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蒂姆?伯顿《大眼睛》
2018-02-09侯静玉
侯静玉
摘 要:蒂姆.伯顿式的美国黑色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给所有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在轻松快乐的童话世界中处理现实生活中是非对错的矛盾的平台,追求在现代社会中难能可贵的心灵慰藉。《大眼睛》也延续了很多蒂姆.伯顿的创作手法。本文从分析性描述部分、男权时代女性权利解放、商业和艺术本质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片子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
关键字:哥特式风格;童话色彩;女性权利;商业与艺术
1 分析性描述部分
(一)现实主义和哥特式融合
哥特式电影的风格是孤独、黑暗、高贵却饱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灵的叩问,道德的探索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
蒂姆·波顿很少拍现实题材影片,他一般被观众和影评人打上哥特+童心标签。《大眼睛》,以女画家玛格丽特·基恩为主角的传记影片,被认为是波顿少有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以往的作品相比,波顿这部影片从真实生活取材,讲述一位有实力却个性内向的勤奋女画家争取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故事。不过,从最后呈现的风格上看,它依然带着浓厚的波顿印记。
(二)童话般的视觉效果
在蒂姆·波顿一系列影片中,无论是什么题材的影片都有着怪异丰富的想象,而且带有极强的童话色彩。他喜欢干净利索地将观众引入他自己营造的世界,有很强的代入感。如《僵尸新娘》中以一只蝴蝶将我们带入故事发生的小镇;《剪刀手爱德华》的开头就是一个老奶奶给很快入睡的小孙女讲故事。4本片开头则是女主角带着女儿离开丈夫一路逃离。这样的方式简单、直接,却又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抓住,它依然是一部典型的波顿电影。
(三)视觉形象营造
本片中很多用鲜艳的颜色,通过画面的展示来传递着某些真谛。颜色处理具有戏剧性特征。
1、红色
红色的出现代表着谎言的开始,片中有很多处体现了这点:玛格丽特在街上卖画,小女孩穿的红色上衣,预示着男主谎言的开始;到后来酒吧背景墙颜色是红色、家里的沙发是红色一直都是男主人公沃尔特在说谎;不会说英语的外国人来酒吧询问“大眼睛”的作者,这时背景是一幅红色画,从这里开始玛格丽特和沃尔特的谎言并存,到一家人去街上贴海报,小女孩的红色衣服、欺骗自己的好友也是红色的背景、记者采访他们一家玛格丽特穿红色上衣、沃尔特自己女儿的红色裙子这些红色元素都和谎言并存着。
2、深色
深色是比较正面的象征,如《剪刀手爱德华》里善良的人都是深色衣服,而那些爱管闲事的街坊邻居却都是各种亮色的衣服。在《大眼睛》中玛格丽特的好友都是穿深色的衣服和她见面,很正面地揭穿事实的真相,时不时提醒玛格丽特。
3、蓝色
蓝色是正义、勇敢、纯洁的象征。影片中蓝色的天空,玛格丽特面试时坐的蓝色沙发、第一份工作的工作服都是蓝色的,体现了玛格丽特的单纯与勇敢;玛格丽特逃到夏威夷在电话中和沃尔特提出分居时,面对沃尔特的无理要求,玛格丽特进行反驳时背景画是蓝色的、搬入新家沙发是蓝色的,此时与沃尔特关系越来越僵化、去电台揭穿一切谎言时,男主播的衣服是蓝色的,从主播室走出来走廊的门也是蓝色的,这为后面法庭上赢得诉讼做铺垫;女儿穿着蓝色衣服鼓励妈妈去法庭揭发沃尔特,穿着蓝色衣服陪妈妈去法庭,以及最后在法庭上做的画都是蓝色为背景。以上都说明了正义可以压倒一切。
2 男权时代女性解放权利
影片开头的画外音说道“如果你是个男人,五十年代可是段大好时光”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为妇女和各色人种争取更多权利。也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沃尔特的短暂成功提供了条件。
一心沉浸在艺术世界的玛格丽特需要在现实中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来结束单亲妈妈和街头卖画的生活。这个时候沃尔特的出现让她有了依靠。在丈夫的成功运营下,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大改善,玛格丽特住进了以往根本不敢想象的大房子,获得优渥的物质保障。
