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育人机制与的路径探索

2018-02-11任俊圣陈玉婷

职业技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外活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任俊圣 ,陈玉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0 引言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课程是实现育人目的重要途径。“课程育人”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对课程功能的综合表述,高职院校推进课程育人的机制是课程育人理论建设的基础,课程育人的路径探索成为当前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课程建设实践的重要议题。

1 课程育人的生成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研究前沿。高职院校需要站在育人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宏观领域回望中观性的课程,将课程作为育人的核心载体以链接知识技能与人——学生。“课程育人”虽具有语意重复的瑕疵,但不掩其回归教育本质之光彩。

“各类课程的地位、功能及其作用方式不同,但有其各自的价值特征”[1],任何课程均具有育人的功效,“课程育人”特指通过课程教育教学对人的全面培育,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教育,也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常常表现为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分离,在课程实施中则容易且已经出现了“专业”技能与思想“基础”的分离。于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程)的相互关系问题便提上了议程,“课程思政”的要求便成为这种关系的表达。“课程思政就是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搭建的桥梁,使其融通,相互促进”[2],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便是“课程育人”的基本纲领。

2 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机制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育人,首先需要确立育人机制问题,即确立课程育人的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与作用。“课程(科目课程)是教学的最小单元,所有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都落实在每一门课程的实施中”[3]根据课程的本质与实施的过程,现就如下五要素进行论证并说明其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2.1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观系统对育人起着直接的作用,但其作用范围、内部能量有限,高职教育育人目的的达成常常由课程体系进行中观设计。课程的设计、确立和运行均围绕育人的宏观目标开展,实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各类课程的综合作用。课程体系建设往往从专业的视角对人才培养做出规划,设计课程运行的整体、过程和执行人,是全面、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直接表达。课程体系建设是育人的基础要素,是其他要素的主线,起到了串联育人诸要素的作用。

2.2 课程目标预设

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在各个具体课程中被碎片化,碎片化的收益是搭建育人目标的载体、落实育人的主要途径并初步获取育人的基本效果,碎片化的损失和危险在于育人目标的具化和育人目标的偏狭。高职教育在课程目标预设时需要保障课程育人目标的整体性,避免课程目标的极度碎化。课程目标的预设是课程体系建设在具体课程中的表达,是课程内容设置的直接依据。课程目标的作用是传达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育人要求,是课程内容选取、确定和实施的蓝图。

2.3 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的设置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课程内容设置影响授课方式方法。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目标预设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职业群)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依据。在课程内容设置的实践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常常以技术技能为核心,常忽视了育人的综合性、协同性和发展性,这是对高职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的误读,并非是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原貌,课程内容设置“应看到课程在传递人类基础知识和基本价值观念方面的主要作用”[4]。“课程思政”正是对这种误读的纠错,即将课程内容中育人成分凸显出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的显性化。课程内容设置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程思政倡议,绝不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填入思政内容,课程内容本有育人的成分,并非外部嫁入。

2.4 授课方式方法

授课方式方法的展现既是在课程内容框架下的标准化行动,又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人格特征、职业道德等个体要素影响下的艺术性创作。高职教育的授课方法更多地倾向于演示而非说明,更多地以案例分析为主而非理论分析,更多地以工作和职业情境为参考而非原理和基础理论为背景。授课方式方法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执行,是推进课程育人的手段。符合高职教育原理和高职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可以高效、深入、全面地形成育人的常态,在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技术技能生成的同时使其获得对职业价值的体认,通过职业价值扩展到对人生的理解,进而将职业关系的思考和实践拓展到对社会关系的整体把握。

2.5 课程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育人机制的重点,常常被作为课程育人的副产品或是辅助,这是课程育人机制建设的暗区。课程考核模式不必局限于试卷、论文、设计等形式,也可以是活动、观点、作品等。课程考核及其模式的选择的作用既是对授课效果的评价,也是评价育人的总体效率,还是评价课程效果的依据;课程考核既是对授课方式方法的反思,也是阶段性课程教育教学的总结;课程考核既是前导课程的协同和深化,也是其他课程的横向参考,还是后续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

3 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一般路径

根据课程育人要素的特性,使得课程育人要素之间形成纵向的继发效用和横向的协同效应,在此基础上,探索高职院校课程育人的一般路径。根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课程育人的发展状况对课程育人的一般路径做如下示例性阐述:

3.1 课程内容的稳定性与更新

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反映了专业和职业(群)的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专业和职业(群)的发展变化,必然出现对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求。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也需要根据社会和行业的变化做好更新处理。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课程内容则具有灵活性和较好的可变性,课程内容设置是推进课程育人的基本保障和首要途径。

3.2 课堂教学的互动与线上资源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5],课堂教学是课程育人主要路径、线上资源是课程育人的重要辅助,这是由师生关系的互动性所决定,由育人宗旨的特殊性所确立。课堂教学并非是单向的传递,而是在互动中师生的共同成长——对学生的育人和对教师育人工作的实践改进。教师的道德素养和能力素质决定了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教师自身的修养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保障。此外,因课堂教学的时间、形式、内容的限制,常常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线上资源的运用及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成为现代高职教育课程育人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育人的分支途径。

3.3 课后作业与评讲

高职教育课程育人效果的达成,需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其效果的深化常常需要学生的独立“反刍”。课后作业常常是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把握和课程教学感悟的有效路径,课后作业的形式不限但有完成时限要求以备评讲。高职教育教师应该注重课后作业的实施,由作业的“反刍”效果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育人要求的把握和体悟。

