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蓝光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痤疮疗效观察
2018-03-29郭晓莉张才茂
郭晓莉,张才茂,张 霞
痤疮是常见的发生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采用局部或系统使用药物、物理治疗及化学剥脱等治疗方案。我科采用红蓝光照射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痤疮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确诊的痤疮患者,共102例。诊断标准:符合《临床皮肤病学》[1]痤疮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按照痤疮国际改良分级法[1]纳入轻中度痤疮患者。轻度(I级)以粉刺为主,少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少于30个;中度(II级):有粉刺,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31~50个之间;中度(III级)大量丘疹和脓疱,总病灶数51~100个之间,结节少于3个。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半年内曾系统使用维甲酸类药物;2周内曾系统或外用抗生素;2周内曾外用维甲酸类药物。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16~35岁,病程3月~6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24 例,女26例,年龄17~32岁,病程1月~7年。两组在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治疗组予以武汉华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ED红蓝光治疗仪交替照射。红光波长633±6nm,蓝光波长415±5nm,治疗面板距离面部约10cm,每次照射20分钟,每周2次;同时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每晚1次。对照组仅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每晚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3疗效判定 采用皮损计数法进行观察。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周记录患者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的计数结果,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治疗前皮损数×100%。基愈:皮损治疗指数≥90%;显效:皮损治疗指数为60%~89%;有效:皮损治疗指数为20%~59%;无效:皮损治疗指数<20%。基愈加显效例数的百分比为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卡方检验进行两组有效率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临床疗效 10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情况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为78.8%,对照组有效率为58.0%,χ2值为5.145,P值为0.023,P<0.05,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治疗后局部皮损轻微发红、脱屑。暂停使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并使用保湿剂,待症状消失后继续使用,患者均可耐受。
3讨 论
痤疮是一种多种因素疾病,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定植及炎症[2]等因素相关。其中,痤疮丙酸杆菌诱导的炎症在痤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
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生的内源性卟啉吸收415nm蓝光后被激活,产生光毒环境,生成单态氧,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杀灭作用。同时蓝光还可通过诱导细胞膜渗透性发生改变,改变细胞内pH值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4]。红光相比蓝光能更深地穿透组织,刺激巨噬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刺激纤维原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合成,从而起到抗炎和促进损伤修复的作用。研究表明红蓝光能下调痤疮患者IL-1、IL-6和IL-8的过度表达,减轻痤疮的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免疫[5]。有研究发现炎症性痤疮患者外周血IL-8、IL-17水平高于健康人群,而红蓝光可选择性降低患者外周血IL-8、IL-17水平,但对健康人群无明显影响[6]。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能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并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制作用。本组观察显示红蓝光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痤疮疗效优于单独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与红蓝光联合外用药物治疗痤疮疗效的系统评价[7]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红蓝光联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痤疮,针对痤疮发生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5-1169.
[2]苏虹,杨智.寻常痤疮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6,38(5):336-339.
[3]李晓娟,林新瑜.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炎性反应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46(2):142-145.
[4]项蕾红,周展超.皮肤美容激光治疗原理与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3-106.
[5]杨宪鲁 ,王海燕 ,雷旭光,等. 红蓝光联合治疗对寻常痤疮患者血清IL-1、IL-6、IL一8水平的影响[J].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2):2200-2202.
[6]蒋震,陈德宇,李杰,等. 红蓝光对炎症性痤疮患者白介素8 和白介素17 的影响[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2016,30(2):142-144.
[7]李永荷,刘玮. 红蓝光联合外用药物治疗痤疮的Meta分析[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12):8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