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让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8-02-10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儿童家长生活

(甘肃省镇原县城关初级中学)

“我是一个留守儿童……我要把我的思念,让缕缕秋风送给我日夜想念的妈妈。”每当听到这首歌,就激起了我心中的波澜,歌声道出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无助。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妻走上了外出务工、经商之路,大批未成年人就变成为“留守儿童”,据统计我校现有留守儿童,而且数量在逐年上升。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现状令人堪忧。

一、留守儿童的类型

1.只用钱“养育”的留守儿童。父母整天在外忙于为生活而奔波,对孩子知之甚少,甚至误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但却不知道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心灵沟通。这些家长教育子女时多用物质刺激,金钱引诱,极少关心子女的过程成长,发现子女出现问题,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学校,甚至不愿意与学校配合教育。

2.托他人代管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子女亲情需求严重缺失。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内仅在春节回来的占78%,还有16%两到三年才回来一次。五年没见过父母的4%,还有2%孩子对父母长啥样都不清楚。长期分离,缺乏沟通,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爷爷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唯我独尊,非常任性。

3.父母早出晚归的留守儿童。父母虽然与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或街道,但是由于工作生意上过忙,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无暇照顾,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对孩子的言语谈吐不进行核实,对孩子的撒谎,不放在心上;当孩子与他人有矛盾时,一味指责;对孩子学习不检查、不辅导,学习欠账大,成绩差。时间长了,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成为了后进生。

4.单亲或孤儿家庭的留守儿童。这一部分无人管教的孩子变为可怜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衣食无保障,常常与情况相似的孩子结伴而行,有钱时出入在网吧,游戏厅,没有钱时向他人借着花,借不到时,搞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

二、留守儿童的表现

1.心理不健康。这些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一;在情感特征上不分是非,感情用事,喜怒无常。各种资料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常常表现为:理想与能力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个性发展,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的矛盾等。

2.行为习惯不良。有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漠,生活习惯差;有的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自由懒惰、贪玩;常出没游乐厅和网吧;有的经不起外界刺激、诱惑,导致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3.是非辨别不清。部分留守儿童真善美、假恶丑的混淆,缺乏辨识能力。片面模仿追求影视剧中“英雄”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一些是非判断能力低的学生心灵极易被侵蚀,极少数女孩子在社会上混吃混喝以至做出了见不得人的勾当。

4.学习成绩不佳。留守儿童的生活无规律,学习无信心,成为师生眼中的“差生”。他们有的缺乏自信心,总认为老师同学在冷漠他们、歧视他们,觉得自己“永无出头之日”,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上课宁愿睡懒觉也不做作业。

三、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让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关注,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学校通过广播室、宣传栏等活动,组织一些心理辅导专题座谈,做一些心理健康辅导。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情感教育,引导孩子心里健康成长。

2.通过宣传和正确引导,让外出务工的父母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要让留守儿童父母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父母不能只顾着搞经济建设,忘记了孩子的成长教育,家长在打工的同时,可以带着孩子到大城市去读书。

3.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一对一”帮助计划。关爱留守儿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处境,让留守儿童能成为具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智能发展,与人为善,强健体魄的孩子。

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要将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提高到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成长的保障机制和措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留守儿童对生活能有自信心,自尊心,向善心,进取心,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对人生充满美好的梦想,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而积极努力,会成为学校或社会的一个优秀群体,为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陆士桢.孩子今年十四五.同心出版社,2003.

[2]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儿童家长生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生活感悟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