3.4 课外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程是在特定时间段内在特定地点进行育人活动的集合,这种途径受时空的限制而影响育人效果。为了打通这种局域限制,有必要拓展课程外的育人活动——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程”本身的全面、全方位育人的体现;课外活动不构成对课程育人的僭越,而是“课程”内涵的必要内容和外延的展现。课外活动的设计以课程内容为参照,课外活动的实施是另一种课堂育人形式,是特殊的课后作业。课外活动是课程之外的活动,仍旧是课程育人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丰富多变,实施灵活多样。

3.5 专业实习与行业实践

专业实习以集中的、持续的、综合的形式延续了课程育人的作用,是课程育人在实践情境中的再现。专业实习是高职教育课程育人特殊的、重要的形式,是学校课程育人向实践育人的过渡。课程育人的最终目的在于行业实践,行业实践本身也可以作为课程育人的方式,行业实践是育人的常态和育人社会活动的“再生产”,形成新一轮育人活动的实践起点。行业实践是课程育人的终极途径。

4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葬专业“殡葬心理分析”课程育人的路径探索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开设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简称殡葬专业),“殡葬心理分析”入选首批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殡葬心理分析”课程的育人实践及其发展主要包括:优化“殡葬心理分析”的教育教学实施,使之更加有利于殡葬专业学生的学业需要和专业发展;拓展“殡葬心理分析”的课堂内外教学,促进殡葬专业的学习者和殡葬行业的从业者对殡葬行为社会基础的把握,提升殡葬活动的心理影响力,强化殡葬专业学生对殡葬行业的认识。

4.1 修订课程内容

使“殡葬心理分析”课程的内容模块间形成流动交融,显化“殡葬心理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修订教学内容。修订后的课程模块内容拟为:1.殡葬心理分析的价值观;2.殡葬心理分析的社会基础;3.社会关系中的殡葬心理分析;4.殡葬消费的心理分析;5.殡葬工作者的自我心理分析;6.哲学咨询对殡葬心理异常的反思和实践。课程内容是课程育人目标的持续,是现代殡葬实践对课程内容的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套用、镶嵌在课程内容之中,而是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内容。

4.2 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教学资源

现行“殡葬心理分析”课程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级需要,拟修订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式的优化,具体备选方式包括:慕课模式的运用、实践感悟方式、辩论赛的形式等。以殡葬行业相关影视、微课、教学资源库、殡葬行业公众号等资源为主要形式,丰富殡葬心理分析的课程教学资源。“殡葬心理分析”课程授课教师经过多年的筹备,于2018年5月出版了专著《殡葬心理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这是“殡葬心理分析”课程教学和育人过程的总结,也是今后课程育人的主要依据和核心资源。

4.3 科学设置课后作业并进行综合评讲

依据课程内容设置课后作业,作业形式包括观点驳论、殡葬热点评析、殡葬典型行为分析等。例如,为了明确关于“薄葬”倡议的科学性与心理阻力,设置了关于殡葬消费的统计数据、殡葬工作者的收入期望表达等辅助、并列性内容,采取了“身份互置”“观点驳论”等实施方法,运用线上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基于如上工作,设置了“殡葬工作者应该倡议殡葬还是厚葬?怎么做?”的课后作业,根据学生课后作业的内容进行以综合评讲为主附以典型评讲的形式进行评讲。该项课后作业既是关于殡葬消费心理分析课程内容的深化,也是运用特定教学方式和丰富教学资源的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殡葬”问题关联了当代殡葬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国家政策,凸显了课程育人的效果,呼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课程内容进行糅合,也不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外部加入进“殡葬心理分析”课程)。

4.4 课外活动与实施

“殡葬心理分析”课程课外活动路径的探索主要以殡葬专业育人的需要和殡葬行业育人的要求而设计和确立。例如,关于职业心理的课程教学,正值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年度双选会,为此,此阶段课程育人的课外活动设置了“1.择业动机分析;2.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的思考、体悟和实践——招聘双选。此类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了课程的专业性知识、技能与育人目的的联系,以具体的课程内容为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育人的基本目的进行处理。课外活动仍旧是课程内容的延伸,在就业决断、行业心理素养培养、殡葬服务心理动力涵养等内容中得到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4.5 殡葬专业实习与行业实践

“殡葬心理分析”课程是殡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部分,专业实习和行业实践是课程育人的载体。“殡葬心理分析”的宗旨是通过殡葬行为的认识分析行为的心理动力和社会基础,只有在实习和实践中,“殡葬心理分析”课程才能获得对殡葬心理社会基础的深入再认,形成对殡葬行为心理动力的反思。殡葬专业实习和行业实践是“殡葬心理分析”课程演练的实战,是课程育人的检验,更重要的是,殡葬专业学生的实习和殡葬工作者的实践将成为“殡葬心理分析”等课程进行育人机制研究与路径探索的更高起点。

5 结语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推进课程育人的工作贯穿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覆盖了各个专业的建设。近年来,为落实中央、教育部党组、中共重庆市委、市委教育工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署,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学校党委制定并实施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课程教育的实施意见》《“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实现了课程育人的“有据可依”“有法可循”。2018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主题活动,该活动是课程育人的专项工作和时代行动。“如果迷失了坚定的价值目标和政治方向,尽管保证了学术的科学性, 但却难以真正达到育人的目标”[6],课程思政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课程教育的实践,是课程育人路径探索的具体形式。

猜你喜欢

课外活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课外活动类作文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