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楷模
——以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为中心的探析

2018-02-10莫志斌

关键词:蔡畅蔡和森中国化

莫志斌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以往学界对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较多地是关注蔡和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但从整体上探讨此家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成果阙如。为了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从新的视角揭示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探讨革命家庭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弘扬革命家庭的崇高风范,这对今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推进中国共产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极为独特的现实意义。本文就革命家庭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成果,如何成为党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楷模,及所表现的崇高精神风范作初步探讨。

一、成为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征程的中坚骨干

(一)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除蔡母外,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和蔡畅于1920年底至1922年初,即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相继抛弃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影响,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建党之初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坚骨干。

革命家庭成员成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与全家在五四时期留法勤工俭学关系极大。留法前,家庭成员虽矢志救国,却苦于找不到正确道路。

为寻找救国救民之正确道路,蔡和森作为家庭中的领头羊,开启了寻路的艰辛历程。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等人组建新民学会,其与会员商定,努力“修学储能”,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献身国家。受当时国内留法运动之影响,蔡和森决心赴法勤工俭学,做工求学,更重要的是能就近了解苏俄与欧洲国家的形势与社会改造情况,为自己谋求救国图存之道作参考。为此,蔡和森动员母亲葛健豪、蔡畅及向警予、李富春共赴法留学,寻求救国真理。1919年10月31日,李富春赴法留学。12月25日,蔡和森、向警予、蔡畅与母亲葛健豪等由上海启程赴法。

抵法后,家庭成员走上了刻苦求知、艰辛寻路之旅。在母亲葛健豪和向警予的帮助下,蔡和森首先攻克学法文难关,再通过读报章,了解法国、欧洲其他各国,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说:“看报渐有门径,各国社会运动消息,日能了解一二”,“我在法大约顿五年,开首一年不活动,专把法文弄清,把各国社会党各国工团以及国际共产党,尽先弄个明白。 ”[1](P125)当他完成预定的学习计划后,即“猛看猛译”法文版的马克思列宁经典著作,开始结合本国实际思考救国出路。1920年5月,蔡和森与向警予结婚。婚后,蔡和森更加刻苦攻读马列著作。仅半年多,他用“霸蛮”精神阅读、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 “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等马列著作的重要章节。

蔡和森苦读马列著作,思想上最大的收获就是由早期朴素的唯物史观,转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以之作为观察世界和今后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1920年9月,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他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显然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社会哲学的出发点,结果适与有产阶级的唯理派相反,故我们今日研究学问,宜先把唯理派与唯物观分个清楚,才不至堕入迷阵。 ”[1](P153)同年 8 月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又说到,“分析各种所接触的主义,我认为现世革命唯一制胜的方法。我现认清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反映,其重要使命在打破资本经济制度。其方法在无产阶级专政,以政权来改建社会经济制度。故阶级战争质言之就是政治战争就是把中产阶级那架机器打破(国会政府),而建设无产阶级那架机器——苏维埃。”[1](P129)1921年2月,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指出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即历史上发明其唯物史观,经济上发明其资本论,及政治上发明其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2](P51)唯物史观、资本论、阶级斗争学说,这和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相一致的。蔡和森向陈表明自己为“极端马克思派”,[3]极其赞同马克思的革命主张,对于当时盛行的乌托邦的共产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主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 ”[3]可见,蔡和森已抛弃了民主改良主义主张,接受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主张,认为这才是中国社会改造必经之正确道路。

蔡和森的帮助下,向警予、李富春和蔡畅通过苦读深思马列主义的基本思想,相继抛弃了改良主义思想,走上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留法前,向警予曾赞同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之主张,接受马克思主义后,认识到“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造成的”,“政治问题不解决,妇女问题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从改造社会制度着手。她说:“社会制度不改造,妇女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她还说:“所以我说劳动解放与妇女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必劳动解放了,妇女才得真正的解放。”[4](P78)可见,她已为中国妇女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那就是妇女运动必须同全国革命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初到法国的李富春,起初相信工学主义,企图从中找到救国道路。“我们读了那些无政府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书刊,对于书中描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妙远景,对于那种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人人读书,平等自由的境界,觉得非常新鲜,美好,觉得这就应该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没有能进一步探讨,以为走勤工俭学的道路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5](P10)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李富春极力赞成蔡和森的主张,“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好,只有像俄国革命那样先把中国的军阀推倒,再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社会”。[5](P16)留法时年仅 15 岁的蔡畅在蔡和森等人的帮助下,切记兄长“努力向学,为女辈争光”的叮嘱,与兄、嫂一起思考人生和国家命运。她与华工和法国工人打成一片,刻苦学习法文和钻研《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并积极参加了蔡和森、周恩来、赵世炎等领导的“二·二八”运动和“拒款”等运动,思想上的收获与经受实际锻炼,也使她迅速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第一个在中国“明目张胆”地提出要“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征程