虽说沃尔特的功劳很大。他的错误在于要掌控女艺术家的一切,他欺骗、利用她获得了名利,用不确定的未来威胁她,用她的脆弱和敏感囚禁了她。使玛格丽特成为了他的工具,他的影子,他的奴隶。将其压榨到没有自我。为了让公众相信那些作品出自他的手,他不让任何人看见玛格丽特的创作过程,连女儿都要提防,玛格丽特只能向宠物狗倾诉自己的委屈,唯一的朋友迪安来探视,都被沃尔特粗暴地驱逐出门。
作为一位单身妈妈,这个人物依照现代的审美来说,过于怯懦,甚至不敢在自己的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她认为没人会买女人的作品)不是我们在一般女性为主角的电影中体现的那种坚强、勇敢、不屈不挠,只是一个平凡的,有些内向的女人。所有委屈求全是想要保全自己的家庭和女儿,但沃尔特的行为触碰了她的底线。
作为女儿,虽然一早就知道了故事的真相,可是富裕的生活条件让她闭了嘴了。直到最后看到因劳累晕倒在地上的妈妈。
3 商业和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和商业无法真正兼容。
就像玛格丽特和沃尔特的婚姻一样,看似完美,实则可怕。“大眼睛”其实没有非常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技巧,画作显浅易懂,让人记住了孩子眼中的无辜、倔强和渴望,加上印成便宜的海报、明信片,因而受到大众的喜爱。无论那些业内评论家如何鄙视也不能改变大众对画作的认可,这就是生活中的艺术。1
曾拒绝过男主角的高冷画廊,偶尔会来几个客户,但是大多数时候还是冷清的,最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对面门庭若市。我觉得其实这才是一个真正画廊该有的样子。
(二)其实能和商业挂钩的艺术从来都不是艺术。
男主角火了在对面开了画廊,有一幕是说,来了很多人,却没人买画,都在拿海报,于是男主角自作聪明地开始卖海报,因为他看到了所谓的“商机”。艺术在一开始打动人心之后,便沦为了复制品充斥着观众的感官,在影片的后面我们看到,男主角梦想成为艺术家,但是艺术家并不是他真正的目的,他真正的目的是美女环绕,名利双收,家喻户晓,而这都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会得到的东西,就像女主角说的,真的艺术家是不会說“这是我的代表作”。2也从某个角度讽刺了现在社会上一些同样的“艺术家”
电影还带出一个深刻的问题:究竟艺术的生存靠的是推销还是感动人心?画家丈夫的欺诈固然可恶,但试想如果没有他强悍的销售能力,“大眼睛”还会出名吗?然而,他把“大眼睛”带进流行文化,是画家的初衷吗?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1块钱一张的明信片,对于真正的艺术家而言,这更多是侮辱而不是成功的喜悦。5
4 总结
蒂姆·波顿真实还原了这个艺术史上的惊天骗局,情节一步步推进,把沃尔特从成名到声败名裂的过程拍得清清楚楚,先是在夜店卖画,然后因八卦出名,之后送画给市长大使渐渐出入上流社会,之后开画廊卖海报完全商业化,再之后居然参与到纽约世博会……沃尔特的成名之路值得全世界的艺术家借鉴。而看着他的故事,再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样的画家已然遍地都是。
伯顿哥特式的电影风格深层次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内心世界的终极探讨。当今社会,人类过分追求物质欲望,却对精神世界置若罔闻。他的电影试图通过关注这些被冷落的小人物的命运,唤醒当今在精神漩涡中挣扎的人们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McNeil 影评《大眼睛》 [EB/OL] http://www.cmcn.cn/2014/1229/20841.html
[2]《大眼睛》电影突出了女性自我觉醒的难度 [EB/OL]
http://www.diudou.com/yingping/100195.html
[3]让我们来看看现实吧[EB/OL] HTTP://WWW.doubloon.com/review/7361384/
[4]《大眼睛》:今天的自由,是多少弱者争取回来的?[EB/OL]
HTTP://i.m time.com/Florence/blog/7862547/
[5]许晨惟 蒂姆·波顿的黑色想象力---浅析导演蒂姆.伯顿的创作心理定势[J] 影视传媒87-1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