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的构建
2018-02-10徐大量史亚飞
徐大量,史亚飞,林 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特有的学科专业类型,其肩负着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创造重大科研成果、支持中医药产业转型发展等重大责任。2016年时值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甲子之年,国家先后出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纲领性文件,将中医药事业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打造高水平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提升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者前期曾撰文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立足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探讨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现状
1.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质量评价制度研究匮乏。采用“SU=(‘高等’+‘高校’+‘大学’)and SU=(‘教育评价’+‘教学评价’+‘教育评估’+‘教育质量评价’+‘教学评估’+‘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评估’+‘教育质量评估’+‘教学质量监控’)and SU=(‘中医药’+‘中医’+‘中药’)”的检索条件,检索CNKI中文数据库,检索结果为193篇论文。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发表时间方面,最早一篇发表于1986年,2008年后开始逐年增多,大部分文章主要在近五年发表;研究内容方面,大部分文章主要是关于某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督导模式及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关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很少,关于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的研究几乎没有;研究人员方面,文章发表的作者多为中医药院校的教务处或者质量监控单位的一线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系统的专业背景和理论知识,所做的研究也很难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
2.现行评价制度多套用综合类院校模式,缺乏中医药特色。 教育质量评价的概念是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我国的,各中医药高校也纷纷效仿,特别是随着教育部两轮评估的结束,各中医药院校纷纷建立起自主教学质量的监控模式,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虽然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高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促进了高校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现行的大部分制度多为国内外综合类院校的翻版,缺乏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色,俨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急需对现有制度体系加以梳理、诊断,建立制度管理办法,并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设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框架。
二、中医药高等院校构建教育质量评价制度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共性与特色的关系。 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其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时必然也要遵循现代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但同时作为行业类院校中医药高等院校又有许多特殊之处,因此在构建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时一定要厘清:哪些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共性的要求,哪些需要保持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特色。
2.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 国际化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医药高等院校要想在国际中医药教育的舞台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国际化的进程,因此在构建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时应该尽可能与国内外高校建立的标准保持相一致,以便被国际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可。同时,作为我国所特有的本土学科,想要掌握在国际中医药教育界中的话语权,也需要保持本土特色。因此,在构建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时,要同时兼顾国际化和本土化的需求,使其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界的行业典范,为其他国家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提供范本。
3.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大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均已由单一学科的高校发展成为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种学科共同发展的中医药大学。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全国中医药统计汇编》数据显示,2015年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涵盖了7个学科门类。多样化的学科格局决定在构建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制度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中医药学科及相关学科和非中医药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制定不同学科的评价指标标准,并根据各自特色设置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
三、立足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构建
构建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中医药院校教师的多重身份。 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都承担着各类工作任务且同时具有授课教师、临床医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导师等多种岗位身份,这些岗位身份的工作任务和职业发展要求即相互区别又密切关联。如:虽然授课教师以课堂上传授知识为主,但是由于中医药临床课程的特殊性,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也必须同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教师的临床经验水平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到其授课水平的高低。此外,由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特殊需求,因此绝大多数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师都需要承担一定的中医药知识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科研任务,这些科研任务往往根源于教师日常的教学和临床当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和发现的新观点。理论上讲,教学、临床、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实际上,中医药院校教师很难在精力上实现多个岗位的兼顾,需要根据教师自身的优势、兴趣等有所侧重的发展,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不仅仅要体现出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办学需求,更要体现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尊重和支持。
2.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特殊性。 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既有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的一般特点,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构建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时也需要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几个重要特点给予特别关注。一是中医药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专业认同感低,对未来职业定位和就业前景迷茫等现象,特别是由于中医药学科理论体系的特殊性,与学生接受了多年的基础教育的理性思维格格不入,因此在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时要将如何分阶段树立学生专业思想,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树立中医思维模式,解决职业定位迷茫等作为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二是中医药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课程安排紧密,专业课教材内容信息量大,且有大量经典原文需要背诵,学生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构建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时要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经典学习,促进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等加以重视。三是中医药院校学生既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洗礼,因此在构建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时既要重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修养,又要重视中西文化融合贯通。此外,中医药院校学生还应重视医德的培养和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1],这些也同样需要在设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时加以体现。
3.中医药院校学科的独特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同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理、法、方、药等独特的、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中医药学科作为我国所特有的学科,将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融于一体,虽其主体特性仍属自然科学的范畴[2],但其与一般自然科学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与以循证思维为根本的西医药学科相比,中医药学科主张的则是基于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而逐渐形成的辩证论治和整体观等思维,因此中医药学科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中医药学科在教学上更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需要加强学生古代哲学思想的培养,而在科研方面则更侧重辩证思维、中医治法、传统经方或验方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构建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体系时,如何突出中医药学科特色,建立真正符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都是需要深切关注的。
[参考文献]
[1]李志霞,赵 丽.论加强中医院校大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9):143-144.
[2]吴大嵘.顺应新角度——开拓中医药研究中软指标测量工具[N].中国医药报,2006-08-10(A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