蔡和森学习十月革命的经验,独立深思,深感要使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改造成功,其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如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那样的党。有了它,改造中国社会才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基于以上思考,1920年、1921年,蔡和森分别与毛泽东、陈独秀通信。围绕在中国建立共产党问题,较全面、较系统地探讨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他提出,建党为中国革命之迫切需要。他分析说,帝国主义的压迫,封建军阀的统治,使“中国四万万人有三万万五千万不能生活了,到了这个时候,革命之爆发乃是必然的趋势”,而要革命,必须“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建立共产党是顺应了世界大势,我们必须效仿列宁,建立“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2](P25)为此,他在中国,第一次,也是第一人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1](P161)他分析了党的性质,指出党“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依照目前国内情形,先组织它,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 ”[1](P130)他嘱咐毛泽东,建党“这事关系不小,望你注意”,可计划于两年内成立。无疑,建立的党,必须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保证我们党“从它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对于党要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蔡和森认为“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通过阶级斗争打破旧经济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重建社会经济制度,这就是党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同时,他还明确提出了党的政治纲领、党的组织原则与纪律,并对建党步骤作了较为深入地论述。

建党前夕,蔡和森已较全面、较系统地探讨了建党思想,他为党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就这一点而言,“蔡和森可以说是打破革命记录的。 ”[6]

二、革命时期党内艰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

(一)多方面展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问题的探索

在党领导革命的前期,蔡和森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作出了独特贡献的一位卓越领导人。他结合斗争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党的建设问题。对此,蔡和森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建设均有独到论述。这里,仅简论其有关党的思想与理论建设。建党初期,他就清醒地估计到非无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健康肌体的无情侵袭。因此,他指出:“党开始形成时,分子当然不完全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同质的先进分子,纯粹的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政党能够成为同质的先进分子,非有长时期的争斗以训练不可。 ”[7](P22)之后,他又指出:“真正的革命党,如无革命的理论是不行的,故一个革命党不仅要有好的组织、好的政策,尤其要有革命的理论来把思想统一,然后才能领导革命到正确之路。但党的理论非从天上掉下来的,一短时期可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 ”[7](P21)其二,党应加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亟需弄清楚有关革命性质和前途、革命转变、无产阶级领导权、农民问题、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等重要问题。他认为革命性质由革命对象与任务决定。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国民运动的真正意义在反抗国际帝国主义,因为国际帝国主义既是压迫中国的仇敌,又是军阀存在、国家分裂、内乱永续的原动力”。[2](P152)“对内是打倒军阀,对外是打倒侵略中国、扶植中国军阀的外国帝国主义”,这是中国国民运动唯一的“正轨”。[2](P169)他通过分析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及对革命之态度,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无产阶级应是各种势力之组织者、领导者,他应该领导中国革命到底,并且去完成中国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7](P17)其三,他指出,党要特别注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即土地问题,亦即吃饭问题,生活不能解决,革命断难成功。”无产阶级要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同时,还应注意运用“革命之一切战术与策略”,可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结成联合战线”。党要高度重视民众武装斗争,“必须用革命手段根本破坏旧军事组织,由民众武装去解除旧支配阶级——军阀的武装”。其四,党要高度重视革命宣传的作用。蔡和森通过作报告、讲话,起草文件、主编报刊,撰写文章、通信,讲课等方式,扎扎实实地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如他存世文稿达360多篇,1922年 9月至 1927年 7月,用“和森”署名发表130多篇文章外,还和向警予用“振宇”笔名发表36篇,又以“本报同人”、“记者”等署名发表了不少资讯。他在各种重要场合讲话、作报告、发言达60多次。参与起草的宣言、决议案等,近30余件,等等。可见,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费尽心血。即使在大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之际,他仍带病工作,为党分忧解难。他是党内最早提出采取正确应对方略的一位领导人。其时,他曾一连给中央写了七封信,明确提出“中央仍应留在两湖奋斗”,不应迁九江或上海,应依靠和发动农民,建立“两湖根据地”。他分析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指出到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完全可能的。可见,蔡和森无愧于党在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领导人。

(二)加强人民军队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军队政治思想工作

蔡和森、向警予牺牲后,李富春继承其革命遗志,勇于担责,为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这里,笔者仅简述其在红军长征中创造性地开展军队政治工作的业绩。长征初期,李富春任中央红军总政治部主任。途中,他以中央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名义亲自签署、参与签署的指令、训令、通告等各类文件近50件。他反复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要求我们最高限度的提高我们的政治工作,不仅在胜利的情况下,能更加提高士气,而且在困难的条件下团结红色战士,不灰心不丧气,坚定地为着我们光荣的任务,为着中国的工农解放而斗争到底,并把这个决心实现在每个战斗的动作之中。”为此,他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广大政治工作干部,通过深入细致地工作,落实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解决了长征途中各种艰巨任务,切实保证了长征的胜利进军。

