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城乡规划的应对策略

2018-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城镇化一带

王 青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陕西 西安 710100)

一、“一带一路”的科学内涵与格局响应

1、“一带一路”的内涵

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对中国发展将产生历史性影响的“一带一路”进入全面推进建设阶段。《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①

“一带一路”不能从字面意义上误读,并非只有“带”与“路”上的国家或省市才会参与其中,不能仅从空间范围上解读战略,带有排他性的偏见。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和网络,不是封闭的体系,具有多重空间的内涵和跨尺度的特点。“一带一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必将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使国际经济格局产生变化,形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2、“一带一路”的格局响应

(1)政治格局响应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其他国家和地区有自己不同的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只有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建立起一套各国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价值观体系,经济、贸易、文化和政治的壁垒才能消除。中国首先要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在政治社会的发展和民生、法制等方面体现价值观,选择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其次作为引领者恰当地输出,同时吸收融合其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价值观,积极构建以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为核心,最终达成国际共识的“一带一路”文化和价值观体系。②

(2)经济格局响应

“一带一路”是要“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15)。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深度融合,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构成打破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国际分工合作的出现致使经济结构重组。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通过改革开放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但只是作为世界工厂提供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和非核心技术的加工装配等。而“一带一路”延续经济全球化的态势,链接欧洲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打造极具发展潜力的世界经济走廊,兼具包容性的发展特征,促进了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要在更广阔的格局中承担责任,构建新的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起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作用。

(3)文化格局响应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出现了“丝绸之路”这个词汇。“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将这条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在汉唐时期发展鼎盛的从中国出发至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的贸易路线总结概括。这个具有强烈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逐渐被广泛认可和应用。“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贸易的代名词,而且也是历史上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文化交流的“符号”③它既是一条“经济带”,更是一条“文化带”。这个文化符号被解读为交往、繁荣、和平和友谊,也正是“一带一路”下我们向世界传达的“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

二、西部地区城乡规划体系发展的历程与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加快城镇化的速度,但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人口密度的不同,导致城镇体系的建设上差异明显。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但经济实力较弱等原因致使城镇化进程缓慢。因此,西部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充分利用全球化经济下的国际资本和市场体系,快速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1、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建设逐渐开始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相较东部地区沿海的区位优势,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基础较差,自然条件受到限制,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城镇化的进程非常缓慢,招商引资困难,自身动力不足,其动力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支持。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城乡规划在此阶段主要以政府导向的蓝图式规划为主要类型。

2006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规划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一带一路”规划部署以来,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以城市发展为核心,以新的价值观体系构建城镇化发展目标和途径。④国际化的经济格局促使更大范围的城市群的形成,西部地区代表的城市群有关中天水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白西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通过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区域经济合作,增强经济、社会和交通的联系。城市群将作为我国的主要空间形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及产业分工中,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2、困境

过去三十多年里,我国的城乡规划体系是政治使命的产物,属于管制型规划,政府规划部门从规划编制、审批到具体实施全权参与其中。而市民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信息完全不对等的状态,对城市发展建设无法提出意见,政策制定的过程,缺少公众的监督和舆论的参与。政府“蓝图式”的规划方式以静态为主,对市场考虑不够充分,同时对多种可能性的发展路径缺乏探讨,动态弹性不足。

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虽然在技术性内容上有明确的规定范围,但在某些程序性法律方面,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导致实施的过程中形式大于内容。技术性的法规具有普遍适应性,但同时应配套操作性更强的实施细则。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进程下,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发展的形势。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与应对策略

“一带一路”促使我国加快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步伐,城市发展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期,城市群作为新的空间布局策略在演进过程中被提出,然而,发展既要避免城市的过渡扩张,又要寻求空间结构的优化。在产业合作和基础设施互通的前提下,城乡规划策略应积极面对、及时调整,构建多重空间尺度和层次的框架平台。

1、转型思考

(1)从重视形式到“以人为本”

面对“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过于理想化和形式化的规划理应杜绝,我国的城乡规划道路要以引领者的姿态,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社会服务等方面内容,带动和影响其他国家的城镇化道路,突破宗教文化的差异,以人为本,以生活在城镇中的居民为核心,把城市生活和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居民的诉求和福祉将更加受到关注,城镇化的发展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2)从单一到多元,“兼容并济”

城乡规划不再只是单一的空间研究模式,它是环境、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它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发展。传统的空间结构规划已经不能独立解决新的城市问题,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因素使城市不断自我完善和更新,形成有机整合的资源。城市的发展由市民、政府和社会同心行动,协调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乡规划将发挥协调和缓冲的作用,在弹性的模式下更好适应不同特色的需求。

2、应对策略

城乡规划要逐步推进民主决策,提高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城乡规划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在编制、审核和实施的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方要权衡和协调,多方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提高城乡规划的社会公共属性。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管理体制,合理分配公共资源。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民生工程如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服务型政府从服务方式、服务效率、部门配合、公众参与和政务公开五个方面提出建设目标。⑤城市生活和城市民生方面确立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各级政府职能分工明确,公共服务包含的社会政治权利平等、公平公正。多方参与以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语

在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发展的当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镇化和城乡规划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带一路”建立起的跨国跨地区合作平台,促使中国以新的价值观体系来构建城乡规划的目标和路径。我国西部地区城乡规划的应对策略,在达成国际共识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下,顺应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变,调整自身的空间与内涵,适应时代的需要。

注 释:

①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R].新华社,2015.3.28

②袁牧,秦芳.“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城市和城乡规划发展的未来[J].规划师论坛,2016,(2):5-10.

③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

④彭震伟.“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城市规划应对[J].规划师论坛,2016(2):11-16.

⑤戚路辉,张震宇.服务型政府下的城乡规划管理市场化改革[J].规划师,2015(4):22-26.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城镇化一带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城乡规划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家乡的城镇化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应用型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