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
2018-02-10宋建康
宋建康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手术时间和CPK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腰椎退变性疾病;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传统后路开放手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属于临床脊柱外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较高。现临床治疗上多采用手术方式,以往都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手术,虽有一定疗效,但恢复速度较慢,创伤较大,因此,重新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有较大必要性。本研究分组讨论76例患者,意在研讨微创颈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8月-2016年4月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研究组38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2.3±3.2)岁,平均病程(22.3±3.2)个月;研究组中,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2.6±3.1)岁,平均病程(22.5±3.21个月。两组研讨对象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研究组:患者呈俯卧姿势,全麻,放置在可透视床上,准确定位后,明确切口位置,顺着多裂肌间隙达到小关节位置,再顺着导针逐级扩张套筒,置入MAST通道。最初通道顺着肌肉走行给予垂直扩张,把关节突充分显示出,和矢状面之间呈0°~30°。将MAST通道固定好后,冷光源连接好,在直视状况下给予椎间孔减压术。若中央椎管狭窄患者可给予高速磨钻方式,把椎间盘显露出并切除,椎间隙清理干净,把软骨终板刮除到点状出血。用撑开器撑开椎间隙到相应高度,咬除下关节和椎板突修到自体移植骨粒,植入椎间隙1/3,把椎弓根螺钉置入,再置入连接棒。把MAST通道去除,自行闭合多裂肌。②对照组:接受传统后路开放手术,俯卧姿势,全麻,明确定位病灶部位,做长7 cm左右正中切口,将软组织逐层切开,玻璃骨膜下椎旁肌,把关节突和椎板显露出,将椎弓根螺钉置入,咬除棘突、椎板、关节突,给予后路全椎板减压,清理植骨和椎间隙,翻入安装连接棒、椎间融合器,并置人引流。
指标判定: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并评估其CPK状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比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手术时间:研究组比对照组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对比两组患者CPK评分状况:研究组各阶段(术后1d、术后3d、术后1周)均比对照组优,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CPK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臨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为腰椎退变性疾病,典型症状则为腰背痛,合并程度不同的下肢根性神经病症,会引发较多病症,对其正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影响。给予保守治疗,疗程长,且效果不理想,仅可将其病症暂时缓解,无法根除,存在复发可能性,加大患者病痛程度和经济负担,所以,临床在治疗上需首选手术方式,常用方式包含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等,均可缓解其病症,将其恢复时间缩短,临床价值较高。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操作视野较大,可充分进行减压,固定牢靠,融合率较高,效果明显,但也有弊端,如操作中需将软组织大范围剥离,存在牵拉性,机体软组织发生去神经化状况,加大局部肌肉压力,局部发生缺血状况,损伤血管再生。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为微创手术之一,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对比,切口小,创伤小,降低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进而改善病症,实现椎体间融合。操作中,钝性分离多裂肌束,将肌肉纤维逐步分开,建立手术视野,降低对软组织剥离,均匀分布肌肉牵拉力,手术中通道可将操作空间扩大,并满足其椎间与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提升手术适应证。此研究结果也从各指数(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CPK评分等)上证实了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优势性,此结果和张结合等学者所报道的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对腰椎间退变性疾病可考虑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此方式和传统后路开放手术对比,创伤小,对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减轻各症状,可行性较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