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寻根意识的体现

2018-02-10冯碧华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寻根知青作家

冯碧华

(广元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广元 628000)

引言

具有寻根意识的文学作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是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文学领域重要的里程碑。寻根意识类文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对后期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寻根文学是在众多人自觉主动策划下创作完成的,由于当时社会思想愈发开放,包括文学作家、评论者以及思想家在内的众多领域人士共同策划了这样的文学运动,充分彰显了新时期知识分子们的社会主流思想与价值观念。

一、中国近现代寻根文学作品的种类

1、反思型

反思型寻根意识的文学作品是对当时社会下启蒙主义的拓展,情绪带有些许幽怨色彩,有的具有一定的乡村哀怨情节。这一类型的寻根文学实际上是对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不足进行的研究。它总结了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不足与缺陷,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转变措施。反思型的寻根文学作品推动了新启蒙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有许多文学作家都是反思型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发起人,最具代表性应以文学作家吴若增和陆文夫为首。对众多文学作家进行类别划分,可将其总结成以下几类:其一是主动对当时社会文化展开深入分析与反省,其二则是不会自觉主动的对当时的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反省,只是单方面的想利用文化寻根来重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以全面的姿态走向世界。

2、乡恋型

乡恋型的寻根意识文学作品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较为排斥。乡恋型寻根文学体现着我国文学作家们提倡反殖民主义观念,对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产生眷恋之情,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虽然乡恋型寻根文学作品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其并不是支持千篇一律的直接套用传统文学,也不是对传统文学的直接照搬。乡恋型寻根文学作品的诞生在国际寻根文学的大背景下,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去直接的批判现实与传统文化,而是更加重视文学应具有诗意及审美性。乡恋型寻根文学充分尊重传统,并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反现代化浪漫主义浪潮的发展。

3、地域型

地域型在寻根意识小说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地域特色文化类的寻根小说,更多侧重的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推崇民族历史风俗习惯。在地域型寻根小说当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对偏远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以及不被人所知的文化的描述,文学作家们希望能够从这些久远的历史文化中探索到民族文化的“根”。我国近现代著名文学创作者贾平凹对年代已久的商州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表示其对当代社会文化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进而他利用写作来详细地描写商州文化。正是因为这些作家们的积极挖掘与探索,才让更多人了解与感受传统民族文化。

二、中国近现代文学中寻根意识的体现

1、全球化语境下出现的文化身份焦虑

寻根意识文学的诞生与全球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三次刮起了以技术革命为主的全球化浪潮。全球化的基本含义主要指的是经济层面的全球化,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文化与政治的联系更加密切,相互影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影响更多的强国与弱国单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地表现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入侵,这样的较为柔性的政治思想与文化形态在二十世纪后被称之为“后殖民主义”。面对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与影响,我国在1964年首次提出要在二十世纪中将我国打造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技术、现代农业及工业的特色化社会主义强国。但其中的建设目标过于注重经济与技术,并未深刻意识到民主与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文化改革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的理念,充分将原有的国家建设目标提升到了思想与文化的新高度。

在西方文化影响着我国大众思想观念与生活习惯时,逐渐有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过去被完全否定的传统文化不能在西方文化的侵入下被埋没,而是应充分利用西方文化的影响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与探索真正属于我国的灵魂精髓。寻根意识文学不只是在创作的主题上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其这一伟大的历史命题,同时在创作手法上也在努力寻找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发展道路。莫言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中回忆道: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国民逐渐意识到,一直模仿别人是无法向前发展的,我国文学作家应创作出具有中国特点、中国气魄的小说。想要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就需要从我国民族的真实生活出发,从民族历史及文化遗产中获得宝贵素材与创作灵感。

