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

2018-02-11周光大王冬雪

职业技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闫 晶,周光大,高 虹,王冬雪

(1.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市第76中学,哈尔滨 150001)

0 引言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对于大学语文这类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开设课时少,甚至工科类专业不开设语文这门课程,部分学生也认为学习语文是没用的,对语文的学习也是应付了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应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1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1 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的坚持、中国精神的弘扬、中国力量的凝聚必须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可以说,它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但是,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如诗词曲赋、民风民俗、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刻苦勤勉、吃苦耐劳、学而不厌、仁爱诚信等在高职学生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把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高职语文教学当中,让高职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势在必行的。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党领导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特别在新时期,它将继续推动中华民族满怀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对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毫无兴趣、知之甚少,反而对于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盲从盲信甚至追捧,这都是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因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要从多方面培育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1.3 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文明”“诚信”“友善”“和谐”等思想,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这些思想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时不要忘记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社会主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学习古老又年轻,充满活力、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 改变教学方式,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应当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就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代文学作品,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更是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源泉。作为教师,不应该单纯把传授语言文字知识作为高职学生学习的重点,还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和挖掘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相关的文化常识、文化意趣、优秀的传统美德、崇高的精神境界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从而自觉地接受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2 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精神品格

作为高职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的主要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还要在教材之外,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要适当增加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因为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它所包含的理论和思想,都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利用。特别是其中关于改造自然、安邦济世、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等方面的观点、警句、格言,一旦赋予新意,便可以为现实服务。所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职语文课堂不能单纯使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单一的讲授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学习兴趣不浓,作为职业院校教师要因材施教,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高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单纯的掌握一技之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对未来人才的需要。高职学生要想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高职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载体功能,在语文课堂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综合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4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2.4.1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来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多种多样,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蕴含着先人的情感和智慧,它们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传统文化急剧消亡和流变,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一些高职学生缺乏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传统节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这些都应引起高职教师的重视与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4.2 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民族文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每一个民族无论人数多少,都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例如,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绚丽花朵。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学习各民族文化知识,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4.3 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形成了完整的道德准则和礼仪规范,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仪中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命脉,尤其在力争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今天更具有现代意义和普遍价值。现如今,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是家庭和学校的核心,成长中容易忽视人际交往中必要的礼仪,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站立、行走、坐卧、交谈、宴饮等。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习礼仪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3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作为语文教师应秉承文以载道、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弘扬传统文化,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