(三)紧密结合中国妇女运动实际,推进马克思妇女解放理论中国化落到实处

向警予、蔡畅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她们紧密结合妇女运动实际,将马克思列宁妇女解放思想中国化落到实处。从中共二大至革命最终胜利,她们曾主持起草了《妇女运动决议案》《妇女工作大纲》《中共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简称为“四三决定”)等系列文件。为了扩大马克思妇女思想宣传,宣传党的妇女运动的指示,向警予在《向导》《妇女日报》《妇女杂志》《妇女年鉴》发表了40多篇文章。蔡畅在《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20多篇文章。为了发动广大妇女投身革命斗争,她们深入工厂、田头,了解劳动妇女生活实际,启发其思想觉悟,并领导其参加革命斗争。1923年—1925年,向警予就多次领导了上海丝厂、纱厂、烟厂的女工罢工。1942年,为了使党中央根据实际制定妇女工作的方针和政策,蔡畅领导中央妇委和陕甘宁妇联组织工作团,深入绥德、延安县等地,作了半年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为1943年中央制定关于抗日根据地目前妇女工作方针的决定 (即 “四三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四三决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际相结合,它的核心思想是动员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现经济独立,是妇女彻底解放和维护自身权利的中心环节。这一决定不但成为妇女工作的新方针,也成为后来妇女工作的一个长期指导方针。 ”[8]

三、建设时期成为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率

(一)开拓中国妇女运动新局面,提升中国妇女运动的国际地位

新中国建立前后,为了加强中国妇女运动与国际妇女运动的联系,提升中国妇女运动的国际地位,1946年10月,蔡畅出席在布拉克召开的国际第一届妇联理事会。在《争取独立民主和平而奋斗的中国妇女的报告》中,她有力地抨击了国民党长期对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封锁,以及歪曲宣传的谎言,扩大了解放区的影响,争取了国际进步人士的同情与支持。1948年11月,她参加国际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介绍了中国国内革命形势,使与会者深受鼓舞。大会推举蔡畅为国际妇联副主席。1949年12月10日,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蔡畅在开幕词中向各国代表介绍了中国妇女为争取中华民族复兴所作的英勇斗争,激励各国妇女认识到:只有在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以后,妇女才能获得解放。“一切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地位得到解放的国家,都证明着一个真理:妇女解放运动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必须使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民族解放事业胜利开展。同时,妇女解放运动也才能胜利开展。”[9](P164)1956 年 4 月,国际妇联理事会在北京召开。蔡畅代表中华全国妇联致欢迎词,并和理事们广泛交流。蔡畅的务实工作,大大增进了中国妇联和国际妇联联系,提升了中国妇联的国际地位。

(二)艰辛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

李富春在建设时期,作为党中央的重要领导成员,为加快国家经济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中国化”,作出了卓著贡献。李富春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李富春在参与指导经济建设中,其最鲜明的工作特色就是务实求真。在经济领域,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笔者仅举以下三例。其一,对中国工业化奠基的贡献。为了制定好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加速工业化,他特别强调要“系统地、全面地、及时地调查和了解国民经济情况,这是做好计划工作的基本条件。熟悉情况,才能做好计划,否则就会产生盲目性。……各级计划机关的干部,都应当注意汇集和分析各种情况,特别要真正掌握自己所负责的计划范围内的各方面情况”[5](P128),“才能了解计划是否正确,同时也及时地发现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便及时提出措施,克服经济活动中的脱节现象。”1955年冬,周恩来等提出经济工作要做到“多、快、好”三个字,李富春联系实际,“提出还要加上一个‘省’字,经中央同意形成了‘多、快、好、省’的方针。 ”[19](P286)“一五”计划顺利实施,为工业化奠基,李富春功不可没。其二,对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调整方针出台与实施的贡献。三年“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李富春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反思“大跃进”的教训,提出:工业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先生产,后基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注重综合平衡,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各部门比例关系;不能违反经济规律,切实讲究成本核算和经济效果等。1960年,他最早提出“调整、巩固、提高”作为目前经济工作方针,得到周恩来高度肯定,他补充“充实”二字,形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贯彻,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好转。“‘调整’方针的提出,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是富春同志为国为民的气魄和胆略的体现。”[11](P104)其三,1964 年,李富春从实际出发,在三线建设上反对林彪提出的“山、散、洞”方针。其时,毛泽东提出了建设大小三线的战略思想。这对于调整我国的工业布局,加强后方建设,发展内地工业,作用重大。但是,林彪违背了毛泽东的战略调整思想,提出三线建设实行“山、散、洞”方针。李富春亲自去三线调查研究,反对林彪做法,非常明确地提出:“在三线建设上,要很好注意经济问题。”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还要注意经济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战略方针。[11](P104)简析三事,可知,李富春在经济建设领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看重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把调查研究比做是经济建设战线上的‘侦查’工作,并作为制定计划和决定政策的主要依据。 ”[11](P4)

