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桃蛀螟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
2018-02-11王琨王辉
王琨王辉
桃蛀螟又叫桃蠹螟、桃实螟蛾、豹纹蛾、桃斑蛀螟,幼虫俗称蛀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该虫食性很杂,除危害桃外,还危害杏、李、枇杷、梨等多种果树,常使果实腐烂、早落,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和果实品质,有时甚至造成绝产。在陕西勉县桃树主栽区,桃果受害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高达50%以上。
1 发生情况
桃蛀螟在陕西勉县1年发生3代,只危害中、晚熟桃(6月以后成熟的)。以幼虫蛀食危害桃果。越冬幼虫4月开始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盛发期,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依次为第2、第3代成虫盛发期,第1、2代主要危害桃果,以后各代转移到石榴、向日葵等作物上为害,最后一代老熟幼虫于9—10月在树皮缝、桃僵果、玉米等高秆作物残体内越冬。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成虫羽化、产卵盛期,卵期5~8天。世代重叠严重。
成虫对黑光灯有强烈的趋性,对花蜜、糖醋液也有趋性。昼伏夜出。喜于枝叶茂密处的果上、树叶背面或相接果缝处产卵。初孵幼虫先于果梗、果蒂基部吐丝蛀食,脱皮后从果梗基部蛀入果心,危害嫩核仁、果肉。一般1个果内有1~2头,多者8~9头,老熟后于果内、果间、果台等处结茧化蛹。幼虫为害至9月下旬,陆续老熟后寻找适宜场所结茧越冬。
桃蛀螟主要危害桃果实,成虫将卵产在枝叶茂密处的果上、树叶背面或相接果缝处,卵孵化后以幼虫蛀食果实,受害桃果不能正常发育,最后变色脱落或果实内外充满虫粪。
2 发生原因
2.1 气候条件适宜 陕西勉县属北亚热带气候,冬季不冷,盛夏不热,雨水充沛,温度适宜,十分有利于桃蛀螟的生长繁殖和越冬。越冬幼虫死亡率低,残留基数高,致使越冬代成虫数量多,羽化时间长,世代重叠现象明显,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
2.2 寄主种类增多 桃蛀螟是典型的杂食性害虫。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桃、李、葡萄等经济作物面积逐渐扩大,特别是春、秋季玉米等种植面积的增加及作物留秆越冬,为其取食越冬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给防治带来了困难。
2.3 防治方法不当 桃蛀螟是防治时效性非常强的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是越冬期和各代成虫产卵后至低龄幼虫初蛀果前,一旦幼虫蛀入果内,防治十分困难。
2.4 果园管理粗放 个别农户对果园管理不到位,对园内病虫害缺乏必要的认识。大部分都是在发现幼虫蛀果后才喷药,且存在连续使用1种或几种农药,盲目、滥用药剂等习惯,使该虫产生抗药性,天敌被大量杀伤。再加上施肥不当等人为因素,导致该虫逐年加重发生。
3 综合防控
总体上应采取“严防第1代,控制第2代,注意第3代”的防治策略。
3.1 农业防治
1)清洁田园。秋季桃树采果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后集中深埋或烧毁;摘除树上病果、虫果、伤残果,彻底刮除老翘皮下的越冬幼虫,减少越冬虫口基数;晚秋或早春深翻改土,冻死越冬虫卵。
2)合理修剪。疏去密生枝与密生果,使枝间、枝果间、果与果间互不交接,减少产卵场所。
3)果实套袋。花谢后1个月后,果实开始膨大时,有条件的果园彻底喷1次杀虫剂,待药液干后,立即对果实套袋防虫。套袋时,疏除虫果、卵果。套袋对多种果实害虫均有防效。
4)作物诱杀。在果园内或四周种植高粱、玉米、向日葵等高秆作物,诱集桃蛀螟成虫,待其集中产卵后及时清除、消灭。
3.2 物理防治 利用桃蛀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降低虫口密度;还可利用桃蛀螟的趋化性,采用糖醋液(糖、醋、酒、水按1∶4∶0.5∶13的比例)或用性诱剂诱杀成虫。
3.3 生物防治 桃蛀螟产卵期可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防控。
3.4 药剂防治 6月上、中旬成熟的早熟桃,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桃蛀螟成虫产卵盛期至幼虫孵化初期施药防治,可喷洒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悬浮剂5 000倍液、40%乐斯本乳油1 500倍液、2%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甲氰菊酯2 000倍液等药剂。喷药要仔细、周到。重点喷药部位在枝间、枝果间、果与果间、果实萼筒和叶的正反两面。一般连续防治2~3次,每次间隔期为7~10天,注意交替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