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中关于“民”的文献综述

2018-02-09宋家珩

卷宗 2018年3期
关键词:吕不韦民本吕氏春秋

摘 要:《吕氏春秋》一书中重民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是一部符合时代发展的施政纲领,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协调君民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但重民思想又与现代民主思想存在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吕氏春秋》;民;重民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所编写的一部巨著。《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兼儒墨,合名法”,将其列为杂家的代表作。当时秦国统一天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秦国的长治久安,这部《吕氏春秋》便是未来大一统帝国的治国纲领。作为一部政治性巨著,全书体现出鲜明的民本色彩,其中对民、对君民关系的理解,是我们理解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民的含义

前人的研究中,对《吕氏春秋》中“民”的含义的界定较少。一般认为“民”在广义上是指不具备官方身份的人;从狭义上说是指广大农民,是与“官府”相对的政治概念。具有以下特点,民是整体性概念,“民”是一个集体概念而不是一个个体概念;民是阶级性概念,把民理解为愚冥无知全体是春秋以来思想家的共识;民是阶级性概念,广大劳动者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1针对《吕氏春秋》一书,吕振羽分析称吕不韦从商人的阶级观点上确认人类的本性是利己的。“人类不是只有器用工具的设备,而又是社会的动物”。2

民受欲望驱使,追逐利益而又目光短浅。“大寒既至,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是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功名》)“民之于利也,犯流矢,蹈白刃,涉血执肝以求之。”(《节丧》)民出于满足自身需求的需要本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在追逐利益的时候,往往缺少理智,为了利益不考虑生命和道德,甚至出现因厚葬而引发的盗墓。“以和氏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异宝》)“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故民不可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乐成》)他们只认得金子却不认识无价之宝;只懂得享乐,而看不到千秋万代的功绩。由此可以看出民是愚昧的,是没有远见的。

民的个体能力有限而群体力量极大。“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捍。”(《恃君》)“故以众勇无畏乎孟贲矣,以众力无畏乎乌获矣,以众视无畏乎离娄矣,以众知无畏乎尧舜矣。”(《用众》)当民以单个个体出现时,自身力量甚至弱到难以生存,而以一个群体出现时,其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民具有与天同气的属性。在十二纪纪首,当天子所施政令违反时令,都会出现一些灾难性的事件,例如“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孟春纪》)“行夏令,则多活在,寒热不节,民多虐疾。”(《孟秋纪》),而实施政令的君主是“以万物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也就是说君主对天意的执行,以民的这种特殊属性作为桥梁,将天与君连接起来。

2 民与君的关系

君是为聚群利民而设置的。“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避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蛟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现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恃君》)因此,正如吕振羽所说,“为着互相利益的需要,便不能不结合成社会。”同时认为国家的出现,既所谓的“君道立”也是基于社会人群的利益上而产生出来的。周桂钿也认为天子是为了聚群利民而设置的,这是一种官为民役的思想。3

治民是君王治国的根本。《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吕不韦本人是重视人的生命的,反对杀戮。“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五本》)这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了君主统治的根本在于民,重视民众,顺应民心是治国的根本。

3 重民与民主

《上农》篇中“古先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所揭示的就是重农,不仅仅是重视农业生产,更是将此作为一种治理策略。重民思想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郭沫若认为《吕氏春秋》中“尊重民意”的观点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4王其俊指出《吕氏春秋》一书重视民众的社会地位,强调为政要顺应民心,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实行爱民、仁政和德治,重视农业生产,实现社会稳定。5朱仁显认为顺民心,从民欲是治国的根本。《吕氏春秋》在君民关系上继承了先秦重民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根本,民心向背往往能够成为国家兴亡的测试器。6江海荣则指出《吕氏春秋》中所阐释的无为政治的根本出发点是顺民之心,从民之望。得民心是立国的依凭,对保持政权至关重要。7牟钟鉴指出《吕氏春秋》中的重民思想包括“要注意顺民心,興民利,借民力,不可专恃威势刑罚。”8刘泽华认为《吕氏春秋》中的“爱民就是顺从民欲、民情”,同时“爱民不是不要刑罚,但刑罚不能独立,应由仁义加以节制”,最后“倡导爱民,并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要求君民保持平衡,不要过分的剥削与压迫,否则会引起两者的破裂”。9李家骧指出《吕氏春秋》已经看到了“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要求统治者要重视人民。10王德裕认为《吕氏春秋》与韩非在对待民众问题上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韩非主张绝对君权,反对听民、适民,而吕不韦主张的是爱民、利民,重视民意。11

重民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把传统的重民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思想进行比较是不合适的。西方的“民主”(democrac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demoskratia),意为人民的政权,古希腊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在政体形式意义上使用民主一词的,他认为民主制即是多数人执政的政体,它区别于一人执政的君主制以及少数人执政的贵族制。英国思想家洛克将民主定义为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马克思主义将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12而《吕氏春秋》中所阐释的重民思想与这有明显的不同。“行徳爱民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爱士》)君主爱民的目的是为了让民众为其所用。洪家义认为《吕氏春秋》中的重民思想的目的是沟通君民之间的关系,对立导向统一,调动庶民的积极性,消除商鞅法家思想的影响,让民众竭力为君主卖命,同时还指出书中的民主思想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成分,其所说的民本是站在国家和君主的立场上说的,人民和土地一样都是君主的资本,没有“主权在民”的意思。13吕振羽认为君王把农民看作是提供剩余劳动的机器,愚民政策是驾驭这种机器的方法,只要驾驭得法,农民可以和家畜一样被驯服。14庞慧则认为,从《吕氏春秋》对民的看法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重民、民本等说,与民主是毫无关系的,其真实含义,不过是强调民对于国之为国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民既是本,则必须重视;民既是本,则已经物化了,只能受治而不能治人。先秦民本,大抵如斯。15

《吕氏春秋》作为吕不韦献给秦始皇的治国纲领,在调和君民关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都有积极的意义,如果秦始皇采纳了其中的观点,或许秦国便不会二世而亡了。

参考文献

[1]诸凤娟.民本思想的发展逻辑及其当代价值[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王其俊.民本·概论篇[M].山东:齐鲁书社,2000

[6]朱仁显.中国传统行政思想[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7]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刘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0]李家骧.中外“《吕氏春秋》学”评考综要(上)[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11]王德裕.《吕氏春秋》述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1991,(2)

[1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3]洪家义.吕不韦评传[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4]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庞慧.《吕氏春秋》中的民与君民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4)

作者简介

宋家珩(1988-),男,汉族,辽宁大连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吕不韦民本吕氏春秋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两元保险”背后的民本思维——西安交大教授王立剑:风险管理再添一筹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兜底治疫
靠投机发达亦靠投机败亡的吕不韦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历代赏石文献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吕不韦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