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大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初探

2018-02-11陈锡萍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华大学

陈锡萍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

一、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概念

1、文化

对于文化的概念,目前的学者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多很多种。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定义。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生存活动中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人力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甚至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动词,是生物过程中的、非内在的遗传,是一种外在的影响,所以有人说它的本质属性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文治和教化的总称。①

关于文化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包含非常广泛和十分具有人文含义的概念,文化的范围实在太广,文化的变现也十分复杂。它不仅包括了物质财富,也包括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文化是有多样性的。所以对文化的诠释:文化属于社会现象,是世间万物各种信息融会交织、互相渗透的产物,也属于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变迁与演变过程中,所有语言与文字的总和,是长期积淀的产物。准确地说,文化蕴含在物质之中又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包括多个因素,如地理、民风民俗、艺术行为、道德标准等。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所共认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积累经验的升华。

2、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也称为华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普遍认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有五千多年,台湾一些学者认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是以黄河长江文明为主,汇集了多个区域文化,融合了多种民族的特色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层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很高的融吸性,很强的稳定性的。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多元一体格局”:“在这里,我用中华民族这个词语来代表11亿中国人生存的疆域,它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正因为诸多民族的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多元,尽管他们都称民族,但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各不相同。我将国家疆域称为中华民族并不确切,因为国家、民族这两个概念间尽管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不能将其视作同一个概念。之所以要这样界定,就是为了避免引起政治争论”。②

中华文化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起居、喧嚣的市井之中,也存在于赋予长江、黄河、泰山精神意义之中;存在于国粹京剧、川剧变脸中,也存在于长城、故宫的历史建筑中;存在于古时的马背、渔歌之中,也存在于现今的电影、电视新的烙印中。

二、现代远程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的意义上来看,文化传承是指文化从上一代传承给下一代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既包括一些技能技巧的传承,也包括体能和生理因素的影响。③文化传承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进到高等学府的教学中来,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文化传承中的创新。远程教育中开放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中的新型大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种新的形式,更体现出传承文化过程中的创新。

1、是塑造优秀校园文化的养料

校园文化要经过长期的提炼,历史的沉淀,不断凝聚发展才能形成。校园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化成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学校的文化底蕴越深厚,大学的发展就越好,大学的这种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正深藏于其所在国家和民族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当中。其次,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强调人自身的道德品质,强调人文精神、哲学理念。国家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上都对继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明确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无疑是当代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养料。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吸取养分,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健康成长。作为新型教育形式的远程教育,要形成走在先进文化建设的队伍中,势必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远程教育肩负成人进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责任,成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刻,也更容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格的培养,素养的提高。课题组通过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同学进行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全部收回,对问卷填写情况进行汇总了解到:多数同学表示认同,希望重建精神家园,弘扬传统文化,占比高达73.2%,这样更有利于在职场中得到进步和找到信仰。80%的同学认为,以远程教育为载体,可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普遍现实,在职场中的同学因为其上班的特殊性,没有太多时间自学,课下阅读,更希望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新的教学形式,新的学生类型,都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再者,因为学生的在职特点,学生可以将所学运用到相关企业,从而进一步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新型途径。

3、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要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现代远程教育就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规律,成人学习的规律来进行。“天人合一”学说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尽管要努力改变自然,为自己换取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但绝不能无限制地改造自然,不能超过自然的承受力,要顺应自然规律,这种思想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远程教育就应该充分分析成人学生与一般学生的不同,掌握成人学习的相关规律,才能将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的文化使命

大学做学问的目的不在于其他,是人的品质,关注人的本身,以人为本的目的,这就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也充分体现出大学的育人宗旨。大学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弘扬与传承优秀文化的主阵地,不仅负责向各行各业输送优秀人才,更承担着科研、社会服务的重任,引领文化发展的潮流,在传播先进文化过程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的诞生,源自于文化进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一直引领着文化发展,成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文化功能不仅仅是大学天然的社会职责,而且是第一使命。教育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则在于文化传承。

开放大学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的重要力量,也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同样需要肩负大学传承文化这一重要使命。

