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中药制药专业化学课程教材建设探究
2018-02-10李龙华刘玉玮张丽杰
◆李龙华 刘玉玮 张丽杰
(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学校)
一、背景及意义
1.医学中职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可用一个“难”字加以概括。首先是生源问题,招生难就得降低标准实行免试入学,这样学生质量就无法保证。随后的教学就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完不成教学目标。很难培养出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合格毕业生,这就出现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3+4”中药制药教学现状分析
“3+4”中药制药专业是我校和通化师范学院进行联合办学的招生专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去年我校录取了第一批学生,通过一年教学实践,我们深感教学的压力太大,如果还按过去旧的学科体制组织教学,不仅仍难实现培养目标,还会产生一个重复性问题,即在中职卫校里所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设置与高等学院该专业所设置的课程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重复带来的就是教学沉重的负担和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又削弱了对生产实践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没掌握 ,实践操作技能做不好的尴尬局面。
3.问题的解决
面对上述问题该怎么办?破解难题的关键:一是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对教学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引进一些先进教学理念,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模式”“理实一体化模式”“情境模拟模式”等。在培养动手能力,强化岗位技能训练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医学类中职学校中应用较少,关键是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标准、教材、教法,极大的制约了改革的进行。这样我们将按新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一线教师对“3+4”中药制药专业的化学课程所涉及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编写出适合岗位能力需要的课程标准及教材,从根本上化解难题。
4.目的和意义
(1)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配合“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编写一套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
(2)意义
“3+4”模式的“中药制药”专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需求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而“化学”既是专业理论又是职业技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材的研究除是“化学”本身的要求还可以辅射到其它专业的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程中,也可以被其它中职学校所借鉴。填补了我国职业教育相关课程教学研究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内在和外在价值。
二、探究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方向,确立课题组成员及人员分工,撰写实施方案,同时进行实地考查。
参观了通化市东宝制药有限公司的相关制药和检验部门,调研学校教学和企业所需人才标准的相通之处,试图找出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点。然后按各成员的分工不同,着手开始拟定编写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课程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各位老师集思广益,多次开会交换意见,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利用半年的时间,在2016年6月初步拟定出适合新教学方式的课程标准。
第二阶段,教材编写阶段。
在有了明确的标准之后,我们开始了教材的初步编写工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以2016级“3+4”中药制药专业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标准为纲,对教学内容先进行模块化构造,将内容逐一归类,着手编写相关内容。并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对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不相容等问题通过教学会议讨论,不断调整,修订,以确保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容量,既满足教学需要,又兼顾企业对技能水平的要求,同时还要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接受程度。几易其稿,并不断总结补充完善。
第三阶段,收尾阶段。
在最后这个阶段,所有编写的课程标准文件,教材文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修订工作,集中开会讨论了编写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和问题,逐一解决。在修订之后,文件全部电子化,互查错误,进行出版准备工作,送出版社试印刷,完成教材出版。
三、教材创新点
1.新颖独特
教材在外观上已突破原有教材的模式,原来所熟悉的冗长的理论叙述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个个活泼有趣的实验。从生活生产实际入手,把常见的不常见的生活中发生的事儿提炼出来,精心设计实验内容,不仅生动有趣,还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鉴别能力,并提高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那些来自实际工作的实验任务更能增加操作的实用性,与未来的职业更贴切,达到以职业岗位技能需要驱动和促进学习。填补了在此领域的教材上的一个空白。
2.通篇突出一个“做”
教学标准和教材的使用不再突出怎么讲,而是研究怎么做,整个教学要围绕“做”字展开,真正实现教师在教中做,做中教,学生得以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新型双边教学。在传统学科式教学中是先讲授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验证。新教材将相关联的知识串联到一个个实验中去,学生边学边做,边学边练。解决了理论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的问题。
3.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教材是以知识内容为框架进行按部就班的由浅到深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和付出努力是很难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新教材是按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就是说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应该熟练掌握的技能为标准,以任务为导向,将其划分几个模块,一个模块为一种或一类操作技能,每一模块即是独立的一个项目,相互之间又有操作上的简单到复杂的关联,跳出知识体系上的束缚。
4.主体突破
教材中有些内容没有给出完成操作或任务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就有机会通过自行查找资料,有机会自行设计工作方案,自行研究操作方法,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完成各项项目的过程是不断改正错误、不断改进方法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理论、不断运用理论的过程。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不再受传统教学资源的束缚,学习结果也不再是单一的成绩表达,从心理上刺激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使“我要学”成为了可能。
四、讨论
按技能形成的认知规律,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标准,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在模块化思想指导下,将技能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模块,再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合理编排。最终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中心,适合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这即是我们编写这套教材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样深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整理和规范该专业应达到的技能操作标准上还不够完善,将岗位技能的需要和学科特点转变为可操作的实验项目或任务上还略显单调,怎样将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进行合理渗透,使其成为有机整体还需进行探讨,编写的教材还需在今后的使用中去修改、补充。
[1]李桂馨.分析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丁秋玲.无机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卢志鹏.现代职业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4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