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肥一体化的春天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8-02-11中国农资魏萌韩玮李昕宇
□《中国农资》记者 魏萌 韩玮 李昕宇
中国农资传媒独家调查——
◎发展不均衡 ◎技术不匹配 ◎市场不规范 ◎终端不买账
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团队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西藏、新疆等多个省、自治区走访调研时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一号技术的“水肥一体化”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集中暴露出地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相关系统不匹配、市场不规范、农民不买账等问题。在许多大棚经作区,节水灌溉设备大面积“撂荒”,大水漫灌施肥导致严重的污染、浪费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某些地区的水肥一体化建设甚至沦为“面子工程”,并面临被边缘化的厄运。“路漫漫其修远”,作为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技术之一,水肥一体化的“春天”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对相关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以及种植户进行了采访。
理想与现实脱节,“剃头挑子一头热”
在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之后,农资企业逐渐发现,以往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就能赢得市场;而如今,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还要以能被终端认可和接受的方式去做,才能赢得口碑。面对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现实,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无疑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但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形式大于内容”的“野蛮生长”,以及配套要素间的失调,导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落地的过程中与现实脱节,并未得到终端用户的普遍认可,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不均衡:水肥一体化地域发展参差不齐
近年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国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仅2010年—2017年便达到8000多万亩,并以年均1000万亩以上的速度持续增加。按照原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将达到1.5亿亩。从推广区域和作物品种上来看,水肥一体化技术最先从华北、东北、西北等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开始推广,随后向南方经作区逐步推广。其中,在一年一作地区主要应用在新疆的棉花、内蒙古和甘肃的马铃薯、东北的玉米;在一年两作地区,设施蔬菜、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上应用较多。
据了解,目前,新疆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计划发展3800万亩。此外,云南、海南、广西、陕西、青海、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也在加大推广力度。在此过程中,不同生态类型和作物栽培区域,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水肥一体化应用模式。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杜森将其概括为六大区域六种模式:东北玉米、马铃薯滴灌水肥一体化;西北棉花、玉米、马铃薯、果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华北小麦、玉米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西南玉米、马铃薯、果菜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果茶园喷滴灌水肥一体化。
总体来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和发展并不均衡,其中,新疆、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较好,而在以大棚为代表的北方经作区和以果树为代表的南方经作区,却存在设备闲置的情况。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树清表示,虽然国家在基础设施层面投入巨大,但从水肥一体化的实际应用率上来看却并不高。以美国和以色列为例,其灌溉农业中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3%的果树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以色列的综合应用率则达到了90%以上。反观国内,按照9亿亩灌溉面积计算,水肥一体化应用比例只有3%。
“不仅应用率不足,发展也并不均衡。目前呈现为瓜果蔬菜等经作和设施农业应用较多,大田作物区应用较少,且大多数地区的水肥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使该项技术在节水节肥、提质增效方面的功能大打折扣。”张树清表示。地域性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水肥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不匹配:设备、产品、技术、营销各自为战
当前,政府及相关企业普遍存在“重设备、轻技术,重产品、轻服务”的现象。水肥一体化需要灌溉设备、水溶肥料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服务有机结合,但目前一些地区只注重灌溉工程建设和设备配备,且设备仅用于农田灌溉,没有将水、肥结合起来,因而未能真正地实现水肥一体化。
记者在山东寿光、江苏徐州等地的大棚蔬菜区走访时发现,当地政府虽然为种植户铺设了节水灌溉管网,但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徐州某蔬菜种植大户介绍,这些管网建好后几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对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化专家张海平分析说,在设备、技术、产品等诸多方面,水肥一体化的推广都存在脱节和不匹配的情况。政府铺设的管网“千篇一律”,没有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同时也没有匹配的水溶肥产品和配套技术,在后续的服务支持方面也较为滞后。由于水质、肥料及设备品质参差不齐,设备灌溉用水成本较高,操作繁琐且无人指导等问题,农民大多对免费安装的水肥设备弃而不用。