在这样的文学语言环境下,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的寻根意识文学成为了中国作家当时创作方向。寻根文学在具体创作当中充分站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立场上,对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进行了理性的批判与总结。韩少功创作的《爸爸爸》尝试性的脱离现代文明而去探索民族之“根”,但却没有想到以“丙崽”为代表的愚昧的传统文明,无法肩负民族将来发展的重大责任。而表示现代文明的“仁宝”,将四分五裂的现代文明要素点涂在身上,有改革创新的想法,但却没有充足的勇气与实际行动,也无法成为民族将来的主宰。贾平凹创作的《商州初录》则更多展现的是传统文明的淳朴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出现的诸多生存危机,他利用幻想出来的商州世界为镜子,影射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彼此错综复杂的冲突与矛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流中,寻根文学作家将自身更多的情感专注于传统上,急切的互换传统文化主体性的回归,充分表达了对过去生活模式、人际关系及自然环境的留恋,进而在文化领域中强化对民族国家的肯定与认同。贾平凹创作的“商州系列”、郑万隆创作的东北异乡景色、莫言创作的“红高粱系列”等,都扎根在我国的乡村,在原始地域中探寻民族文化的“根”,切实表达了全球化深深地怀疑与抗拒。

2、以知青为代表的创作集体的出现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受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与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越来越小,出现了价值迷失现象,我国众多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没有根源的迷茫失措当中。知青作家是具有寻根意识文学作品的重要历史任务承担者,这些创作者们都需要在文化领域上重新架构意义价值并重寻人类精神归宿。我国近现代寻根文学作家韩少功、王安忆、贾平凹、郑义等优秀作家曾经都有过知青下放的亲身经历,他们都在上山下乡体验中努力去寻找民族文化的灵魂与根基,用亲身经历来更好的阐释“根”的内涵。知青在返回县城后,全球化的语言环境推动他们开始不断寻找已经被淹没的国家民族的“根”,同时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国家及民族的未来发展命运,而这些理性地思考都是来源于知青文学作家对自身上山下乡经历的回忆与描写。

首先,知青生活体验形成了寻根意识文学的文本主体,知青青年们切实经历了经济上的贫穷、精神上的寂寞、心灵上的空虚、身体上的困顿,但在失落的过程中,知青也同样收获了其他人没有的宝贵经历与体验,他们是我国历史特殊阶段的坐标。在该坐标上,知青们的真实生活经历,视野当中的地域特色及民土风情成为了他们深刻的记忆,最终变成了寻根意识文学中的重要资源与外在主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当属阿城的《棋王》,其主要描写的就是知青生活,作品主题在三个维度上是经典的知青共有回忆,包含有关个人出身记忆、以食物为主的物质生活记忆、以棋为主的精神寄托回忆等。故事锁定在知青下乡的特殊时期,文章中介绍了王一生童年的贫困经历,充分决定了其知青的政治性身份,也就是所谓的出身的“根”。该部小说重点描述了知青生活当中以食物为代表的经济上的紧张以及以棋为代表的精神生活的贫瘠,在经济与精神双重缺失的情况下,作家充分意识到食物才是确保人们生存与生活的物质之“根”。而象棋所蕴藏的民族文化是寄托广大知青们下乡生活过程中无以寄托的一种精神,并不是人们生存的“根”。

其次,空间变换构成了寻根意识文学游离在城市与乡村的灵魂。在特殊时期,知青们体验了从城市走入乡村,又从乡村回到城市的空间转换,对我国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相对于从没有离开过乡村的农民来说,知青文学作家可以用陌生的角度,站在较高的视野上审视辽阔土地上的乡村文化,可以对我国乡村现实产生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与判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民族范围中透视我国乡村发展命运的评判者。在寻根意识文学中,广大知青作家将创作视域集中到了原始而偏远的农村山区中,小说描绘了蒙昧的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乡村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让寻根意识文学在极大程度上拥有了启蒙意义。知青作家运用城市人的角度俯瞰偏远乡村的原始生态文化,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根”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通过开放性的文化察觉到了传统中国的不足,有效加强了民族文化自省理念。韩少功创作的《女女女》以及《归去来》当中,老黑和黄志贤是现代城市的缩影,代表着城市生活的乏味、混乱,城市人也被贴上了“无情无义”的标签,与其相对应的乡下农民之间却充满了温暖与情义,乡村原始文明的淳朴、正义,净化了城市人内心的疲倦的心灵,洗涤了城市人污浊的灵魂。

猜你喜欢

寻根知青作家
作家的画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难忘知青岁月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