执政以来的存在的现实问题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性,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对执政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入了新境界。[12]

总之,只要以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有最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现实资源,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必将落在中国身上,我们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在伟大的时代中,开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