水溶肥产品和喷滴灌设备是水肥一体化发展的两大关键领域,但两者间的脱节制约了水溶肥的施用效果和长期发展。耐特菲姆亚太区总裁狄仕文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在水肥一体化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但更多的是着眼于喷灌、滴灌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受水溶肥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行业发展不够完善的影响,这些农业灌溉系统的品质普遍不高,很难达到水肥一体化的要求,用肥过量、养分流失、面源污染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很多设备就成了摆设,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观的节水节肥省工功效均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限制水肥一体化发展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还有服务的视角和方式。深圳溉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月茹认为,节水灌溉设施与水溶肥发展脱节、资金密集型行业产业链资金流动性不足和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是水肥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局。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即便拥有高效的产品和先进的设备、理念,在终端环节的落地上也有诸多困难。
总之,对于这项综合技术缺少系统全面的研究,多种要素的不匹配,导致政府只管投资建设备,设备企业不知道肥料怎么用,肥料企业不知道如何管理设备,大家各自为战,效果体现不出来,农户不认可,最终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发展陷入了瓶颈。
不规范:准入门槛低导致伪劣品横行
作为水肥一体化核心要素之一,水溶肥在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由于准入门槛低,加上相关标准的不健全和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国内水溶肥品质参差不齐,市场长期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河北萌帮水溶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总监于海阔表示,随着水溶肥产业的火热,众多企业纷纷推出相关产品,由于企业对价格和品质的定位不同,不同原料的选用导致产品价格产生差异。在此情况下,一些企业为增加利润以次充好或生产低质伪劣产品,使种植户花高价反而收低效,从而造成对水溶肥怀疑和抗拒心理,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
于海阔介绍,目前水溶肥产品的出厂价格主要分为三档,进口产品多在12000-13000元/吨,国内产品多在5000-10000元/吨,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的价格在3000-5000元/吨。其中,新疆等地的水溶肥产品价格之所以低,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当地种植所需产品元素相对单一,产品的成本较低;二是由于规模化农业的发展,需求量较大,许多经销商采用“薄利多销”的模式;三是个别商家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拉低市场价格的同时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受到高利润的诱惑,各类企业进军水溶肥市场,国内的大多数水溶肥生产企业并不具备技术积累,产品品质堪忧,且大多以肥料的水溶性这一片面的指标来夸大宣传,不重视技术与服务支持,导致农民在施用了价格较高的水溶肥产品后,发现效果与传统复合肥无异,甚至还达不到传统施肥的效果。与传统单质和复合肥相比,高端和功能型的水溶肥概念五花八门,农民很难根据经验分辨良莠,因此这一领域也成为坑农害农的“重灾区”。
除了肥效的不同之外,在水、肥的配合方面,水溶肥的品质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江曙表示,水溶肥品质不佳,容易对灌溉管网造成伤害。由于形成沉淀,导致滴灌后的养分有缺失,造成原本设计好的含量下降,肥效不明显。此外,滴灌设备不光因低价劣质水溶肥产品堵眼,水垢、青苔等都很容易造成堵眼。
(下转4版)
(上接3版)
不买账:农民种植习惯难扭转
任何农业技术,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人。水肥一体化技术固然好,但如果不能激发农民的使用热情,再好的技术也无用武之地。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走访时,记者发现,不论是大田作物区,还是经济作物区,当地农民对水溶肥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问及原因,河南的一位大蒜种植户坦言:“不是不想用,实在是太贵!”
“水溶肥产品相对于传统肥料,价格确实偏高。近年来国内多种作物周期性滞销,让农民的成本控制意识紧绷,都不愿用价高的肥料。”江曙说,“不过,随着国内生产企业技术研发力度的加大和生产工艺的不断升级,水溶肥的价格已经越来越亲民。其实,如果农民选用性价比较高的水溶肥产品,从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上都会有明显的提升,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恰当运用,不仅省时省工,还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江曙认为,农民之所以对水溶肥有所抵触,最主要的不是肥料价格高,而是传统种植收益低,且种植习惯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扭转。他举例说,在很多经作区,农民使用水溶肥的方式,与传统复合肥没有差别,仍然是大水漫灌或冲施,即使有完备的节水灌溉设施也弃之不用。很多人还是不习惯喷灌、滴灌,并且在肥料的用量上,农民还是倾向于大水大肥。国内绝大多数小农户缺乏设备管理经验,一些人在试用喷滴灌设备后,因面积不大而且浇水时间过长,用了一两年后发现维修成本高等问题而舍弃使用滴灌。另外,小农生产的地块比较分散,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可以忽略人工成本,而水肥技术中输水管带与机播、机收互相影响,每年都要更换一到两次,也容易造成农民的反感。
于海阔指出,除新疆、内蒙、东北等地区滴管设备较为完善,水肥技术使用率较高之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区的农民在使用水溶肥时仍采用冲施的方法,根本无法发挥出高效、精准的功效,造成了产品的大量浪费。他分析说,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缺乏认识和了解,没有节水节肥的意识,也缺乏相应技术人员的服务和指导。“农民的习惯是水肥一体化推广的最大壁垒,如果不能引导农民改变施肥习惯,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无法形成高效的生产力。”于海阔总结说。
需求与政策支撑,“众人拾柴火焰高”
水肥一体化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仅仅通过政府或某家企业推动,很难解决所有问题。在我国农业生产资源不足,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以及农业减肥增效目标的驱动下,以水溶肥为代表的新型肥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国家在政策层面,也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应联合起来,协同作战,为突破行业瓶颈而形成合力。
对策一: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
节水灌溉设备只提供了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将肥料精准地施到作物能够吸收的部位。因此,无论是旱区还是农业用水较为充足的地区,都需要发展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关键是如何推广。对此,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表示,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农业政策已根据各地区不同作物和生产环境的情况,逐步引导东北节水增粮、西北节水增效、华北节水减压、南方节水减排。他认为,未来农业发展趋势是向旱地要粮、让水田减排、要灌区增效,使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渐形成从旱区走向全国,从设施走向大田,从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
