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古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
2018-02-09李典
摘 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令众多华夏子孙为之骄傲自豪,而这些文化文明的发现还是要得益于考古研究。在中国悠远深长的文化史中,古陶器就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个小小的缩影。通过对古陶器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的活动,更能认识到古人科学技术思想和水平的发展程度。所以在整个的考古研究中,对古陶器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分析新石器时期古陶器的产地,了解中华文化,传播华夏文明。
关键词:古陶器;产地分析;稀土元素
1 新石器古陶器概述
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古人可以可以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以人们对出土器物的研究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晚期又分为晚前期和晚后期两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陶器发现的数量较少,并且大多数都是陶片,种类简单,制作过程工艺也相对原始;中期的古陶器种类渐多,制作工艺也改进了不少,而且在器物上也做了简单的装饰;晚前期的古陶器制作工艺也更为精进,方式多样种类多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晚后期的古陶器的陶瓷制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着,得到普及的制陶技术也由此开创了绚烂多彩的古陶文化。从现如今的古陶器出土情况来看,古陶器多分布于黄河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北方地区,这其中又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以及龙口文化较为出名。
1.1 新石器古陶器的制作工艺
从考古发现及对文献资料的发掘研究中了解到,古陶器的发明制作应用已经有了上万年的历史。在制作方面,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是我国古代制陶工艺的首要基础,因此粘土就以其粘性适度、可塑性强以及含铁量高的优势成为最佳原料之一。而随着制作工艺与技术的不断增强,人们渐渐地开始在粘土中加入羼和料,这是因为加了料之后的粘土成品性和耐热性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了陶器的成品率。其次就是要看陶器整体的形体及上面的装饰了,在这个过程中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泥条盘筑法;入窑焙烧是整个淘气制作过程中的关键,这一步骤对温度室是有一定要求的,温度一般都会控制在800~1000℃之间。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彩陶、黑陶、灰陶、红陶、白陶、釉陶等,种类繁多且美不胜收。各色各样古陶器的形成是与制陶人控制的温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众多的古陶器作品中,比较出名的唐三彩属于低温釉陶,闻名于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就是彩绘陶。
1.2 新石器古陶器的产地分布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陶器的制作便一直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古陶器的研究可以从制作工艺、技术的角度纵观古陶器的发展变化以及比较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区域特点。由此,中国的古陶器又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大类别。
北方地区出土的陶器多是以普通易溶粘土制作的,其中又以红粘土为原料,其中甘青文化区的彩陶制成工艺相当发达,而北方平原地区这样优越的地理环境位置都为制陶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好处。南方的陶器多是体现了南方的水乡特色,其中多是以高镁质易溶粘土和高铝质耐火粘土制作而成的白陶,极具南方水乡特色。
从新石器时代古陶器的制作工艺上可以得知,粘土和水是制作陶器的重要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原料的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陶器的产地分布情况。从已出土的古陶器看,我国古陶器产地大多来自于黄河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北方地区。
①以著名的仰韶韶文化为例,仰韶文化经过碳-14测定,判断为公元前4000-前2000多年,这个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仰韶文化遗址是在是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也由此而得名,并且考古学者在山西、河南、陕西和甘肃东等黄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其中面积比较大的就是陕西西安半坡以及郑州大河村等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器胎质细腻纯净,可以看出是以手工制作为主,表面打磨的也比较光滑;出土的陶器红色居多,也存在少量的灰陶彩陶;古陶表面还有一些简单的花纹做装饰等等。
②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多出土黑陶,其陶器表面多刻有花纹,植物形象颇多,具有典型的南方农业经济与地理环境的特点。
因为各地的生活习性、环境、经济以及农业都大不相同,所以各地的古陶器也不尽相同。异彩纷呈的古陶器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编织一幅绚烂多彩的瑰丽画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2 新石器古陶器产地分析的研究
国内对于古陶器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陶器的研究方式方法越来越多元化的。因此在众多的古陶器产地研究方法分析中,大致上可以划分为成分分析以及结构分析两大类别。近些年来,有学者将同位素示踪方法与古陶产地研究的分析相融合,对古陶器的研究给予了更大的助力。
2.1 研究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法,即利用古陶器中的化学成分来分析研究古陶器的产地。这样做是有两种理论支持的,分别为:不同区域的粘土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就如同人的“指纹信息”一般,粘土有着区别于其他产地粘土的特征。在古陶器的烧纸过程中,烧纸温度的变化一古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化学分析法都是最可靠的一种实验方法。
2.2 研究过程
粘土的主要化学成分有SiO2、Al2O3和H2O,其中Fe2O3、FeO、TiO、MnO、CaO、MgOK2O、Na2O等元素只占少量。在烧纸过程中,稀土元素是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的,因此化学分析方法中多选用稀土元素来判断古陶器的产地。
自然界中各地稀土元素的含量都是不一样的,不同产地的稀土元素中的比例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当然这取决于当地的地质条件,因此在很多研究者的眼里,稀土元素又是地球化学指示剂。古陶器的产地研究中,一般用绘制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又可以称之为稀土元素分布模式(RDP)。得到RDP图如下图所示。判断方法就是通过观察图中所示曲线的形态,斜率和偏离直线的点来观察所取样品间产地的远近。endprint
360截图20171125101051623
稀土元素分布模式(RDP)图示
2.3 研究结果
以苏皖地区的稀土研究为例,选取安徽南京等地的古陶片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稀土元素的测试值可以看出,稀土元素有区别有重叠就说明两地之间存在交流,而从两地出土的古陶器存在相似的特征就为这一发现提供了佐证。而如果两地之间的稀土元素毫无关联,那就说明当地的文化是相对原始与封闭的,而他们所在地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器自身特征也会居多。由此可見,古陶器的研究发现为考古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而这也对解读中华文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 产地研究结果分析报告
3.1 浅谈国际国内古陶器的现状
上世纪后半叶是古陶瓷研究的一个飞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随着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仪器的高端化以及研究的精进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不再单单满足于对古陶器的研究,而是从古陶器的研究出发,拓展研究领域,将对古陶器的研究上升至了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更深层次的地步,为古陶器的研究提升了高度。
我国属于起步较晚的一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为古陶器的研究提供了不少的助力,这也是我国虽然起步晚成就确是不小的原因之一。随着考古发现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对古陶器的研究也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在这一方面我国远不如国际上的国家一样重视对古陶器的研究,这也是当今中国在古陶器研究方面需要加强的地方。
3.2 对于我国古陶器研究的展望
古陶器产地的研究在数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古陶器产地研究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清临.古陶产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华夏考古,2011,(01):146-152.
[2]邱平.古陶产地研究的一点体会[A].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2001:8.
[3]池锦祺,王昌燧,河西学,栉原功一,邹厚本,汪遵国,钱锋,陈铁梅,严文明. 中国新沂县新石器时期古陶器的产地分析研究[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5,(03):302-308.
[4]陈树榆,林淑钦,彭子成,刘方新,张敬国. 苏皖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稀土元素特征的初步探讨[J].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5,(01):59-64.
作者简介
李典,男(1989-),汉,山西省芮城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物和博物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