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性耳内镜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2018-02-10仇弋戈熊小星唐春霞
仇弋戈,熊小星,唐春霞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otitismedia,SOM)病程达3月以上者,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期时,因腺样体尚未完全萎缩,免疫系统发育欠成熟,咽鼓管功能不完善等原因,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1],该病发病隐蔽,患儿常因父母发现其对声音反应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而就诊。早期发现,通过综合治疗排出中耳积液,恢复咽鼓管功能,是促使患儿听力提高,防止听力损伤的重要手段。自2008年至今,我们采用硬性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对22例37耳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 22例(37耳),男12例,女10例,年龄4-8岁,平均5.1岁,病程3-9个月。主诉症状有对声音反应差、耳闭塞感、耳鸣及耳痛等。术前纯音测听均为传导性耳聋,500Hz,1000Hz,2000Hz平均听阈为48dBHL,鼓室导抗图检查B型曲线26耳,高负压C型6耳,As型5耳,声反射无法引出。术前耳内镜检查提示:鼓膜呈淡黄色或琥珀色,外膨出29耳,内陷8耳,可有液平面或气泡,活动受限。电子鼻咽镜发现腺样体肥大阻塞咽鼓管咽口15例。
1.2治疗方法
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对于明确腺样体肥大导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先行经口腔腺样体吸切术,消除咽鼓管的机械性阻塞。随后用75%酒精浸泡消毒外耳道后,采用直径 2.7mm0°耳内镜,在监视器下观察鼓膜,根据不同的鼓膜形态进行置管:鼓室积液鼓膜膨出者,选择在鼓膜后下象限切开;鼓室负压粘连者,选择在鼓膜前下象限穿刺并切开。切口与放射状鼓膜纤维层一致,弧形切开1-1.5mm,切开时注意深度,防止中耳粘膜及听骨链的损伤。充分吸除鼓室内积液, 对积液黏稠或呈胶状者可注入布地奈德溶液冲洗。用中耳置管器械将通气管准确放入切口内,仔细检查周围是否有上皮卷入,并确保鼓膜置管与鼓膜斜面一致,完全嵌顿于鼓膜切口的边缘上。术毕外耳道口放置消毒棉球暂时封堵以防外源性感染。
术后1周—1 年不定期复查鼓膜和听阈变化情况。鼓膜通气管通常在3-6月左右自行脱落,术后半年如通气管尚未脱落,又未发现中耳渗液,听阈恢复者,可拔出通气管,拔出通气管时间 6~12个月不等,平均时间为8个月。术后随访重点在于观察通气管位置及通气情况,如有早期脱出,应在耳内镜下重新置回。如分泌物过于黏稠发生堵管,应及时吸引清理。
2结 果
全麻后鼓膜置管顺利,所有置管均一次完成,术后即刻反应常为外耳道皮下血肿和鼓膜淤血,无听骨链损伤,无术后即刻面瘫及眩晕发生。术后首周随访全部患者,22/22例患者自觉听力明显提高,耳内镜下观察:干耳6耳,余31耳仍有少许中耳渗出,其中2胶耳者发生通气管阻塞,予以吸引保持通畅清洁。术后1个月随访,通气管固定良好,其中3耳通气管管腔堵塞无法解决,在耳内镜下更换通气管。术后3个月内,有2耳发生感染性耳漏,取出通气管后治愈。术后6个月随访,16耳通气管自行脱落,鼓膜均已愈合,未发现中耳积液或负压。术后 7~12 个月复查,17/19耳拔管后鼓膜愈后良好,2/19耳残余鼓膜穿孔不愈合。置管术后3月复查听阈均明显提高, 纯音测听500Hz,1000Hz,2000Hz平均提高23dB, 气骨导差 0~10dB, 听阈平均提高 25dB。
3讨 论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常见的耳科疾病,尤其儿童发病率较高。国外研究发现约90 %的学龄前儿童(80%为单耳)曾经患SOM,最常见于6个月~4岁儿童;30-40 %的儿童有过SOM复发,5-10%的病程超过1年[1]。临床上主要指不伴有急性中耳炎症状与体征,并以中耳积液、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目前众多学者认为SOM的发病与咽鼓管形态发育和功能不良、变态反应、免疫及感染等因素有关[2]。对于病程超过3个月的慢性SOM患儿应积极干预治疗,促使积液消退,减轻中耳压力,帮助咽鼓管功能恢复。鼓膜切开置管术是直接有效的手段。与显微镜相比,硬性耳内镜可视范围更大,局部放大便于术者精细操作,副损伤小,是鼓膜切开置管术有效的导入手段。
