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探究
——兼论工匠精神培养

2018-02-10

职教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价值观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专注、敬业的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在中国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其核心要求我们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而且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1]。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在全社会倡导弘扬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非常有必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尤其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过程当中。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特点及其培养困境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特点

1.价值选择的多元化。现如今,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95后,他们出生在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出生在一个被喻为“地球村”的时代,从小就有机会通过书籍、电视媒体、网络等途径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由此也促成了这一代人价值观念多元的特点。简而言之,他们不再是以一种价值观念为导向,而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而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他们的价值体系也呈现出包容性的一面。例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唯书”,有的“唯实”,有的“唯上”,有的跟着“时髦”走。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情义,有的重金钱,有的重事业,有的重享乐,有的重权力[2]。

2.价值追求的功利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也映射在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尤其是成长于消费主义时代的95后职业院校学生,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偏向功利化,一些人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感官刺激,他们往往做出决策的出发点是“这件事能不能够给我带来更多的利益”,“这对我未来职业发展是否有利”,亦或者是“是否能给我带来更多更高的物质享受”等等。

(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困境

1.学校教育的错位。当前各职业院校都按照要求开设思政课程和其他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其培养的途径多数局限于课堂的理论灌输,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枯燥,不能满足95后大学生对课堂要有“新意”的要求。目前,多数高校的价值观培养更多是注重外省,而忽视了价值观念的内化,以至于高校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加强思政教育,但是教育效果却不理想。

2.网络时代的多元开放。95后职业院校学生生于、长于网络时代,他们从小习惯了在网络世界交友、读书、下载资料、阅读新闻等等,透过网络去了解大千世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为我们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价值观培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比如我们可以通过QQ、微信、网络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但另一方面网络给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提出了很多的挑战。网络是个多元开放的世界,网络上充斥各种各样价值观念,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同时网络世界的社会舆论有着很大的娱乐性、不可控性、随意性、甚至充斥着很多极端偏激的思想观念,这对心智尚不够成熟的职业院校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习近平也曾经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进行高职学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基础[4]。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面临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强势入侵。比如西方国家通过输出其影视著作、输出专家学者、输出文化产品从而输出其价值观念,严重冲击我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而高职学生头脑灵活,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新观念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区分力和自制能力也相对不足,以至于价值观不稳定。

二、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虽然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但是其精神内涵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由来已久。中国古代,一位位能工巧匠,一件件奇珍异品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国际上,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向我们展现了精益制造的强大能量。因此,古今中外,工匠精神都在发挥着无限的能量。

1.从国际形势看。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是我们对世界多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有益经验总结。提到工匠精神我们不能不提到德国和日本。首先德国和日本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说起职业教育,德国被誉为是世界的典范。德国很早就开启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将在企业里进行的职业技能和相关工艺知识的教育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结合起来培养职业人才。而日本的职业教育不遗余力地推动“产学合作”。其次两个国家都有着崇尚工匠精神,重视匠人文化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在德国、日本,职业教育从来不会给人低人一等的感觉,职业教育和大学本科教育只是两条不同道路的选择,不存在优劣之分。成为匠人也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情,相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匠人将会得到社会极大的尊重。德国企业家甚至认为:一个专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最后两者都非常重视发展小而精的企业。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某项产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1955年,日本设立了“人间国宝”制度,用以保护匠人和小型企业,并在全社会持续倡导工匠精神。在日本的企业之中,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而在德国,传统的学徒制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

有媒体统计,截至2012年,全球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存在不仅造就了一个个长盛不衰的世界著名品牌,同时也支撑着一个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要发展,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而作为为国家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主阵地的职业院校必须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匠人品质。

2.从国内形势看。(1)传承中国精神的需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有着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陶瓷艺术天下无出其右者;司母戊鼎的铸铜技术、工艺精湛的炼铁技术穿越千年,依然令人惊叹,越王勾践之宝剑至今仍能吹毛断发。中国还有很多令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作品,秦朝的阿房宫、明朝的紫禁城、清朝的圆明园,上至先秦的青铜礼器,下至历朝历代的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应有尽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体现。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工匠精神没有在近代得到全面的传承。因此我们要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过程当中,让职业院校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支柱。(2)供给侧改革的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5]。国家做出如此重大战略部署原因之一就是国内需求侧发生重大的变化。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消费需求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消费者海外抢购日本的电饭煲和马桶盖、抢购国外奶粉等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供给侧改革在我国刻不容缓。供给侧改革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质”的问题,这就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技能技术人才的阵地,就应该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的价值观培养过程当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从而有力推进我国产品质量结构的升级。(3)建设制造强国的迫切需要。201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 《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我国一直以来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工匠精神的缺乏不可忽视。企业缺乏工匠精神,导致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发展策略,甚至有的企业为了快速获取利润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工人缺乏工匠精神,导致工人把工作仅仅当做是养家糊口的途径,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社会缺乏工匠精神,导致长期轻视职业教育,“工匠”、“匠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回报。因此要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弘扬工匠精神。