三、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措施

1、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门类众多,结构复杂,结合现在远程教育的特点,设计一个相关的课题体系,对学生进行培育。课程体系以精神文化作为核心内容,从六个方面构建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包括历史、艺术、体育等,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体系的学习,理解“忠孝仁爱”“家国天下”“天人合一”“慎言敏行”等传统价值观,以此来鼓舞自己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努力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2、打造优质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学教师团队

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要想体现出人文关怀,这使新时代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多年的发展中,人文教育不被重视,有些教师文化底蕴不够丰富,锐意社会变革,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乐观的从教心态,表现出来的是浮躁和浅薄,不符合社会对良好的综合素质师资人才的要求。应在开放大学积极提倡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向文理渗透,文理融合,进而注重科学教育的人文教育思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绝不能依靠某一学科的力量完成,而应该由所有学科共同努力,构建起庞大而科学的教育体系。

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一线教师意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也鼓励教师做好文化创意的工作。西方近些年的动漫《功夫熊猫》、《花木兰》都是借鉴了中华元素,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说明中华元素是大有市场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努力做好文化创意创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大有益处的。

3、建立有效的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1)充分发挥出学校的组织领导作用。学校层面应该意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将此项工作置于重要位置,提上议事日程,加大宣传力度,党委领导班子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培育文化认同,全面指导传统文化传承的工作。尤其是宣传部门,更要承担起组织协调任务,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以此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充分发挥出全校师生力量,共同肩负弘扬传统文化重任。传承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把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承的活动传扬到各个班级,各个年级,各个专业。尤其是相关专业更应该有开发、保护与利用,生产丰富多样优质文化产品的意识。

(3)发挥团委、学生会、党支部的组织作用。由于开放大学的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团委、学生会、党支部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应该发挥团委、学生会、党支部的组织作用。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组织学生进入参观学习。组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伟人纪念活动,以传统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清明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4、开设选修课,夯实人文教育

可以从学生兴趣点出发,依托选修课来完成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创新性潜移默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选修课一方面用学分的形式来体现,另一方面也可以创新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可以建立经典阅读护照,用于记录学生自主阅读经典的情况。学生可以经由一部分通识课程拿到经典阅读的点数,还可以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在读完一本经典书籍后联系相关教师检核。教师以对谈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精读,检核过关的学生就可以获得该书点数,登录于护照之内。学生只要集齐相应的点数,人文素质方面才可过关。过关后作为能顺利毕业的重要条件。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经典文献的阅读,也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根据选择文献的难易程度,给出不同的点数,学生阅读完成后,可以预约老师进行检核。检核方式可以用简单测验、面谈等方式进行。

配套辅助措施并行。在推行选修课、阅读护照之外,还可以计划一些配套辅助措施帮助更好地达成目标。这些措施包括:聘请一些知名教授莅临讲授,与孔学堂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邀请相关学者讲学。设立文学社,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写作水平。实施中文能力测试,进校的学生都需要进行测试,测试水平较高者护照点数可以较低,测试水平较低者,护照点数要求则较高。

5、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在建设优秀校园文化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会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轻松投入学习活动中。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情感,可以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使教育中一些抽象、更改的观念,通过各种物质载体表现出来。因此,在设计文化活动时,要尽量选择与学生兴趣点相符、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如,主题辩论会、演讲比赛、文化沙龙,举行“全校背诵诗歌与古文比赛”、“中文能力擂台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古代文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舞台,能将自己的特长展示给更多人。要将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来完成,开放大学的这一优势是其他学校无法比拟的。

在这些活动中,要充分表现出人文关怀,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应该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要渗透到所有校园活动中。作为育人主阵地,课堂教学首当其冲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特别是基础文化课、专业课、第二课堂,都要努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汲取文化精髓,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崭新的姿态从容迎接新的挑战。这也是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注 释:

①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1731。

②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1。

③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美育研究会编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北京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6。

参考文献:

[1]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中国文化书院,1994.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

[3]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3-12-30.

[4]王志文,牛继舜.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策略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

[5]商志晓等.传承创新——推进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M].济南出版社,2013.

[6]董云川,周宏.大学的文化使命[M].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1-2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华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