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2018-02-10魏三珊覃柳萍农凤妍
◆魏三珊 覃柳萍 农凤妍
(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柳州市春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亲情缺失导致心灵受损
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下称“白皮书”)中指出,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亲情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家长指导。即使表面懂事的留守孩子也可能有心理隐患,笔者走访的一位留守女童,平日乖巧勤奋,其爷爷说不能提她爸妈,要不马上沉默掉眼泪,爷爷奶奶对她好,物质条件也不错,可祖辈无法代替父母的角色。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不重视自己,赚钱比自己重要,心底渴求父母的关爱。笔者接触实务案例留守儿童带刀子上学,这是对不满的宣泄,自己无力应对现实时,会采取对内或对外的伤害性行为。
2.缺乏监管导致学业和安全问题
儿童行为更多处于外控阶段,内控力较差,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他们在上学时可能会爱迟到,不完成作业,甚至还会逃学辍学。监护不到位,也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留守儿童溺水、触电、被拐卖、性侵害事件时有报道。《白皮书》显示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比率比非留守儿童高8%。
3.非常规的抚养方式存在缺陷
老年人一般没有足够精力看管活泼好动的儿童,因为代沟、方法不当等也不能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隔代教育容易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偏差、叛逆任性、生活单调。寄养或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会造成性格发展不完善或缺乏心理归属感与安全感。
4.社会支持的普及性和获得感较弱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指出最主要的问题是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行动越发积极,但关爱的力度、普及性、恰适性有待加强,留守儿童的求助能力和受助获得感也有待提升。
二、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融入
中国共产党强调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着眼点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与此相关的社会和谐问题。十九大报告论述了如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特别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探寻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社会力量及社会组织参与留守儿童的课外教育、心理教育,对提高儿童的幸福指数、维护社会稳定、储备国家未来人力资源具有现实意义。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的社会工作组织也将积极有序参与到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来。王思斌指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具有基础—整合的特征,这表现于其面向底层民众及其基本需要,既治标也治本,既遵循政策规则又重视情理,既注重环境因素也不忽略个人方面的原因,既从事治疗也重视预防和发展,协助居民形成参与和治理经验,既致力于基本服务又从事政策倡导等”。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路径创新
1.从物质关爱到心灵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助,不止是送书包文具、衣服鞋子,更需要关注心灵。从近年的政策上看,政府鼓励各地以寄宿学校的模式解决留守问题,这一方法确实有利于解决安全、吃饭等基本需要。但是教育经费投入仅仅停留在盖宿舍、食堂等硬件上,软件的建设比如生活老师的配置、学生心理的关怀,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等对儿童心理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投入则较少。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也越来越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但针对心理状况改善的措施不多。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问题需要促进物质关怀模式深入到心理关怀,资源的链接方面需要拉动政府或公益基金的资金投入,培育专门的社会工作项目应对留守儿童心灵发展问题,由专业的社工或心理工作人员密切关注并提供持续性的心理疏导与支持服务,可以采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形式进行。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农村儿童,也需要适应本土化的要求,专业社工与心理工作者对农村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理念与方法的培训,配合开展工作也极为必要。
2.从补救性工作到预防性工作
由社会工作者对服务所属区域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排查、建立档案并划分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管理。进行详细的入户访谈调查与观察测评,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类型和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不要等到惨烈悲剧发生了再引起重视,措手不及。正如《白皮书》呼吁留守儿童所在地学校、教师、公益机构和民政相关部门重点留意和帮扶“高危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需要承担专业鉴别、服务方案设计、助人主体链接与协调的角色。《白皮书》认为还存在“性别差异”:女孩无论是烦乱指数还是迷茫指数均普遍高于男孩。女孩发育较早,心思更加细密、敏感,更多内向不轻易表露,因此留守带来的心灵创痛程度更深,这也是值得探讨和加强问题预防的。
3.补充性服务与支持性服务并行
社会工作中对生活境遇不良的儿童服务可以分为:支持性服务、保护性服务、补充性服务和替代性服务。现有对留守儿童的帮助主要倾向于补充性服务,即针对儿童的生活基本状况做必要的改善,留守儿童境遇中可能存在某些薄弱或缺乏的环节,从外部给予适当的增强。还须加强支持性的服务,通过提高家庭的功能,强化父母的责任,强调运用家庭本身的力量,努力降低亲子关系的缺失或紧张。社会工作者可设法促进亲子沟通、开展父母意识培训、孩子能力提升等工作。
4.从零散的关注到整合的服务
一些社会团体或个人零散和偶发性的关注不能深入解决问题。要警惕那些短期的、形式化的如流星划过的短暂服务产生负面影响。社会工作整合的服务包括空间、时间和内涵的整合。政府、社工、家长、公益人士、基层村民和学校等多方联动才能全面切实地解决问题,专业社工需要进行资源链接和关系协调。还可以考虑父母和孩子所在地两地社工的联结来促进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服务注重需求评估、持续性和有效性,介入资源将撤出时,要考虑服务对象需求是否满足、能力是否得到建设、问题是否得到预防、目标是否实现。
5.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服务方法与内容多元化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会采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四大社会工作方法。在具体内容上需注重倾听留守儿童心声;促进亲子之间的联系;提升家长意识,引导家长和现有监护人如何关爱孩子;假期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亲子互动平台;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提高安全保障,增强安全意识;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引导父母回乡;与学校教师联结,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构建社会关爱服务机制,发挥农村社区功能。
[1]王思斌.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社会建设,2014,(09).
[2]梅纳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课题项目:
1.本文为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实务能力培养的社会工作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实践与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7JGB282。
2.本文同时是民政部试点柳州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项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