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分析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以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为例

2018-02-11杨晟颢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流行语思政大学生

王 天 杨晟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市 102249)

网络流行语是产生于网络并应用于网络的一种“新兴语言”,因其简便生动的形式、创新性的使用方式,深受广大青年网民的喜爱,更被形象化的称呼为网络时代的“社会方言”。大学生是网络流行语的忠实“粉丝”,频繁使用网络流行语,增加了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交流的困难程度,加深了不同年龄段群体之间的隔阂,对高校思政工作带来全新挑战。通过对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可有效分析网络流行语在学生群体中的使用频率、影响程度及传播方式,有利于“对症下药”,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更有作用。

一、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

通过对北京部分高校的环境科学、资源勘查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等理工科专业逾500人的调查分析可得,相关专业学生上网行为特点及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包括:

1、学生上网时间长,网络流行语使用频繁

受访学生中,每天上网时长超过2小时的占78%,超过1小时的高于95%,可见大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属于网络行为丰富的活跃网民。与此同时,在日常网络交流时,有67%的受访学生有时或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只有不到5%的同学从来不使用。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已充斥在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模式新颖,易于被学生接受

网络流行语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轻松的语境和生动形象的表述,虽然部分网络流行语有伤大雅,但因其幽默诙谐的特点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喜爱。受访学生中,愿意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占55%,被动接受网络流行语的占25%,只有约2%的同学明确反对使用网络流行语。而网络流行语被经常使用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其简捷、好玩、便于表达情感,这一因素占85%。

3、更新频率高,传播速度快

在信息传播飞速的网络时代,新闻呈碎片化式传播,较难形成持续性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兴起于网络的一种语言,其更新速度同样很快,很多时候,在网民还没有充分了解某一句网络流行语的含义时,它已经被其他流行语所代替。在受访学生群体中,有2/3的同学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受身边人影响,1/3的同学密切关注贴吧、微博,随时掌握网络流行语更新动态。正是在这种普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趋势下,受访学生中有超过80%的学生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最新网络流行语,能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导致网络流行语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快。

4、使用场合固定,使用对象单一

在受访学生群体中,有近70%的同学主要在网络聊天时使用网络流行语,另有15%的同学用于在微信朋友圈、微博中发布状态,剩余15%的同学将网络流行语用于日常面对面沟通。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对象上,近95%的同学只对同学、朋友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见,受访学生群体大都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在比较严肃的场合则较少使用,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具有一定选择性。

5、关注网络发展,网络语言使用自由

新华社于2016年7月发布了《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对官方新闻报道的用语进行明确要求,杜绝一些有伤风化词语的出现。受访学生群体中,有65%的同学表示明确拥护该项规定,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使用禁用词,而另外35%的同学则表示不会受到规定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更期待的是政府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进行有效引导和适当监督,对于一些传播范围广,生动活泼而又不失文雅的词语应予以必要的支持,甚至纳入词典中。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社会发展迅速,各种外来文化迅速涌入,对引导青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极大影响。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一种体现,即用最简捷字词或符号表达思想,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无意间推动了实用主义的蔓延。青年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多数没有准确调查过流行语的产生方式,仅从娱乐性强的角度对其予以认可并加以使用,养成习惯后,极容易对其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养成带来影响,弱化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2、淡化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

诞生于后现代文化土壤中的网络流行语带有明显的“无厘头”特征,娱乐化、暴力化特征明显。过分娱乐化的网络流行语,不适合在官方场合和正式演讲、汇报中使用。还有很多网络流行语自身存在严重的语病。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多的使用网络流行语,容易淡化对良好语言习惯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养成,阻碍综合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就业。此外,一些网络流行语带有极强的讽刺和谩骂性质,如“SB”、“恐龙”等,过多的使用这类词汇,虽然不会造成物质损失和身体伤害,但对被使用人的精神和名誉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对于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过多使用带有讽刺、谩骂性质的网络流行语,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

3、阻碍大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

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在我国社会迅速发展时期,在孩童时代就接触电脑,接触网络,可谓网络“原住民”,是最经常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群体。娱乐性、创新性强的网络流行语让大学生群体产生心理共鸣,迅速被他们接受认同。高校教师受自身工作性质影响,日常工作关注点集中在教学科研、理论研究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和感知较少,不像大学生那样及时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教育双方在日常语言习惯上的差别,容易造成共同语言的缺失,影响师生交流质量,难以产生共鸣。

三、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对策

1、重视思想引领,多渠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面临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创新第一课堂教育,丰富第二课堂手段,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第一课堂是大学思政教育的主战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授课方式方法,尽力扭转思政课在广大同学意识中的“死板教学”印象,多结合热点时事,用同学们喜欢的方式来讲授。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增强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引起高校思政教师的重视,要勇于停办一些参与人数少、影响甚微的活动,多举办学生们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广泛参与的活动。

2、强化问题导向,多维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和网络游戏的迅速普及都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有很强的传播意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更加丰富,形式能够更加鲜活,切实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实现人生理想,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重视思政教育的积极意义,让大学生成为主动教育,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一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被最大程度的体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放的姿态认识并参与到网络文化的进程中,认真聆听大学生的网上言论,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否则就会与时代脱节,无法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发挥想象力,结合时代特色,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核心内容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师生共同努力,让高校思政教育更有生命力、影响力。

3、分析用户需求,多角度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面对呈碎片化式传播的网络信息,思政工作者有较强的辨别、筛选能力,是建造良好互动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主体。首先,要培养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意见领袖”。思政工作者要对热点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发布有深度、有根据的信息进行意见领袖的塑造,以降低碎片化信息噪声,形成网络舆论正能量。其次,要做好与学生的良好互动。高校思政工作者可组织建立学校、学院、班级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通过设置主题热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丰富思政教育的维度。同时要注意打通学生进行反馈的通道,做到上下结合,避免单方面传授针对性不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红霞.网络舆论碎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39-43.

[2]雷友华.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4-77.

[3]唐丽君.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影响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9-144.

猜你喜欢

流行语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巧借 流行语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