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作用于社会风尚的机制分析*

2018-02-10王蓓蕾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风尚舆论成员

■ 王蓓蕾

社会舆论作为社会道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风尚建构和实践中的坐标、开关和桥梁,起着定向选择、化解矛盾和催化融合的作用。本文拟就社会舆论何以可能影响社会风尚,以及如何影响社会风尚及其影响制约因素提出探讨。

一、社会舆论与社会风尚的关系分析

1.社会舆论是社会风尚得以建构和实践的坐标

社会舆论具备指引社会成员的行为习惯趋向规范化、道德化的可能性,是社会风尚共同性、共享性的参考坐标。从社会舆论的作用发挥来看,它可以对特定事件、人物和现象作出肯定的评价,可以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定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来定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①来定义社会成员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可以对特定事件、人物和现象作出否定的评价,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讨论的焦点话题,把个体的思想聚焦到相关事件和话题上,把个体的行为统一到社会共同认可的行为标准上。

2.社会舆论是社会成员自觉依赖社会风尚的开关

信息技术、媒体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发展,使得人际间距不再遥远,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在这个过程里,个体越来越依赖那些素未谋面却潜在地、持续地影响着自己的社会上的其他“大多数”及其心理和行为,这些“大多数”的心理和行为,又持续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并逐步发展为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形成社会风尚。

3.社会舆论是社会风尚反向连接行为主体的桥梁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促使社会成员与社会风尚建立心理和行为的联系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建立、确认和维系社会关系的“关系动机”;另一种是理解自我及所处的环境,即“认知动机”。社会舆论就是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社会认知,也是通过表达社会认知来形成和强化社会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习惯通过两个心理机制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同形成宏观的社会风尚:第一,通过对社会其他成员的态度情绪状态的感知,经过比较、归类和认同等心理过程,将自身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关联起来,不断修正和强化个体自身的感知和感受,从而调整个体的价值观。第二,通过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社会机制,让个体在自身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与社会期望的一致,达到社会认同的标准。通过这两个机制,社会成员逐步形成“我们”概念,并且通过认知感受和群体成员的原型来推测“我们”内部成员的意愿的普遍一致性。②

二、社会舆论对社会风尚影响的过程

1.客观条件:新媒体推动社会舆论深度影响社会风尚

在新兴的传播技术加持的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舆论信息传播形态更迭为幂式传播,新媒体平台成为舆论的发酵场,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速度快速传播,社会舆论的信息辐射范围被大大拓宽,社会舆论传播流程也被极大改变。在此条件下,受“沉默螺旋”作用,社会舆论很容易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因而我们可以认为社会舆论对社会风尚影响的力度、广度、深度也被极大提升。

2.主观因素:社会风尚的行为主体具备接受社会舆论影响的心理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个人与他人体验关于世界的内在状态存在着共同性的动机。也可以说,一旦个人的主观经验被社会其他成员真实地或想象地承认,再经历一个连续的动力过程与他人实现共享,并得到社会的证实,这经验就不再是个人的主观经验,而是被普遍认可的社会经验,具有客观现实性。与此同时,社会舆论不仅仅是个体主观意见的简单求和,而是众人各种意见经过辩论、交锋、提炼、补充、综合后确立起来的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的意见。个体和宏观社会与生俱来的心理连接基础使得社会风尚的行为主体产生相信和依赖社会舆论的心理倾向。

3.社会风尚建构过程中的矛盾凭借社会舆论得到局部化解

一个社会的风尚通过宏观社会的流行、时尚、态度和舆论等得以表现,通过社会成员的生活感受、社会信仰、社会动机、社会情绪和社会行为等得以表现。社会风尚的建构是个体与群体、社会成员和宏观社会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和循环再生的复杂过程。

一方面,宏观社会的社会风尚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道德行为准则,要求社会成员以此为行为规范,从而约束、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行。另一方面,社会风尚的行为主体具有意志自由的选择能力,在社会道德规范面前,他们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本能服从,而是富有积极创造精神的自由选择。”③因而,社会成员根据自我需要、情境变化所选择的道德行为时常和社会风尚所提倡的道德行为标准产生一定的偏差。

社会舆论通过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褒贬评论,明确阐述被认同的事件和被谴责的事件、值得推广的现象和要被批判的现象,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之间的区别和利弊,从而使社会成员迅速获取社会对自己既有或潜在行为的反应,从中了解和寻找个体道德与社会风尚之间的差距,不断化解社会风尚建构中的矛盾,使个体道德逐步贴近、符合社会风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

三、社会舆论职能的制约因素

1.社会舆论自身的制约因素

就社会舆论的表现形式而言,其可分为自觉的和自发的两类。自发的社会舆论是自下而上发展形成的。这两种类别的社会舆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也是不同的。前者覆盖面更广、信息量更大、权威性更强、制约性更明显、群体性更突出,对社会风尚的影响作用更强。而后者由于自下而上的形成和传播方式,虽要经历是否真实可靠的考证过程,却也有其群众性质突出、易于被认同接受的优势。

从社会舆论的性质看,可以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类。在社会风尚的建构和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舆论的本质属性、存在形态,努力发挥积极社会舆论的正面作用,积极消除消极社会舆论的负面作用。

2.社会成员自身对社会舆论存在制约作用

在没有绝对控制力的情况下,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往往是不同的。同一社会舆论下的社会成员,其作为主体的道德积淀是不一样的。个体在以往的道德实践中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积淀在个体内部,决定着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决定着个体对同一社会舆论的认同程度,也决定着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的引导效力。不同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不同的个体在同样的舆论下做出的不同的选择。当个体原有的道德认识与社会舆论所倡导的观念和行为习惯一致时,个体会进一步加深对原有观念和行为的认同,并积极作出符合舆论导向、适合个体条件的选择;当个体原有的道德认识与社会舆论发生矛盾冲突时,个体原有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就反之成为舆论引导效力的阻碍力量,个体必须经过一番新的认识和思想的艰苦斗争才能出现变化,从众型地认同社会舆论。

3.社会舆论环境自身存在制约因素

社会舆论是一种语言化的社会秩序,舆论环境直接制约着社会舆论自身职能的发挥。舆论环境影响着各种具体舆论的形式、发展和发挥作用 同时也调适不同的个人、群体和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 一定的社会的舆论环境反映并服务于它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目前,我国社会舆论环境不优的深层逻辑在于社会秩序的失衡,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市场、利益和金钱的过分崇拜,使得偏好消费主义、物质至上、效率至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建构起到了负面作用,社会舆论对社会风尚的现实性、群体性和制约性的积极作用没能有效发挥。因此,必须从改变舆论环境的角度去培养社会风尚建构的重要外部力量。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2013年12月23日,2017年4月30日。

② 杨宜音:《社会心态:风险社会中心理共享现实的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③ 李兰芬:《论社会舆论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风尚舆论成员
当代中国社会风尚嬗变态势之历史探究——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考察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拾金要不昧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最淳朴”的社会风尚——“德美屋”内外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