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视角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8-02-10王天岚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文化遗产物质

王天岚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4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真挚的情感表达,具有民族特色的淳朴的原生态文化烙印。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条道路上,各方力量都是不容小觑的,而文化聚集地高校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责任。面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各地高校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也朝着多样化、灵活性等方向发展,艺术类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也会自主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学习与研究,真正做到各取所长,物尽其用,传承与发展。

一、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入“非遗”课程的必要性

“非遗”保护是刻不容缓的,而其保护核心在于传承,但因为它的特殊性又使得它的传承人培养又更加困难,高校丰富的设备、技术和场所,尤其具备完善的艺术教育体系。这也就决定了高校的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了“非遗”的主要继承人。从这一角度看,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中引入“非遗”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形成良性保护与发展模式。

高校艺术教育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技艺培训一般都是时尚前沿的代表,实践教学也是与现代设计接轨的,可以说对传统民间艺术是知之甚少的。而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设立专门的非遗教育实践课程,给现有的设计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打破了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避免文化遗产的消失与被破坏;同时还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文化的热爱与创造力,延续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对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显得更具民族性、更国际化,更具特色,更有创新性。

另外,在我国民族传统正遭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环境下,将非遗放进校园、放进课堂、放进教材,积极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实现非遗保护、继承与高校艺术教育共享资源、共同进步,还能有效地提升我国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与国家的软实力。

二、创建“非遗”文化平台,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与创新素质

高校艺术教育与“非遗”传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利于培养艺术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会促进艺术生的人文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的提升,这当然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育人的同时,但首先还是得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若能将“非遗”传承的相关内容融合到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中,可从多个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艺术生们的品位、素质、情趣等。如让学生参加传统工艺的学生社团,开设相关的艺术活动,将传统工艺文化引入校园等。组织“非遗”活动,进行“非遗”进高校等系列传统文化讲座活动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对“非遗”企业和各类民间工艺作坊进行实践调研,了解传统工艺流程和生产状况,激发学生对“非遗”工艺的兴趣,结合专业鼓励学生对“非遗”工艺进行创新。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请进来,高校可以邀请传承人进驻校园,为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提供技术支持,实现技术、设计、生产、创新四位一体化。这样既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又体现高校艺术教育的应用价值。

三、高校艺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2002年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首次高调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高校的课程进行下去,并强烈要求高校能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责任人,不断地加强全国民间文化的教育与宣传工作,让学生与人民大众真正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尽力地去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按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我国高校艺术专业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艺术人才。很显然,高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应该要符合当地文化现状,促进地方高校教育与非遗文化的相互推进发展。

1、设置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众所周知,“非遗”仰仗的是精湛的传统工艺,这就要求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需要掌握诸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设计方法学、材料的研究学、工艺技术学、民间文化的历史学等,故这些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课程可以被划为“非遗”基础课程的内容。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探究非遗手工艺技能与传统文化的精髓等;另一方面通过非遗文化课的传播,可提高高校艺术人才的创造力与创新力,进而使得传统工艺得到发展与流传。

高校艺术专业大都设置了专门的艺术课程,包括考察类与主修类。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两类课程中合理地配置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相关的非遗教育实践活动,比如根据学校的发展方向与本地域文化相结合,开发适应本土地域的传统工艺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感受本土的传统艺术,并增强学生收集、整理资源的实践能力,开拓艺术眼界,积累艺术知识,最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非遗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源的整理与储存。在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拓宽了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建立传统文化氛围,对非遗项目进行专项设计,并能够通过开发设计创新产品,从而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2、建设与艺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

高校的艺术教育一旦涉及非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会更加综合性、更加复杂、更具特色。高校艺术类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可缺少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人文历史信息,甚至包括一些民间传统工艺技能,比如众所周知的刺绣技艺、陶艺技艺、染料技艺等。还得具备灵活的学习能力,懂得将传统手工工艺灵活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简而言之,高校所需要孕育的艺术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能力,比如自然、历史、音乐、美术、文学、科学等,真正做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因此,可在高校艺术专业领域设立专门的非遗场所,让民间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实地教学实践,使得艺术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知识架构上都能得到重新调整与组合,其他相关专业也能参与其中,对非遗传承实施有效的绑定。

3、探索“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

高校艺术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中可以适当加入非遗文化基础课程,还可以将非遗课程详细地划分为专业课程与拓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灵活地调整教学方式。比如,可以理论课与实训课相结合。聘请专门的非遗传承人来授课,以便学生能够掌握“非遗”的工艺技艺,并由教师从旁协助分解指导。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施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直接抓住重点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拓宽高校艺术类学生今后的就业渠道等。

4、建立非遗资源库

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还得学会对非遗文化进行信息整理与筛选,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积极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我们需要建立非遗资源库,一则是储备好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二则是储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资源。前者的储备,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信息的汇集与保存工作。后者就是整理与汇总非遗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包括教学大纲的设置,课程的设定,教学实践的策划等,以备今后学习参考使用。

5、明确目标与评估管理制度

在培养目标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非遗基本理论知识,还得熟悉非遗项目研发过程,甚至要基本了解非遗领域的基本法规、政策。对于教学管理与评估制度方面,必须确保管理与评估制度的完整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与公平公正性等,甚至要做到规范化、有秩序地实施执行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走进艺术专业殿堂,就是将民间传统艺术与主流艺术教育融合在一起。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活动,不仅传授了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还大大地拓展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艺术类学生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热情肯定会高涨,进而促进民间艺术精髓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地传承与创新,培养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个性化发展的新型实用型的艺术人才,将我国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真正地做到发扬光大,并世世代代相传下去,甚至走向世界。

参考资料:

[1]孙永权,李雪强.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8)

[3]丁永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02)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