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民“半农半读”中职教育的模式与实践
2018-02-10纪从亮王卉卉陈士海
钱 明,纪从亮,韩 梅,王卉卉,齐 亮,陈士海,黄 昆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a泰兴分校,江苏 泰兴 225400;b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苏 南京 210036;c盱眙县分校,江苏 盱眙 211700;d阜宁县分校,江苏 阜宁 224400)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逐步成长起来,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繁荣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学历总体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创新创业型、经营管理型、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后续开发跟不上。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中接受过中等以上职业教育的不到10%。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具有较高学历、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他们的增收致富和示范带动能力,对于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1]。
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2005年农业部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农人发〔2005〕11号)。江苏省政府2009年制定《关于印发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办发[2009]3号)、《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苏政办发〔2015〕83号)等,专门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进行了总体部署。
2009年以来,江苏省各级农广校通过“半农半读”形式,面向村组干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专业化服务人员等,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园林绿化、观光农业经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淡水养殖等、观光农业经营等13个专业的免费中职教育。全省有44个县(市、区)农广校开展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开设基层教学班816个,累计招生44 912人,毕业37 929人,占全省涉农成人中专招生人数的30%以上。为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培养了一批有学历、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实用人才和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1 “半农半读”办学模式
“半农半读”办学模式就是将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难以离土离乡等特点,把农业职业教育办到乡村、办到产业园、办到农业企业,农民不离家、不离乡、不离业,农闲上课、农忙务农,通过边生产、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接受免费、系统、规范的中等职业教育。“半农半读”将教学、实践、应用三结合,专业、学业、产业三统一,以农民和产业为中心,有效解决了传统围墙学校难以满足职业农民学习需求及产学脱节等难题。“半农半读”办学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的特色。
1.1 专业设置产业化
产业是职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提升办学实效的重要载体。产学结合,是“半农半读”涉农中职教育的显著特点。
围绕产业办专业。教学点的设置除考虑与地方产业特色相联系,有一定产业基础,办学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相结合等因素外,还充分考虑学员思想、生活、生产实际,实行“订单办学”。
办好专业促产业。盱眙县龙虾产业全国闻名,盱眙农广校围绕促进产业发展的思路,开设了水产养殖专业,围绕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开设实用课程,从人才保障、技术支持等多方面促进龙虾产业发展。几年来,共培养龙虾养殖技术能手366人、营销高手218人、养殖示范户218户,提升了盱眙龙虾养殖产业的整体水平。
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引(导)产业。办学过程中,结合专业方向和产业实际,在教学中适时增加“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模式与栽培技术”“生猪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综合技术”[2]等江苏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内容,积极引导学员采用新技术,引领产业升级。
突破难点保产业。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为切实做好治理工作,各地农广校联合农业、环保等相关部门,通过现场观摩、技术讲解等方式,对学员开展秸秆还田、水肥运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普及应用,通过现场教学扎实推进秸秆还田措施落地见效。截至2016年底,全省秸秆还田占全年稻麦总面积的93.3%。
1.2 课程设计特色化
农广校大部分学员年龄在50岁以下,一般只有初中文化。根据农民特点开发具有农业特色、实用性强的课程体系,满足农民学习实际需求。课程设计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通修课、专业技术课和专业拓展课。公共基础课贴近农民生产、生活;专业通修课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课突出专项技术技能;专业拓展课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执业能力。以“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为例,公共基础课开设了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农业信息网络应用、应用文写作、新型农民素质与礼仪等。专业通修课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植物生产与环境、农产品市场营销、植物病虫草鼠害诊断与防治基础。专业技术课开设有现代蔬菜育苗技术、设施果树栽培技术、设施蔬菜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设施园艺水果、蔬菜、花卉贮藏保鲜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业拓展课设置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管理、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现代农业创业指导,体现对职业农民在知识理论、技术技能、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重新设计和有机组合使课程安排达到农民能学、爱学、有用,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教学效果。
1.3 班级设立就近化
针对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其年龄大、在家务农,不可能丢下产业、生产、家庭远距离脱产学习。农广校针对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和学习特点,贴近农民的实际需要办学,坚持送教下乡、送教上门,坚持在农民身边办学,把涉农中职教育办在基层,办到合作社、农业企业、示范园、农场等基地。
基层教学班的设立坚持“四有”原则。
有产业基础。教学点所在地有规模、特色、高效经济产业,产业地农民学习潜力大、需求旺、参学积极性高,可以更好地实现产学结合,有效保证学员的到课率。
有教学条件。教学点有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教室、课桌椅、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照明、电源等条件,具备开展教学必备的基础条件。
有便利交通。教学点有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学员相对集中。根据参学人数采取“一村单独”或“数村联合”的方式设立教学点(班)。
有组织能力。教学点所在乡镇、村组风清气正;乡镇、村组干部有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领导力,关心、重视教育,支持“半农半读”中职教育工作。目前,全省90%以上的中职教学班(点)设在乡镇、村组,学员可以就近入学,边学习、边生产。
1.4 教学生产同步化
1.4.1 时间同步
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周期和生产时序、经营环节等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地点,实现教学与生产的全程同步。
1.4.2 需求同步
