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马拉松热的“身体哲学”分析

2018-02-09李小芳吴清莉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身体

李小芳 吴清莉

Analysis of "body philosophy" of city marathon passion in China

LI Xiao-fang1,WU Qing-li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身体哲学”的视角对我国城市马拉松热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跑步作为马拉松运动的身体运动形式,是一种简单的身体图示;马拉松运动给运动者提供“超越”情景,让人感受欲望与现实的统一;马拉松运动使运动者体会孤独的快感,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马拉松运动使运动者的“精神”和“肉体”归合;马拉松运动是一种“野蛮的文明”,是运动者身体的自我表达。城市马拉松运动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健康中国”建设中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城市马拉松;马拉松热;身体;身体哲学

中图分类号:G8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5-0044-05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ity marathon passion phenomen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y philosophy. Study shows that running as the form of the marathon is a simple body diagram. Marathon provides a "beyond" scene to players to feel the unity of desire and reality, makes the runner feel lonely and has a dialogue with his soul, makes the fusion of "spirit" and "body" of the runner; marathon is a "uncivilized civilization", and a self-expression of the runner's body. City marathon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hina".

Key words: city marathon; marathon passion; body; body philosophy

城市马拉松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火热的一种社会体育现象,“马拉松热” 也成为了近几年我国体育研究最为鲜明的“关键词”之一,马拉松及跑步赛事有独特的特点:它是以城市马拉松赛命名的比赛项目,整合城市资源以城市为赛场,由专业运动员与业余选手同场竞技。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已有30余年的历史:自1981年在北京举行首届城市国际马拉松赛以来,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实现了巨大的转变,普及性及规模均大幅提高。2015年、2016年,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均实现了“爆发式”“井喷式”增长。仅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达到328场,比2015年增加了近1.5倍,是2011年22場赛事的近15倍[1]。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地域分布日趋广泛:在中国大陆已涵盖除西藏以外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2017年4月21日,“奔跑中国”马拉松系列赛由中国田径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2],此举将马拉松上升至体育国家战略。城市马拉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还可以带动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2015年重庆国际马拉松直接拉动经济1.6亿元,产出效应为3.11亿元[3]。2015年厦门国际马拉松直接经济效益为2.07亿元,带动经济效益达2.55亿元。甘肃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大大提高了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4]。由以上看来,马拉松运动为举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城市形象和整体实力,形成了一个从参赛个人、举办城市到国家战略的良性循环。因此剖析我国城市马拉松热现象的根源,将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身体哲学”视角的引入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哲学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是对普遍性进行研究的一个动态过程,永不终结。近年来哲学界有了“身体转向”,出现了“身体哲学”,认为人的身体既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西方代表人物主要有尼采、梅洛·庞蒂、施密茨,国内代表人物主要有发现了中国哲学独具“身体哲学”特色的张再林教授和开展“身体认知”研究的张之沧教授。身体哲学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在现代生活中,身体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梅洛·庞蒂、施密茨是身体现象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梅洛·庞蒂曾经说过:“身体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总媒介。[5]”人的身体是人类存在的本质,身体的可流动性和开放性构成了人与人共存的基础,人们通过身体的体验和感受来认识未知的世界。身体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和归宿,一切社会活动都源于身体的在场和身体的“存在感”。古老的中国哲学也有类似的“身体哲学”观,中国现代哲学家张再林教授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中讲的 “事必躬亲”、“安身立命”,认为“身”就是支撑起整个中国哲学体系的支点[6]。学者李传奇基于尼采的身体哲学和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哲学的比较,认为体育运动的魅力全在于“身体的觉醒与挺立”[7]。

对马拉松热现象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科学研究的热点现象之一。有学者认为马拉松运动“符合现代人运动与习惯的文化再生”[8],国内马拉松赛事审批的放宽,现代城市马拉松比赛类型的多样化,运动特性在人群中的相互催化都导致了城市马拉松的热现象;有学者认为马拉松赛事具有“价值融合”[9]的功能,认为马拉松赛事实现了赛事自身价值属性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有效融合。马拉松赛事的主体内容是马拉松运动,而马拉松运动的主体是进行跑步的人的身体。因此,作为运动主体的“人的身体”就构成了马拉松赛事的最基本元素。对于人类来说,身体是最为熟悉的对象,但是人们对它“运用自如却又有些琢磨不透”或者运动的人体并没有怀着主动意识去琢磨它。上世纪末,现象学派发出了“身体现象学承诺”: 认为以身体为主体的研究是体育科学最坚实的基础[10]。马拉松运动是一项极限运动,需要高度的身体参与和能量支出,对运动者的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在马拉松运动的过程中,运动者不仅要经历身体的流畅、疲乏与酸痛,还要经历心理上的胆怯、困惑、畏惧与喜悦,双重的复杂体验编织着城市马拉松“最原初”的魅力。现在城市马拉松以及为城市马拉松赛备战的训练以及日常健身运动充斥着大多数城市的角角落落。因此,从运动的主体——“身体”视角来分析这一热门现象将更有意义。

