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提升大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探索与实践
2018-02-11马玉文李栋祥李明赵鹏刘爱菊
◆马玉文 李栋祥 李明 赵鹏 刘爱菊
1 引言
大学时间相对宽松,自己可支配时间较多,学生在大学中容易失去理想和目标,对课程的学习漠不关心。部分学生甚至整日沉迷网络游戏,上课迟到或上课玩手机现象时有发生,考前突击现象屡见不鲜。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学生学习动力缺失,尤其是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内动力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第一位的主导动力,表现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主要分析专业课教师在提升学生学习内生动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专业课教师专业视野开阔,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利用专业课程教学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丰富的学习本专业的经验,便于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己的科研项目可以转化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资源[1]。
2 探索与实践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理解或存在认知上的误区,导致缺乏专业认同意识,失去学习动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是转变行为的前提,因此有必要对新生进行全面的专业认知教育。
以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2010 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因此需要结合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国家对于资源环境领域发布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写观后感的方式进行。课前十分钟观看资源循环利用视频,了解全国主要省份的优秀企业在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先进做法。重点观看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格林美(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武汉公司时对企业的嘱托:“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是朝阳产业。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格林美是我见过的循环经济企业中做得最好的企业,你们要再接再厉!”通过总书记的嘱托,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内驱力。
比如在新生研讨课上,从该专业开设的背景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学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包括能力支撑点、素质支撑点、知识支撑点和创新支撑点),所开设课程之间的关系,毕业学生的出路(包括就业、考研、考公、出国、创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介绍,加强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专业的未来报以积极态度,才会在学习中拥有积极的学习动力。
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的学习动力受到教师教学投入的影响,当学生受到教师教学投入感染时,学习愿望便会获得提升,进而自觉增加学习投入;教师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去上课也听不懂教师的讲课内容,最后不参加此门课程学习。因此,改善课堂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2-4]。
以资源加工学课程为例[5],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清晰地分离为三步: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
首先将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内40 人分成八组,五人一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学习情况。在授课阶段,教师要明确该课程的重难点内容,讲授过程中注重提纲挈领式讲解,关键的概念要讲清楚,便于学生课下自学;不可面面俱到,一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二是要给学生预留思考空间。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者、参考书籍和前沿知识等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加强课后对专业文献资料的阅读,为课下自主学习和下次课程讨论提供指导,同时开阔自己的专业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在内化吸收阶段,让学生围绕作业的内容,结合课堂笔记,搜集查找资料,在此过程中可以形成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想法,引发独立探究问题的兴趣,形成自己的“亮考帮”。
在讨论阶段,学生担任知识交流者的角色,每位学生拿出自己整理的“亮考帮”,开展组内—组间—师生之间的讨论。通过互相讨论,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及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课堂讨论未能解决掉的问题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解决,由点及线再到面,建构知识网络;二是属于实验教学中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解决,而不必急于在课堂上解答。比如摇床分选、浮选等加工方法,影响每个分选作业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以摇床为例,其影响因素就包括床面的运动特性、冲程和冲次、冲洗水和床面横向坡度、入选前的分级准备和给矿性质等。学生从书本的理论知识中理解毕竟有限,可以通过实验操作的方式得到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调整床面的坡度可以直观地看到物料在床面的扇形分带情况,深刻理解扇形分带随坡度改变的变化规律,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此外,设置一些设计性实验,培养基本的研究能力。比如在化学分选中煅烧实验作为设计实验给出,那么物料在煅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如何影响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堂笔记及课下搜索的资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教会学生基本的实验仪器操作,尤其是涉及安全操作问题要着重强调。在实验室内,由组长带领组内成员协作完成实验任务。
在课堂讨论阶段,可以允许将手机、笔记本等带入课堂,作为查阅文献资料的工具,充分发挥它们为学习服务的作用,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通过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统计数据发现,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的次数和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积极性都有明显提高。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等现象的有效方法。
以资源加工学课程为例[6],该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主要通过课堂出勤、课堂互动、作业、小组讨论、阶段测试、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课程论文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于学过的资源加工的基本知识,能否对某一种资源形成一个专题性的认识,是否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该选题主要是结合课程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围绕某种有价元素展开综述,包括铜、钴、镍、钒、锰、铝、镁、锌、铅、金、银、钨、稀土元素、稀散元素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某一种元素的来源及提取方法或某种资源中多种元素的提取方法等。从确定论文题目、文献资料搜集及撰写论文、论文的排版、PPT 制作、答辩等过程,由组内成员协作完成,组长统筹安排并实施,最后各个组长根据组内评价表和组间评价表为组内成员和其他组进行评价。教师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环境,培育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在各个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完成每一个考核任务,在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中带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期末考试中增加非标准答案的题目,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了很大提高,期末考试以“无人监考”的形式进行,无一人作弊,全部通过考核。
开拓第二课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提升学生学习内生动力的重要一步。专业课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相关的专业类竞赛等,学会利用循环利用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现有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低品位的矿产资源中有价元素含量低,如何综合利用其中所含的有价元素,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再比如电子垃圾、工业废渣、尾矿等资源大量堆存,通过查找文献,从资源循环利用的角度去创新资源的利用方式,如电子垃圾中有价金属元素的提取,提取完之后废弃物的利用;或者创新现有工艺流程,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避免环境破坏。从人与环境共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将课程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以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13 级学生为例,以“城市矿产”为主题,参加山东理工大学暑期实践项目和国家级资源高效利用创新创意竞赛均获得一等奖。该专业的学生有多人参与国家级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通过第二课堂的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加强与班级导师、辅导员的工作联动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QQ 群、微信等形式与班级导师、辅导员等保持沟通,了解学生课下的状态,进而为课堂教学中提供参考。尤其是对经常不来上课及迟到的学生更要及时关注,尊重、关爱学生。在学校对一线教师提出的“十二字”方针中,爱学生是第一位的,往往因为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学生会喜欢上这门课,从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
3 结语
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开拓第二课堂及与班级导师、辅导员等工作联动,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提高,提升了学习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