有研究表明,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并发症高达50%,如局部瘢痕,上皮植入,胆脂瘤形成,鼓膜穿孔不愈合,慢性感染,通气管堵塞等[3]。这与显微镜的局限性作有一定关联:1.显微镜下只能看到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置管位置的选择针对性不足。2.置管后,因遮盖效应,常常无法对上皮卷入做出判断,为医源性上皮植入造成可能。3.儿童过窄的外耳道,不利于置管后显微镜的观察。所以,我们在内镜下置管注意以下问题:1.针对不同的鼓室积液情况选择鼓膜切口,鼓室积液者在鼓膜后下象限造口,帮助充分引流出中耳积液;鼓室负压者,因中后鼓室的粘连造成内外径缩短不利于置管,而选择在近咽鼓管鼓口的鼓膜前下象限造口,促进鼓室通气和咽鼓管功能恢复。2.注意操作时的稳定性,防止外耳道皮下血肿发生。儿童外耳道狭窄,耳部皮肤娇嫩,过度碰触后造成的血肿,使外耳道更加狭窄,视野受限,不利用操作。采用直径2.7mm的耳内镜后,同时放入耳内镜和置管器械仍较困难的病例,依靠内镜支架或术者的肘部支撑架能防止碰撞,降低并发症。 3.注意预防上皮植入,鼓膜切开后应以钩针将翻入中耳腔的上皮组织向外耳道翻出,置管成功后再次检查置管周围是否有卷入的上皮组织(类似于翻皮的操作),程序性的操作能够降低上皮植入和鼓膜残余穿孔的风险。4.根据患耳积液类型选择合适管径。中耳积液稀薄的患耳可适当选择管径细、长度稍长的通气管;胶耳时应选择管径粗,长度短的通气管。术后定期清理,通过吸引保持通气管的通畅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手段。此外应严格术中无菌原则,鼓膜切开置管术通常在腺扁切除术后进行,术者往往忽略对术耳外耳道及鼓膜的消毒铺巾,而鼻咽部手术属Ⅱ类切口,耳部属Ⅰ类区域,应将手术顺序颠倒。
鼓膜置管术后是否应防护耳道进水的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耳道采取防护措施后,不能降低感染性耳漏的发生率,在感染后使用耳浴控制感染较口服抗生素效果好,且没有需要取出鼓膜置管的事件发生[4,5]。而在本研究中,有两例的病例经口服抗生素、耳浴和局部换药后仍无法控制感染而提前取出置管。考虑是否与置管材料有关,钛制通气管有很强的抵抗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特性,与本研究中采用硅胶哑铃管比较,炎性反应低。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钛通气管对四种常见的水质(海水、淡水、含氯水、肥皂水)渗透性高,而避免被热衷游泳的患者使用[6]。总之,选择严格的适应症,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对本组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但是对SOM而言,综合治疗,注意鼻咽或口咽部伴发病变也应得到重视,同时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可预防SOM的发生,减少SOM复发率。龚树生等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提出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7],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1]ROSENFELDRM,SHINJJ,SCHWARTZSR,etal.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OtitisMediawithEffusionExecutiveSummary(Update)[J].OtolaryngolHeadNeckSurg, 2016. 154(2): 201-14.
[2]SCHILDERAG,MAROMT,BHUTTAMF,etal.Panel7:OtitisMedia:TreatmentandComplications[J].Ot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 2017, 156(4_suppl):S88.
[3]DJORDJEVIV,BUKUROVB,ARSOVINetal.Longtermcomplicationsofventilationtubeinsertioninchildrenwithotitismediawitheffusion[J].VojnosanitPregl, 2015. 72(1):p. 40-3.
[4]SUBTILJ,JARDIMA,PERALTASA,etal.Waterprotectionaftertympanostomy(Shepard)tubesdoesnotdecreaseotorrheaincidence-retrospectivecohortstudy[J].BrazilianJournalofOtorhinolaryngology, 2017.
[5]STEELEDW,ADAMGP,DIM,etal.PreventionandTreatmentofTympanostomyTubeOtorrhea:AMeta-analysis[J].Pediatrics, 2017, 139(6):e20170667.
[6]RICKSRG,EASTOR,REDDYVM.Thewaterpenetrationofdifferentventilationtubes[J].EuropeanArchivesofOto-Rhino-Laryngology, 2016, 273(10):1-4.
[7]龚树生. 重视循证医学研究,提高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疗水平[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8):449-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