(二)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1.学校教育因素。在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习惯了拿来主义,即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书上有什么我就背什么,缺乏独立审视与判断,缺乏钻研与思考,从而导致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乃至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研究精神。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减轻,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研究,但是由于相关基础的薄弱以及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钻研精神的匮乏状况仍得不到改善。

2.社会环境因素。其一,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缺乏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很多企业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7]。很多人都是完全出于挣钱的目的而创办企业。出于快速挣钱的动机,他们往往热衷于盲目扩大生产,以数量换取钞票,而不是研究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改造。其二,社会对工匠和职业教育的偏见。当下从知识精英阶层到普通百姓,对工匠都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不少人对于工匠心存偏见,甚至有些看不起。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可言。而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如果你被称为工匠,这意味着你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只有一个在行业内非常专注、做得出类拔萃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

3.学生自身因素。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的动因就是“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认为那些都是空洞的理论,对于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多大用处;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又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增加了难度。

三、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价值观培养路径

(一)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培养职业院校学生专注敬业追求极致卓越的价值理念,教师必须要树立起榜样,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工匠精神”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思政教师是主力军。“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把工匠精神传授给学生,那么先要以工匠精神来武装自己。教育部门应该以工匠精神主题邀请相关的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理论培训,促使工匠精神的教育理论化、系统化。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自己也要有这种培训和进修意识,与时俱进,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扩充新知识,拓展视野。除了理论培训和进修外,思政课教师还应从学校走出去,参加社会实践,参与企业的实践锻炼,通过实践进一步强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除了思政课教师之外,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校各部门的教职工人员都同样承担学生正确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责任。职业院校应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行为规范,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激励教职工尤其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打造出一支技精德馨的教师队伍。

(二)重视思政教育,切实构建职业院校大思政格局

职业院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是指把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多方形成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8]。“大思政”这一理念虽然被提及多年,但是真正实现了“大思政”格局的少之又少。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于思政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仅限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教育效果不理想。

思政教育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应该切实构建大思政格局,让所有的教职工参与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让学生不仅在思政课堂,同时也在专业课堂,在实训课堂,在课内外实习实践当中都能时刻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价值观。而要切实构建大思政格局,职业院校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我们不仅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也要做教师的思想工作,让其认识到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了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价值观,专门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工匠精神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文件,并且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在全校范围内,在全体师生当中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教育。按照“五个三”的框架组织实施:第一个“三”为“三学”,指的是学政策、学内涵、学典型。第二个“三”为“三融”,指的是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融入班级教育、融入学风建设。第三个“三”为“三进”,指的是企业匠人进校园、优秀毕业生进班级、技能大师进课堂。第四个“三”为“三建”,指的是校企共建工匠班、校企共建工匠实训室、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第五个“三”为“三研”,指的是研发工匠课程、研编工匠教材、研创工匠主题教育活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校园文化是进行价值观培养的隐性课堂,职业院校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学报、校报报、横幅、校园广播、教室墙面、走廊、黑板报、电子屏、校园网站等宣传舆论渠道进行宣传报道。职业学院还可以专门针对学院的师生建立以宣传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或者开设官方微博,定期更新有关主题的文章,通过网络渠道对工匠精神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报道。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多聘请技能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学院毕业的优秀人才等到学校进行讲座或者报告。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的故事来诠释工匠精神。最后职业学院还可以通过举办相关主题的技能比赛、征文活动、文艺演出、文化展览、名人展示、主题班会、校外实践,成立社团协会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成为宣传弘扬工匠精神的主人翁。

(四)优化课堂理论灌输,形成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

课堂是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形成专注敬业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必须要优化课堂的理论灌输,形成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首先要将工匠精神纳入课程教育计划和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当中去。比如在高职院校两门主要的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当中,结合其课程内容形成全新的专题进行课堂教学,将工匠精神与思政课教育深度融合。除了融入思政课之外,其他课程也要适当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还可开设选修课,组织校内校外考查学习。其次为了避免千篇一律的理论灌输,各地方教育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实际编写地方教材,各职业院校根据学校的校情、学情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应该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精选精编古今中外优秀工匠的故事,也可选取现实社会真实人物案例,增加读本的可读度和可信度。最后要优化课堂教学,打造教学设计严谨、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效果良好的优质课堂。例如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工匠精神”专题教学,应该广泛涉猎相关书籍,并且通过社会实践去收集真实动人的工匠故事,将这些故事融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五)加强实践锻炼,践行工匠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必须加强实践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领会工匠精神实质。首先在一些基础课程当中引入实践教学,践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定实践教学目标,安排实践教学步骤,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课外实践和课堂展示。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教师将其中职业道德的内容与工匠精神结合形成专题,同时配合“手工作品课堂展示”的实践教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工匠精神。其次职业院校要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应尽量争取与所在市县的一些知名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尽可能创造更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与工厂的机会,通过企业学习、参观、实习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付出行动。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价值观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90后大工匠
我的价值观
工匠风采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