教学以生产问题和农民需求为导向。教师通过课前调研、走访学员等方式,认真汇集学员的意见、呼声,了解学员所思所盼及相关的实际生产难题,尽最大努力满足学员对这门课程的需求,切实提升办学实效。
1.4.3 “理实”同步
按照“规模适度、辐射示范性强、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原则,全省各级农广校共建有种植、养殖、畜禽、水产等专业实习基地526个。通过实验实习、专业见习(现场观摩)、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生产实习)等方式开展实习,提升学员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生产能力。同时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内容,科学合理编排实习内容、方式。
1.5 教学形式多元化
根据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四大课堂”建设,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教育教学,有效满足农民学习需求。
固定课堂。在农广校、乡镇、村级会议室(活动室)等固定场地组建教室,定期开展学员集中教学。
流动课堂。借助“科技直通车”等流动交通工具在不同教学点巡回开展教学或进行现场指导,将教学资源送到教学点和田间地头。
田间课堂。在农业示范园区、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田间一线设立课堂。教师在一线进行现场示范教学、生产实践、现场“会诊”。
空中课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QQ等媒体手段的作用,组织农民收看农广新天地、农业专家讲堂等内容,开设超越时空和距离的教育教学课堂。
1.6 教学管理标准化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各分校办学行为,2009年以来省农广校先后制定了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班管理细则、“半农半读”中专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基础规范、“半农半读”中专学历教育生产实习管理办法、“半农半读”中职教育教学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对招生注册、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过程管理、实习实训统筹、教学质量督导和办学绩效评估等20多个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了规范,实现了全省各分校“统一招生注册、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的“五统一”[3]标准化管理模式。
1.6.1 统一招生注册
各级分校根据省农广校的统一部署,依据当地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确定拟开设专业和招生计划,各分校招收新生由省农广校统一在江苏省教育厅中等职业综合管理系统中注册。
1.6.2 统一教学计划
所有分校执行省农广校制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实施性教学计划坚持规范性和操作性原则,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及教学进程、课程主要内容、考试考核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既是全省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对分校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督导的主要依据。
1.6.3 统一教材
在办学过程中,所有分校统一使用中央校编写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和声像资料。无中央校统编教材时,分校可选择其他农民培训教材开展教学。
1.6.4 统一考试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全省统开专业每一学年举行一次全省统一考试(统一试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巡考、统一阅卷);非统开专业、非统考科目由分校在省农广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内组织考试。
1.6.5 统一发证
学生考试、考核全部合格的,由省农广校统一颁发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验印的中专毕业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省农广校统一办理、发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2 运行保障机制
2.1 免学费补助提供经费保障
自2009年以来,省农广校争取省教育、财政部门的经费支持,每生享有2年2 400元的免学费补贴(表1)。2009年至今,省财政共下拨补助经费1.56亿元。
2.2 行政推动提供组织保障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苏政办发〔2015〕83号)首次将“半农半读”中职教育写进省政府文件,要求“加强职业和学历教育。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等为重点,依托各地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采取弹性学制、‘半农半读’形式,就近就地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稳定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培养一批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每年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就农广校中职教育招生工作联合下发招生意见,确保办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全省各地将涉农中职办学情况列入当地农业现代化考核指标体系,强化政府对农民教育工作的行政推动。
表1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09—2016年招生及资金投入情况
2.3 健全体系提供质量保障
建立专业、高效的省级学科组。2011年省农广校整合系统优秀师资组建了种植类、养殖类和综合管理类等三个学科组。省校定期组织学科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制定教学管理规范和教学计划,开展全省“半农半读”办学质量评估。
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全省有专职教师364名、兼职教师1 294名。
拥有稳定的教育培训基地。全省建立生产实习实训基地和新型职业农民田间学校526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基地30个。
3 模式推广成效
3.1 促进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半农半读”中职教育的学员大多工作在农业第一线,通过学习,他们将掌握的先进理论和实用技术率先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据统计近3年毕业学员共领办专业合作社690多个、创办家庭农场670多个、申办农业企业96个,辐射带动产业从业人员93万人,产生经济效益23.4亿元。
3.2 培养大批实用人才,促进职业农民成长
在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通过开展“半农半读”中职教育办学,2014—2016年累计推广农业新品种753个,新技术524项,新模式225 个,申请注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商标708 个。农广校将中专教学班办到村居、园区、田头,通过“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产学结合,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的推广普及,提高了农业科技的转化使用率,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等问题。
3.4 产生较大示范带动效应
影响逐步扩大到全国,受到了国内许多省市农广校的关注。“半农半读”中职教育有力扩大了农民受教育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高了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1]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整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农民科技培训,2016(8):12-13.
[2] 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DB/OL].(2017-05-30)[2017-08-08].http://www.jsagri.gov.cn/search/show.asp?id=665529.
[3]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专业“半农半读”中专学历教育教学管理基础规范(试行):(苏农广[2012]9号(2012-04-20)[2017-08-08]. http://www.jsnmpx.gov.cn/Articles_View.aspx?id=1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