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期货”模式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018-02-11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方静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方静
农业丰产丰收获得新保障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实现粮食稳产增收的需要十分迫切。随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农业生产日益集约化,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集中。探索并形成一套有效管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模式和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值得欣喜的是,201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场外期权试点的基础上首创“保险+期货”模式,引起广泛关注;2017年7月,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总公司同永安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探索了一套全面有效管理农业生产风险的模式——“订单+保险+期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期货公司把钱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向期货公司购买场外期权。从而吸引了期货公司、保险公司、银行以及大型粮食企业积极加入,大家共同探讨设计一套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种粮收入的一揽子计划,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推进。
01现代化金融手段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2月4日,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外发布,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解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时曾表示,从试点到推广,从扩大覆盖范围到丰富保险产品,从提高补贴标准到创新模式路径,可以说,保险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不断扩大。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保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农业保险为2.13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支付赔款334亿元、4737万户次贫困户和受灾农户受益,保险作为三农发展“压舱石”“助推器”作用得到极大彰显。
“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韩俊认为,其中解决“钱”的问题,关键是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对此,《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而这方面,保险业其实已有探索。比如,为积极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中国保监会于2017年4月对外宣布,批复同意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扩大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试点规模,在试点初期5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00亿元。而在资金的直接注入之外,《意见》还提出要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事实上,“保险+期货”试点已在稳步扩大。比如,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棉花和白糖“保险+期货”试点,以及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和大豆“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等,都已为我国全面开展“保险+期货”试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与此同时,另一种模式的探索也已在路上,即“订单+保险+期货”模式。
运用现代化金融手段,通过农业风险管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总公司总公司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助理齐若冰介绍,在该项目中,人保财险针对吉林云天化的订单承保价格保险,期货公司进行风险对冲,比如假设玉米期货价格为1500元/吨,当期货价格下跌至1400元/吨时,保险公司需每吨赔付100元。如果是在传统保险保障模式下,这部分赔付要由再保公司按比例摊回,但在“订单+保险+期货”模式下,保险公司可向期货公司行权,全部赔款由期货公司以套期收益的形式支付给保险公司,从而有效规避价格波动的系统性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避基差风险。
02“保险+期货”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近年来,不少农业贸易、深加工企业和经营化肥等农资产品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全面管理种植风险、推进农业集约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一体化互助服务模式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即龙头企业通过统一种子、化肥供应和粮食收购,节约中间环节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订单农业”,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粮食销售问题,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据了解,在土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经营上,吉林云天化的“土地集约平台”推出了两种模式:一是土地流转,农民离乡不丢地,不种地也有收益;二是土地托管,土地合作,保产分红。通过这两种模式,吉林云天化共运作了77.9万亩土地,其中吉林省达34万亩。目前,吉林省、黑龙江省的130家合作社已经加入进来。
经过多年实践,吉林云天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探索出了两条路:一是去中间环节降成本,二是让利润分配透明化。吉林云天化为合作社流转土地提供资金,向合作社统一赊销,供应化肥、种子和农药,提供专业化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在秋收后收购合作社产出的玉米、大豆等,依据市场价格结算。这种运营方式,既解决了合作社的资金短缺问题,保障了农资产品的质量,又通过专家团队的技术服务和指导,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公司对合作社生产的粮食进行收购,直接解决了农民秋收后销售难的问题。
围绕土地做产业,针对种植做服务,最终形成农业生产端的大闭环。对于吉林云天化而言,解决生产端的问题只是开始,其在产销两端仍然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吉林云天化的实践经验是,要想在农业领域做大做强,除整合生产端的资源外,还要提升全产业链的风险管控能力,而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离不开期、现货市场的有机结合。
另据了解,2017年吉林云天化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经营模式,探索出多元主体的分工协作机制,一方面优化土地合作方式,由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和粮食种植;另一方面引入保险公司,为合作社卖粮提供价格保险,形成“订单+保险+期货”模式,为农户提供“双保险”,将“订单”作为连接期货和现货的桥梁,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防范“卖粮难”的风险,同时用“保险+期货”化解粮食价格下跌风险。
03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任重道远
“三农”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正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背景下,通过农业风险管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吉林云天化的农业风险管理经验看,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集约生产和通过期现结合管理市场风险的重要性,并逐渐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符合我国自身特点的农业风险管理之路正在铺开。
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保险业机遇难得,但也任重道远。有业内人士和专家纷纷表示,稳步扩大“保险+期货”模式,还有一些现实性和基础性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扩大承保面和财政补贴问题。目前,试点项目主要是针对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及合作社,难以惠及广大小散农户,这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了承保广覆盖的情况还不匹配。此外,当前试点主要还是依靠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手续费补贴为主,间接减免了大部分农户保费。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不把“保险+期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并从国家层面进行财政补贴,承保规模很难扩大。
二是期货市场风险承受能力问题。尽管当前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年成交额达到几十万亿元,但是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将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承担的风险集中导入期货市场仍存在较大压力。
三是保险费率偏高的问题。我国场内期权尚未推出,现有试点主要是通过复制场外期权对冲风险,手续费、保证金的资金成本等推高了期权价格,对冲成本高且仍有部分风险暴露。另外,场外业务交易按照现货交易纳税,又进一步提高了“保险+期货”模式的交易成本,进而抬高农户保费支出。
四是保险和期货行业的联合监管机制尚未建立。
与此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强化支持与监管:
首先,增加投入,完善运行模式。建议财政资金适度进入,争取将“保险+期货”产品纳入国家农业保险项目的主要推广品种,将现有农产品目标价格直补或收储政策资金一部分转化为保费补贴。同时,对相关机构给予税收、许可等方面支持,不断吸纳更多的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活跃市场、提升经营效率。
其次,稳步推进,确保试点可控。一方面,建议以市场化程度较高、期货交易活跃和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充分为甄选试点品种的首要标准,渐进式推进;另一方面,支持期货交易所推出农产品场内期权、气象衍生品,同步推出规避价格上涨风险需求的保险业务,实现期货市场多空均衡的目的。
最后,完善机制,协同监管到位。保险、证券业监管部门要携手建立“保险+期货”集中清算平台,由相关品种的期货交易所承担中央对手方责任,加强复制场外期权透明度和实时性监管,坚决打击以风险对冲名义进行投机的行为。加强农产品期货价格保险市场专项监管,做好承保和理赔标准、市场准入退出、防范虚假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制度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