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肠间质瘤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8-02-10何德平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9期
关键词:核分裂梭形组织学

何德平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收治胃肠间质瘤患者1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左右,多发生在胃部,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CD117、DOG1、CD34的阳性率较高。结论:胃肠间质瘤在形态学上与平滑肌肿瘤和神经源性肿瘤不易区分,需要借助免疫组化CD117、DOG1、CD34或c-KIT和PDGFRa基因检测,协助诊断。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化;风险程度;基因检测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类特殊的以CD117蛋白表达阳性为特征的胃肠管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消化道从食管至直肠均可发生,少数病例可发生在胃肠道外,此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数在逐年上升。现收集我院近年来的GIST病例,对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2011-2016年GIST患者152例,年龄30~86岁,男77例,女75例。

方法:所有标本以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及细胞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用S-P二步法染色,试剂来源为福建迈新公司,操作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机。抗体包括CD117、DOG-1、CD34、SMA、S100、Ki-67。

组织学良恶性判断:按照曹登峰等提出的2013年《中国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专家共识》,从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象及肿瘤有无破裂等方面将该类肿瘤危险度分为极低、低、中等和高度4个等级。高度风险性的指标包括:①肿瘤浸润周围组织。②肿瘤出现转移。③肿瘤破裂。④肿瘤最大径>10 em或核分裂象>10个/50HPF。⑤肿瘤最大径>5 em,同时核分裂象>5个/50HPF。⑥肿瘤最大径2.1~5.0cm,核分裂>5个,50HPF,非胃原发。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判定:CD117以正常小肠肌壁间的间质细胞为阳性对照,CD34以肿瘤组织内的血管内皮细胞为阳性对照,SMA以血管壁及肠壁的正常平滑肌为阳对照,S100蛋白以肌壁间神经组织为阳性对照。阳性肿瘤细胞>10%为阳性,<10%为阴性。

结果

临床症状:腹痛及腹部不适71例(46.7%),消化道出血25例(16.4%),腹部肿块22(14.4%),腸梗阻13例(8.6%),肠穿孔5例(3.3%)无症状16例(10.5%)。

发病年龄和性别:30~40岁8例,40~50岁14例,50~60岁46例,60~70岁53例,70~80岁26例,80~90岁5例,发病高峰集中在60岁左右,50~70岁之间;男77例,女75例,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肿瘤直径:46例<2cm,58例2~5cm,31例5~10cm,17例>10cm;其中胃GIST 78.5%<5 em,小肠GIST72.7%>5cm,36.4%>10cm。

肿瘤部位:发生于胃部102例(67.%),小肠38例(25%),结直肠7例(4.6%),食道6例(3.94%),腹腔12例(7.98%)。以胃最多见,小肠次之。6例伴发胃肠腺癌。

组织学观察:GIST的组织学呈多样性,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以梭形细胞为主,梭形细胞呈编织状排列,核略呈梭形,有时出现栅状排列,少数细胞密集,核染色深,核分裂象多见,呈肉瘤样分化;还有一些病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按不同比例组成,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宽大,空泡状,核圆形或卵圆形。

免疫组化染色:由于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细胞或间质干细胞,GIST表达KIT基因产物CD117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本组病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42例CD117(+)(93.4%),136例DOG1(+)(90%),121例CD34(+)(80%),33例SMA(+)(22%),15例S-100(+)(10%),K167平均<10(+)。

讨论

GIST是一种特殊的间叶性肿瘤,在组织学上,具有胃肠道cajal细胞分化的特征,又具有多向分化的表型,如向平滑肌细胞分化,或向神经鞘膜细胞分化,或平滑肌和神经分化混合,或分化未定,组织形态学特点是GIST病理诊断的重要前提条件。免疫组织化学CD117表达阳性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其次是KIT基因表达或突变或PDGFRa基因的突变。

GIST多见于成人,好发于40岁以上,本组病例数据显示发病主要集中在60岁左右,年轻人少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部位以胃部最为多见且多在5cm以下,小肠次之,但肿瘤一般较大,多在5cm以上;接下来为腹腔,食管和大肠最少见,有5例微小间质瘤在手术中偶然发现。临床常见症状表现为隐约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梗阻、腹部包块等,组织学上,肿瘤细胞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根据两种成分比例不同,分为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本组以梭形细胞为主,其次是混合型,上皮细胞型最少,梭形细胞核细长形,条索状排列,细胞间欠密集,有胶原纤维,部分梭形细胞核呈胖梭形,排列密集,细胞呈交错条索状或弥漫性分布,部分梭形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细胞核两端可见空泡,梭形细胞核染色质,细均匀分布,核仁不清楚,少数器官样、旋涡状、车幅状排列;少数病例细胞呈肉瘤样改变,核分裂易见。临床侵袭风险程度分4级,即很低、低,中、高度。本组病例多为低一中度,高风险度主要集中在60岁左右,以胃、肠道多见。GIST表达KIT基因产物(CD117)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全胞质、细胞膜或核旁点状阳性,阳性率90%~95%,阳性细胞数到达5%或以上,可判断阳性。DOG1是应用基因表达谱技术发现的一种高度表达于GIST的基因,是一种敏感和特异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标记物。对组织学符合典型GIST,CD117阴性的病例约占5%,推荐采用免疫组化DOG1、nestin、PDGFRa,如其中一种阳性,则支持GIST诊断。如它们表达阴性,建议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情况,如仍然是阴性,无基因突变,在排除其他肿瘤(平滑肌肿瘤、纤维瘤病和神经源性肿瘤等)后,也可做出GIST的诊断。

目前外科手术是该肿瘤的治疗首选方法,手术切除肿瘤时应完整切除,避免肿瘤破裂,如有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浸润,必要时行相邻脏器联合切除,靶向药物格列卫治疗效果良好。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指数、肿瘤原发部位及肿瘤有无破裂是预后及侵袭危险性评估的重要指标。endprint

猜你喜欢

核分裂梭形组织学
PHH3改良计数方法在核分裂计数中的应用价值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张帆: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
含裂纹的梭形薄壁圆柱壳结构应力强度因子分析研究
泌尿系统组织学PBL教学模式浅析
应用梭形趾腓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六种常用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共享数据库的初步建立
创新型组织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病理性核分裂像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
老年患者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