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启示

2018-02-10魏静波马思琪曲银娥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创新性医学

魏静波,马思琪,曲银娥

(华北理工大学组织胚胎学系,河北 唐山 063210)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高等院校要“继续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推动高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就医学人才培养而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建立起“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医学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实验探索的热情,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不断推动创新性实验改革,有利于在校园内形成“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氛围,改进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支持体系。

医学作为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知识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对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认知能力提出特有的要求。对于医学生而言,大学期间系统的课程学习所构建的知识结构是医学认知能力建立的基础;对于医学教育而言,着眼于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涉及医学课程的教学与学习问题[1]。

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过程中遭遇的尴尬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在医学领域由于多种原因,其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没有真正的释放出来。追其根源,主要是目前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是在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体制下,向以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为主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当今医学教育中的专业分割和专业化,虽然使得学科知识体系清晰,但也使得学科界限过于明显,学科间相互孤立,不利于学生整体意识的建立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目前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主要针对的是1-3年级的学生,在现有教育模式下,他们对基础医学相关知识还不能达到整体把握的程度,他们虽然跟随指导老师参加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但是由于没有深入地学习和了解医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对于所参与的实验项目无法真正理解和参与其中,学生在课题组只是充当技工的角色,没有达到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目的。

二、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思路

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着眼于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2-3]。将原有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合并,使之成为结构性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把基础医学所涉及的主干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六门课程进行压缩拼盘,以器官系统为主线进行串联。每个系统的器官从大体结构着手进行讲解,逐步深化到微观结构以及超微结构,从结构联系相关生理功能,引导学生剖析相关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最后根据药物机理,过渡到合理用药。如此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符合认知和逻辑思维规律,有助于学习记忆。在开设主干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不同实验项目的具体需要添加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践操作课等,多角度、多途径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为学生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创新的舞台。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实践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取参加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逐步构建以案例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结合理论与实验、大体与微观、结构与机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社会整体优化的多模块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4]。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注重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对医学课程体系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将生命科学的的内容融入到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通过开设必修课和公选课,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社会、人文课程模块。增加人文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医患沟通类课程,将德育、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医德教育、法律基础知识和卫生法知识相结合,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乐于奉献的优秀医学人才[5]。

3.形态学课程模块。打破原有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学科局限,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和综合性实验室的优势,构建基础医学形态科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医学基础课程间横向综合,相互协调、互为支撑。

4.机能学课程模块。将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等课程进行相关整合:以案例为主线,以器官系统为基础,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度,从正常到异常的转变,从疾病发展到治疗药物的应用,将”三理”知识整合成若若板块进行学习。

5.公共卫生课程模块。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医学文献信息检索、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导论等课程进行相关整合,使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来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预防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

四、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

本着建立多元化,人性化、综合化考核体系的原则,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面结合,从单一理论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建立较为完善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做到过程性、多元性和主体性的统一,从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

1.减少终结性考核比重,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比重。例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学生的实际技能操作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等多个方面)。

2.将部分跨学科整合课程理论考试合并,或者将实验考试内容融入其中。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注重对常规课堂内容的考核,更要注重整合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运用能力。

3.建立健全教学反馈机制,在教学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可以借鉴斯克特的教学评价思想,让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与学生都作为考核评价的主体,适量增加主体的自我评价,如通过观察法或档案袋法来记录和跟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变化,关注学生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评价,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旨在探索并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教学培养模式,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将学科能力培养融入应用能力训练中,做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作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医学生,要求具有更加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才能胜任其岗位的需要,尤其是临床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而这此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进行课程改革与整合才能完成。学科整合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保护公众健康与病患权益,基础医学学科的整合和新学科的构建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创新性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