2 我国城市马拉松“热”现象的原因分析——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

2.1 跑步:简单的身体图式

梅洛·庞蒂将神经科学家Head的“身体图式”这一术语引入了知觉现象学,并将其作为身体的原初形态,认为身体图式既可以是原初的、简单的综合,也可以是新的、更复杂的综合[10]。身体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泛化、分化、动作自动化三个逐级递进的过程。然而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知易行难”,比如,我们可以非常熟悉如何判断乒乓球技术中的旋转球方向以及如何将其回击到对方区域,但却未必将技术成功做到。这是由身体图示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决定的,乒乓球运动等大多数体育运动技能都属于复杂的综合,而跑步接近于人类原初的综合,是一项“简单的身体图示”。

跑步是人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这项技能在一岁左右形成并且伴随人的一生。因此,跑步具有普世性,只要有双腿、双脚人人都可以跑步。从“娱神”角度出发,古希腊诞生了奥运会,跑步成为了一项体育技能,展示人强大的速度、耐力与坚韧。跑步作为一种“简单的身体图示”,具有普世性,还具有自由性。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身体状况,可以快跑也可以慢跑,可以集体跑也可以单独跑,可以在运动场跑步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山川大河间穿行,可以安静的跑也可以边听音乐边跑。只要有一双跑鞋,就可以轻松上路。正由于长跑运动的经济性、有效性、简单时尚性,60%以上的体育锻炼者采用这种健身方式。现代城市马拉松比赛里程的多样化:半程马拉松、10公里马拉松、5公里马拉松的增加,关门时间的延长,特色马拉松(轮椅马拉松、情侣马拉松、彩虹跑等)的出现,使得城市马拉松赛成为了一种万民狂欢盛宴,报名的低门槛特点更是给参赛者提供了跃跃欲试的动力。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只要有坚韧的毅力就可以完赛的愿望,进而通过训练逐渐实现自我的超越。

“简单的身体图示”接近于人类最原初的综合,使以“跑步”为主要形式的马拉松运动有了最稳固的技术基础,也为城市马拉松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最天然、最广大的群众的基础。

2.2 超越、被超越、自我超越:欲望与现实的统一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从哲学上讲,是一种对自然性的超越[11]。赖雄麟将这种超越分为三类:战胜自我的超越,对群的超越,全体人的超越。通俗一点讲就是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体现竞技体育“拼搏”“竞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决定了人类的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这也构成了竞技体育的身体哲学内涵。有学者认为:人的身体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人类通过一个个“个人”的现实存在而存在,逐渐成为超越自身、超越一切自然物的“万物之灵” [12]。從这个意义上讲,“超越”或者“渴望超越”就是人类的一种本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需求。身体是形成人类认知的强大主体,具有本能性反应、感应、聚集和整合的功能,运动的过程就是这一主题进行信息整合的过程。体育运动行为,为人类提供了无数次体验“超越”的情景,从而满足人的超越欲望。在体育运动中,身体的体验交织着欲望与现实的碰撞,身体的运动涤荡着运动者的心灵。

城市马拉松运动给人提供了超越、被超越、自我超越的情景,使运动者在运动时通过身体的感受,多次经历超越他人、被他人超越以及超越自我的体验。在运动中,人体感知心跳急剧加速与血液加速流淌的生命存在感,感知身体达到运动极限时人对于生存的渴望,感知被他人超越时人在社会中生存竞争的本质。经历了身体的体验之后,回归生活,人们往往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富足与失落,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在以追求大众健身为目标的城市马拉松运动中,人们总是欢快地、愉悦地、情绪激昂的表达着自己的热情、激情与精神气质。马拉松的魅力与乐趣正在于此,它表明了人们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马拉松运动有其自身的魅力,在运动中给运动者提供一种情景,使运动者扮演着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因此,马拉松运动的体验是对平日生活的“中断”,跑步时,人世间的现实突然成为一种转瞬即逝的东西。在马拉松运动中,人们进入一个运用不同法则的世界,解除所有的顾虑,使自己成为自由和有主宰世界能力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拉松运动本身就是对生活的超越,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由与主宰的能力映射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生活观。马拉松运动成为连接人的欲望与现实的桥梁,因此,作用于人的心灵、建立积极的生活观成为了城市马拉松最强大的社会意义。