在政策补贴方面,高祥照建议,可以建立农业节水发展专项基金,对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农户实行物质奖励,同时对实行粗放的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的农户给予相应的惩罚。同时,还应对水肥一体化管道设备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补贴,加大对灌溉施肥设施、机械及储罐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从而发挥生产经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谈到水肥一体化推广工作存在的不足时,杜森表示,首先是相关工作推进不够平衡,国家项目资金和补贴的投入不能够面面俱到和完全覆盖,这是一个很难协调的矛盾;其次是政策支持不够全面,很多地方仍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技术推广特别是水溶肥应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据杜森介绍,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配套产品的研发,首先是微灌设备,管道、过滤器等系统要更加简单实用,特别是耐堵性要加强;其次是水分监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再次是水溶肥要进一步发展,养分的配方要更加科学合理,水溶性要提高,价格也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二是技术模式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作物种类、种植模式、水源条件多种多样,生产需求模式也不尽相同,不同地域和不同作物需要的具体配置不同,应因地制宜地配置设备、肥料、灌溉和施肥技术标准,形成科学精准的模式与体系;三是强化示范培训;四是优化推广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生产、新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的作用。
对策二:相关企业通力合作打造服务平台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的水肥一体化推广存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政府项目统一采购。由政府出资,在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农场、种植园开展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但政府采购相关设备后,产品技术指导无人跟进,基本由种植户自行解决技术问题;二是肥料生产商在推广相关水溶性肥料时以套餐或赠送的形式为农户配备水肥一体化设施,这种模式下,由厂家提供的相关设备的质量农户无法选择,在技术层面,厂家推广人员会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但是毕竟厂家的目的是销售肥料,所以在水肥一体化相关内容的宣传多半是蜻蜓点水;三是由经销商在提供技术服务时进行的相关滴灌产品推介,在这种方式中,经销商或零售商由于和滴灌设备厂缺乏合作,很少会提供全套的产品设备及服务,只是喷灌设备,甚至喷灌胶皮管的流通商,对于农户如何使用,一般不会提供相关指导。
针对目前水肥一体化相关企业在各自领域不断推出产品却无法实现有效的适配,造成产品和设备双重浪费的现实。于海阔建议,相关企业应主动寻找业务结合点,加强合作,共同搭建平台。随着“脱节”问题受到关注,一些平台型服务公司开始整合多方资源,整合形成方案后再推向市场,促进了“水肥一体化”的切实落地。对此,耐特菲姆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曾秋朋也表示,在中国,水肥一体化服务的用户呈现为金字塔结构,塔尖是超大规模种植户,也是主流水肥企业争夺的重点目标;塔中和塔底是大型种植户和中小型种植户,是规模最大的市场。“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争取大型种植户,同时还要让水肥一体化技术惠及更多的中小型种植户,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但由于中小型种植户数量庞大且较为分散,这就需要各个领域的企业通过合作来共同开展服务。”曾秋朋表示。
对策三:强化法律监督、企业自律、标准完善
水溶肥的概念和技术虽然是舶来品,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水溶肥行业从研发、生产、技术、服务等方方面面已逐渐赶超国外同行。不过,由于相关标准不健全,市场准入门槛低,个别企业恶性竞争扰乱市场,以及监管部门执法不力等原因,目前,水溶肥市场仍旧比较混乱。
针对目前水溶肥市场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问题,贝尔壳生物工程(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但加东建议,相关部门应规范产品技术,完善行业标准,进一步提高企业资质要求,同时还需要继续普及滴灌设备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市场监管,制定像农药肥料行业一样的市场抽检制度;生产企业应深入田间地头,增加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以满足市场的真正需求,使终端农户从思想上拒绝使用价格低廉的伪劣产品;经销商应加强自律,以长远目光维护市场秩序。但加东表示,水溶肥的发展,需要行业共同努力,正面引导市场、增进企业间合作,共同维护并打造水溶肥市场的广阔前景。
对策四:用示范效果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水肥一体化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技术,同时也是对施肥理念的一次深刻颠覆。深圳溉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月茹表示,在施肥理念上,应逐步由水肥一体化向水肥立体化进化,所谓“水肥立体化”是指在田间管理的过程中,应针对规模种植需求对水肥设施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升级,通过对作物根部土壤环境的调理,以及根部滴灌、叶面喷灌等方式,实现对作物不同部位的精准营养供给,从而达到节水、节肥、节省劳动力的目的和农业节本增效的要求。
水肥一体化技术要求比较高,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在记者走访的一些地区,虽然也用滴管灌溉,但灌水和施肥量比大水漫灌、冲施还要高,因此要加强技术培训、展示,指导农民科学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当然,全面掌握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于有着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种植经验的农户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民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无论什么样的种植模式,如果能够提高农户的收入,他们一定是乐意尝试去改变的。因此,这就要求推广人员不能只喊口号、发材料,要从种到收进行全程跟踪,在作物生长的每个时刻进行跟踪调查,确认在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后作物的生长情况,让农户最终看到增产增收的实效,才能让农户从认知上发生改变。
当前我国国情、宏观政策、农业形势及市场需求,赋予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无限的市场潜力。虽然在推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随着肥料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以及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的不断完善,市场的逐步规范,企业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水肥一体化必将迎来长足发展,我们期待的春天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