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8-02-09邱影悦

卷宗 2018年3期
关键词:融入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现状进行积极的研究,提出培育文化自信切实可行的路径,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1 文化自信的内涵阐释及其价值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在逻辑上的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文化自觉,才能在文化中选择并树立文化自信。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方向,不带任何‘文化复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和‘坚守传统。“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及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在精神上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1.1 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重要支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随之而来的在文化、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出现了碰撞与冲突。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校长詹姆士就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过:“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将因此在精神和商业两方面获得巨大的回报。”美国政府十条戒令也这样提到:“尽量用物质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引导他们鄙视、蔑视他们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利用一切资源破坏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毁坏他們的道义,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打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我国实施长期的文化渗透,因此文化自信的树立是我们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关键。从实质上来看,文化是人的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人在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上的自信和价值观上的自信。因此,我们必须要客观地正视自我,积极地学习他人,既不盲目崇拜外来的异类文化,也不作茧自缚,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逐步占据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认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地对待世界文化冲突和融合。总之,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这是应对世界文化碰撞与冲突的重要支柱。

1.2 文化自信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源泉与动力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纵深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不只是体现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与感受,更是本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的最高表达。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国家文化向心力表现为精神上的凝聚力。它不仅有助于民族精神和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更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从国家、民族和政党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集中表达。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表现。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体现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而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又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

1.3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集体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是区别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是广大炎黄子孙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家园。一直以来,特色鲜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同时它也影响着中华儿女的道德修养、行为方式,更是我们的自信之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国民树立文化自信,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文化自信是通过对文化的自觉认知、反思、批判和认同等机制,彰显文化主体性批判、扬弃、认同的社会实践过程,逐步构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2 文化自信培育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P96)人类对象化的实践活动内在地包含了文化层面的规定。人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同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模塑了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工作,人的生存与发展又必然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理应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在本质上就是要培养和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人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接受什么样的理论指导、认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甚至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某些特质。文化自信关注“人的内心”,注重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内修与外化,无疑是一种更深层次意义上的自信,构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积淀和传承基础的文化自信。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反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做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不言而喻,文化自信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文化自信培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还体现为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我们知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即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丰富的文化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自身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养分”。缺少文化支撑,人的思想观念必然贫乏,思想水平难以提升;缺少文化底蕴,政治觉悟将会流于素朴、抽象;缺乏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也难以丰满呈现。不仅如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素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培养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文化熏染、文化引领的实践过程。endprint

3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文化自信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自信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培育文化自信,二者融合共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合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 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指导,这样做不仅能够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领域“去马克思主义”“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等错误观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成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促进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2 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将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入”是指两者的交融整合、彼此接纳、彼此促进,“生搬硬套”或“生物嫁接”是绝对不行的。因此,实现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就在于思想道德的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也需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支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因此,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合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契合点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文化自信的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大学生素质的提高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3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指导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实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含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又是高校培育当代大学生所要达成的目标,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起着引领的作用。因此,在推进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实指导。

3.4 将中华文化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构建作为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构建中华文化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一方面要做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和推广使用,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传播西方错误观点的教材进入我们的大学课堂。“西方的价值观念是多元而且纷繁复杂的,有体现人类的智慧思想,也有与人类文明相悖的虚伪、虚无的错误观点。大学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西方一些错误的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必须立场坚定地予以抵制。”同时高校要开设名著选读、中国书法、中国绘画、茶艺、民族戏曲、民族工艺等的选修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大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髓,促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

4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党中央强调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构建新型中华文明。新型中华文明的构建需要文化自信的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来支撑。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展现自身的文化性,而且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对人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本身的教化功能,做到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邵献平,詹鹏.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4002:117-120.

[2]陳周.文化自信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7,3613:161-163.

[3]曹群.论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04:95-99.

作者简介

邱影悦(1982-),女,四川资中人,汉,博士,海军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融入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