2.3 孤独的快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城市马拉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名片的马拉松运动给城市的发展注入了青春与活力,长跑、马拉松运动成为众多现代人的一种积极生活方式。将马拉松运动竞技运动形式实现生活化的转变更要归功于城市马拉松赛事项目类别多样化:半程马拉松、10公里马拉松、迷你马拉松等项目的设置极大地增加了普通长跑爱好者的参与面[13]。此外,亲子马拉松、情侣马拉松、彩虹跑等独具特色的马拉松运动新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民众参与性,实现了马拉松运动的独特价值。挖掘跑者故事成为城市马拉松媒体宣传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也专门设置了“跑者社区”栏目,其中“跑者故事”是最激励人心、最接地气的版块,城市马拉松运动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跑步云端软件(比如咕咚运动、乐动力计步器、悦跑圈、虎扑跑步等)的盛行,也使广大跑者在平时的长跑训练中,以“网络跑记”的形式记录着自己的“跑者故事”。如果说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上的“跑者故事”是让他者故事走进“我”的心灵,那么“网络跑记”就是跑者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跑步,是一种无需思索的、单调的双脚交替运动,长距离的跑步能否坚持在于身体的自我宣泄和运动者精神的突破,以及两者的相互调节。“每一位都有自己跑步的最佳理由 [14]。”曾经有一位跑者开始跑步的原因是失去了丈夫,整日抑郁至无法活下去,于是开始了跑步,之后的一年中,跑步伴随她走出了阴霾,继而她开始参加马拉松赛事,重获新生。在这位跑者的经历中,跑步的“最佳理由”实现了从身体的自我宣泄到运动者精神的突破,两者的相互调节给跑者“生命存在感” 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对生存的渴望,重获新生。这与马德浩的研究不谋而合,我们进行体育运动,更多的是为了“摆脱孤独感和忧伤的情绪”,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15]。”张之沧认为身体才是大理智,现实中被人们埋藏的就是身体的知觉和快感。从这个意义上讲,马拉松运动成为现代体育精神的一部分,体现了追求平等自由的文化特征。马拉松运动中对运动员个人意志的考验、个人能力的肯定以及长时间独立面对困境的挑战使得马拉松被视为是实现个人自我认知的过程。城市马拉松运动提供了“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广阔平台,从而提升运动者的精神世界、人生追求与价值追求。

2.4 从“炫耀”到享受“体验”:“肉体”与“精神”的归合

马拉松参赛门槛的降低,组别设置的多样化,任何人只要通过简单的审核条件都可以参与,这加大了商家助推马拉松运动的现象,其中明星參加城市马拉松赛成功塑造了城市马拉松赛的高端形象。马拉松运动一度被塑造成了 “高端炫酷”的生活方式,“装备党”的出现,印证了跑者的“炫耀”心理。当然也有跑者是因为看到了他人的“炫酷”装备或“炫酷”身材,才加入到跑步的行列中来。“装备党”中不排除盲目跟风者,但坚持下来的跑者都会从“炫耀”心理过渡到“享受体验”的阶段:经过持久的、科学的训练,真正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理论认为“身体具备思维的特性,思想是一个有肉身的心灵[16]”,身体和心灵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分割。我们的身体需要与内在灵魂互动,更需要在与世界交往中实现自身。体育运动是一种媒介,实现二者的交融:在运动中,我们感知自身的存在,同时感知世界的存在,我们的精神和身体达到完美的融合。张震在分析“我们懵懂而无目的运动何以成为有目标对象的意向性的运动 [7]”时,引入了胡赛尔的“肉体的感觉”和施密茨的“情绪震颤的存在”,认为:世界对“肉体”的刺激是使人“身体性”地主动认识世界的原动力,这种“刺激”是一种“负刺激”,使运动个体迫切想要获得或挣脱和解放;当这种负刺激使人的体力和体能挑战极限时,人们会产生一种“情绪震颤之后的快感”,从而使生命体走向积极的主动。李力研的“人的自然化”理论也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统一的重要性。以上的理论无不论证了一个事实:人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体,运动提供了一个敞开平台使二者达到完美的归合。马拉松运动是一项极限运动,运动者必须具备精神上和肉体上各种痛苦的忍耐力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因此马拉松运动是一种绝佳的“负刺激”。运动者在马拉松赛中战胜自己,完成比赛,进而可以养成自信而谦逊的精神。马拉松运动中自觉坚持下来的“装备党”,正是这一“身体哲学”理论的具体实践。