四、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风范

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革命家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的历史性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全党、全国人民敬仰的楷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革命家庭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范。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成为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楷模,首先就在于他们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一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岁月,他们能置生死于度外,全身心地投身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艰难曲折的建设年代,他们能排除万难去参与党领导国家的经济建设,就是由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支持着他们,成为他们力量的源泉。因而,他们能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12](P144)由上可见,革命家庭为心中的理想信念奋斗终生,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史上的一座丰碑。

(二)崇高的精神风范

这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体现的刻苦学习的品质、勇于担当的精神、务实求真的作风、乐于创新的毅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参与者必须明确学习目的,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留法前,蔡和森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就提出“读书救国”的观点与同学共勉。1914年谈到读书的目的,说“升官发财不是我们要走的道路,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救国救民。 ”[13](P53)的确,家庭成员学习目的明确,无论身处何方,不管环境怎样恶劣,条件如何艰苦,他们总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蔡和森留法“猛看猛译”马列著作,直至看懂。1925年底,向警予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她职位高,是中央领导人,但学习中,“她没有一点特殊,和班上所有的同学一样,上课听讲,参加讨论,认真做笔记。她的笔记做得很好,清清楚楚,一句不漏。晚上又从头到尾再整理一遍,所以她的每门课程的笔记都条理清楚,使人看了如同出版的教科书一样。”[14](P130)“为了能直接阅读俄文原著,她还刻苦地学习俄语。除了东大的俄语课教科书外,她还买了一本斯大林著的 《论列宁主义基础》,经常手不释卷,查字典,记生字。夜以继日。”一年多中,向警予得过两次重病,但仍不忘学习。同学施益生回忆,她刚出院,“回到宿舍的第二天,就到我处看阅我的各门课程的笔记本,并借过抄录,认真阅读、研究,终于补上了各门课程。 ”[14](P131)1925 年 1 月,李富春和蔡畅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两人在这里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学习十分用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到学校图书馆和共产国际阅览室查阅报刊,密切关注着国内斗争形势的发展。 ”[5](P34)段君毅回忆,1952 年,李富春去苏联考察经济建设情况,“在苏联期间,还用心学习和研讨他们计划工作和经济建设工作的经验。 当时的说法叫作‘取经’。 ”[11](P98)刻苦学习,成为革命家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家庭成员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充分表现了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精神,他们认为,敢于为党担责,这是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重要党性原则。因此,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家庭成员都能为党分忧担责。大革命失败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蔡和森、向警予为挽救革命,最终壮烈牺牲。李富春、蔡畅继承遗志,主动为党承担挽救革命危难之重任。革命时期,他们置唯一的女儿生死而不顾,一心扑在夺取革命胜利的斗争中。新中国建立初期,李富春为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与国家经济建设迅速展开工作。他呕心沥血,主动担负起中央交给他的各项艰巨任务,并出色完成。这都充分体现了革命家庭舍小家为国家,勇于为党担责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推进者具有注重实践,务实求真的作风。革命家庭对此尤为看重。他们确实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镌刻在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如前所述,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家庭成员作为党的高层领导者,不是高高在上,只作空洞说教,而是特别崇尚实践,尤其看重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如前所述,蔡和森早在1926年写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中就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应当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一定要在斗争中将马列主义变成自己的理论武器,即制定出适合本国客观情况的策略才行。[7](P21)的确,家庭成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完全是“为了我们的工作需要而去做研究,即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的需要而去请教马、恩、列、斯,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15](P8)

乐于创新,也是革命家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体现的一种高尚的坚强毅力。家庭成员意识到:创新是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永葆生命活力的重要精神动力。因此,他们以苦为乐,乐于创造创新革命与建设的新理念、新理论,如蔡和森在《党的机会主义史》《论陈独秀主义》等文中,敢于批评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总结经验,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意见,就是乐于创新的例证。由此,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家庭成员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及社会实践融会贯通,提出新思想、创造新成果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他们所提出的新观点,也有不成熟、不准确、甚至偏颇之处。但是,他们善于开动脑筋,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立新说的胆识和毅力,值得学习。

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在革命建设时期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所体现的崇高风范,无愧为全党学习的楷模。革命家庭的优秀业绩与精神风范,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结合研究党的杰出领导人的历史功勋,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关文化建设的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猜你喜欢

蔡畅蔡和森中国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蔡畅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革命友谊
蔡畅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革命友谊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蔡和森:用生命践行立下的誓言
蔡和森:“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蔡畅:中国共产党内德高望重的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