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还是那些教师 学生已非那些学生

2018-02-10

职教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情社交儿童

以前,我在做中学教师的时候,经常参加教研活动,除了学习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同行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情分析。这里的“学情”指的是学生的整体情况,既包括影响课堂教学的学生自身特征和学习过程因素,也包括影响学校日常教育的学生成长的特征和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前者有学生的认知、学习心理和情感、原有知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学习风格等等;后者有学生成长的家庭、朋友圈、业余喜好以及经常参加的社会活动等等。会分析学情是合格教师必备的能力,也是一位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这一点,在当下的职业院校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是大大的不同了。

现在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00后”。“00后”出生于2000年之后,这一代的年轻人身处丰厚优越的物质环境当中,他们是在移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指尖一代”,自出生之日起就处在了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上升大潮中。据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组一份针对全国34个省区市、113934名3-14岁儿童家庭的调研显示,25.2%的3岁儿童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超过30分钟,53.9%的6岁儿童会自己下载安装喜欢的游戏、视频和音乐,10-14岁的儿童周末使用电子产品娱乐(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等)超过30分钟的比例达57.1%,从8岁开始,10%以上的孩子主动加过网友、QQ群,18.7%的10-14岁孩子创建过自媒体,19.4%的14岁孩子遇到问题会上网找答案。

与初探互联网的“80后”、生于PC互联网成熟期的“90后”,在个性上截然不同,“00后”社会态度更加开放包容,沟通渠道更加畅通。一方面,他们对外界信息非常敏感,可以通过快速的信息获得,高效地发现和认识自我,因而具有更强烈的个人意识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细分和多元,让他们能够找到兴趣相投的同类群体。这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教育环境下,让他们拥有了一种族群认同的归属感。于是就在这个完整“社交链”尚未形成的年龄,他们依靠诸如游戏、动漫、二次元等“标签”,聚集起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处在移动互联时代的“00后”,基本是通过手机获得新知的。方便快捷的上网方式,意味着他们所受到来自学校和父母的限制会更少,花在上网的时间会更多。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众多社交平台都在“00后”的中学时代出现,使得他们信息摄入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从前,这就意味着“00后”从小便能够基于各自兴趣而获得各种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进而通过展示各种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他们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从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付诸行动。“我就是我”是“00后”一代的个性宣言。

“00后”学生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比如以前是读书获得知识,现在是读屏获得知识)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必然要求教师也要转变角色,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制造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过去的观念以为成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孩子就更难做到了。这个观念其实有问题,网络时代学生有能力做出成人做不了的事情来。根据《腾讯00后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移动互联时代获取知识的便利赋予“00后”很大的自信。他们不再盲目相信和崇拜“专家”与“权威”,因为很多事情专家也未必掌握。69%的“00后”说,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询问专家之后还是会查资料。教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珍惜他们可贵的好奇心,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勇气,支持他们去勇敢地探索未知。

教师要能够了解互联网,走进学生的世界,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教学。只有了解他们,才能教育他们。推动提升“00后”学生网络素养,培养和助长学生网络社会应有的生活技能、社交技能和工作技能,不仅与个人、家庭相关,也关系互联网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它决定着我们将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教师要利用网络资源重塑课堂教学模式,重构学校教育生态。让课堂教学走近生活,走向学生的实际。比如可以借助学生愿意玩的游戏项目驱动学生的兴趣、思维和意识的发展。200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贝尔实验室开发了一款确定蛋白质的最佳三维形状的《foldit》游戏,玩家在3D画面下试着操纵简单的类蛋白质构造,变形、折叠、拼接,不断调整蛋白质的三维形状,上传最高分和所得的三维体,参与世界排名,并且还能与游戏参与者进行即时聊天,融知识学习于游戏操作之中。我国在功能游戏领域尚处于摸索阶段,近期陆续有《欧氏几何》等推出,我们要为学生加快研发更多既锻炼能力又增长知识的功能性游戏。

我感到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难干了。

猜你喜欢

学情社交儿童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让学情分析贯穿教学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