2.5 “野蛮的文明”:身体的自我表达

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的知觉现象学理论告诉我们:“身体不是先被给予我们,然后才被用于研究世界。相反,世界是作为身体性地先给予我们,同时身体在对世界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向我们揭示[17]。”换言之,身体是先于意识存在的,人们动觉活动觉知到身体作用对象才能产生知觉,胡塞尔将“运动的身体本身”称之为行为判断发生之前的“本体论形态” [18]。张璟将这种“本体论形态”称之为人的“非理性”因素,认为人们一旦自觉地尊重和发挥自身的非理性因素,人的发展才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12]。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身体哲学”就是“运动哲学”。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运动时,虽然身体会大汗淋漓,但心情上会非常愉悦。因为运动中的身体得到了释放,运动是身体的自我表达。心理学上的“高峰体验”和“流畅体验”也向我们表明了身体的“超越理解和反思自身的力量”。

从以上看来,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体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了。体育运动隐藏在身体本能之中,是人的一种“非理性”因素,表达着身体的自由,体育运动就是身体的生命哲学和行为哲学。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上世纪来中国讲学时,就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损害了学生的身体。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滑,由此导致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学生精神状态萎靡,自杀现象不时出现。在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与干预研究一度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一切现象进一步向我们警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重视体育的现象,压抑了学生的身体,导致学生肉体与精神的分离。压抑了人的身体就是压抑了人的本性,生命力与身体竞争力无法得以体现与释放。在运动中,人的身体潜力得到爆发与升华,人类才能和谐全面的发展。现行教育体制要唤回人的本性,就不要“有意”或“无意”①剥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跑步可以被解读成个人以身体探索意志的过程,用人的生物性的积极一面来对抗人的文明性的消极的一面。这种对抗方式,被李力研糅合成“野蛮的文明” [19]。 因此,马拉松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展现了体育的精神,也是身体哲学、生命哲学的一种体现,马拉松运动体现了对生命的负责与尊重。现代城市马拉松运动,整合城市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名片,为人们身体的自由表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人们的跑马体验增加了诸多社会价值,使人类生活进一步走向完美。

3 结束语

城市马拉松赛事,由专业运动员和普通大众同台竞技,实现了精英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统一,是精英体育大众化的成功典范。“身体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作为主体的“身体”在马拉松运动中得以宣泄与表达,展现了人们的“希望、激情、生命火种和信念”,实现了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完美统一。马拉松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既展现了体育的精神,也是身体哲学、生命哲学的一种体现,马拉松运动体现了对生命的负责与尊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从而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我国,城市马拉松以及为备战马拉松赛的训练和锻炼已成为城市大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之一,将在我国的“健康中国”建设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有意”:中小学课程中对体育课的不重视,体育课内外活动安排的不足、学校内体育场馆与设施的不足。“无意”:中小学学生的文化课压力和升学的压力太大,挤压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和业余时间,学生根本没时间进行系列的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2016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数据解读. [EB/OL]. http://sports.sohu.com/20170321/n484009712.shtml.

[2]中国田协联手央视启动“奔跑中国”马拉松系列赛[EB/OL].http://www.athletics.org.cn/ 2017-04-21.

[3]李采丰,陈伟.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应分析———以重庆国际马拉松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2):32-37.

[4]中國城市缘何热恋马拉松 专家:切忌“一窝蜂”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6-01/15/c_128628394.html.

[5]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历史[J].西北大学学报,2007,37(3):28-31.

[HJ1.95mm]

[7]李传奇,李海燕,张震.身体的觉醒与挺立——从尼采的身体哲学到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哲学[J].体育学刊,2017,24(3):1-5.

[8] 路毅.马拉松热的文化探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57-60,64.

[9]张晓琳.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价值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4):118-122.

[10]张震.“回到运动本身”的具身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5):74-83,111.

[11]赖雄麟,唐澍. 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竞技体育伦理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6):706-710.

[12] 张璟.身体哲学与“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开启[J].学术论坛,2016(3):20-24.

[13]吕秋爽. 国内“马拉松热”报道视角分析[J].中国记者,2017(2):62-64.

[14]安比·波夫特.初级跑者全书[M].易跑网编辑部(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15]马德浩.体育的身体之维:基于梅洛·庞蒂哲学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76-79,94.

[16]汤新星,孙湘明. 梅洛·庞蒂身体哲学视域下的体验设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5,18(2):57-60.

[17]HUSSERL E.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Third Book:Phenomenology and the Foundations of Sciences [M].Trans. Ted E, Klein, William E P.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1980:128.

[18] HUSSERL E. Analyses Concerning Passive and Active Synthesis:Lectures in Transcendental Logic [M].Trans. by Anthony Steinbock,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2001:22.

[19]易剑东,任慧涛.长跑、马拉松以及体育的哲学向往——从村上春树《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谈起[J].体育与科学,2014,35(6):14-20.

猜你喜欢

身体
我们身体的由来
《才吃六袋》等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身体传送机
当机立断
身体里的两个词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