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微课堂
——大时代中的微表达
2018-02-09李逢远
李逢远
曾有人戏言,某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面对形形色色事物翻天覆地的大更新,茫然无措。当他来到校园,走近语文课堂时,说道,“总算有一个没有改变,我依然明白的事物了”。当然这只是个故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故事中的现象。这个故事一方面折射出语文教育、教学特质中普遍适应性与延续继承性的大优势,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的滞后,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脱节的现状。
可见,在注重大数据、大统筹与信息化的今天,简单的固守三尺讲台却梦想春风化雨的理想,已经捉襟见肘。闭门造车只会空余一腔桃李梦,还要被人说一句,“亲,你out了”!
面对大时代,语文教学需要微表达,从而四两拨千斤,杠杆支点撬地球。
何为微表达?这是一个与大数据相对而言的概念,如果说大数据着眼于宏观、规律,那么微表达就更注重微观、效率。具体实践于语文课堂,我们称之为“微课堂”。笔者结合耕耘一线具体经验,主要从微课堂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来谈。
一、微课堂存在的必要性、可行性
科技飞驰的信息化时代,让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变得轻松,在质量和速度上得到双赢。作为知识传播地、能力培养所的校园,怎能不与时代齐步,以最符合时代脉搏的声音输送最适合社会的人才。于是,我们有了多媒体教学、ipad教室,网上组卷、网上批改作业等等,可见,我们已在校园硬件设施现代化方面不断跟住大时代的步伐。然而校园软件思维改革却仍未达小康。从“填鸭式”教育中走出来的中国式课堂,并没有让老师们从课堂教学知识大容量的思维定式中醒过来,我们的课堂摆脱不了“高大上”。课堂中,我们一方面提醒自己要让学生多表达,注重思维导向,并不断在心理上暗示自我降低讲台的高度,教师的高度,不再以高高在上的知识传道者示人,另一方面又在心中盘算着本节课的多个教学知识点达成度是否完成,好心的想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获得更多技能,知识能力再上新台阶,于是乎,我们的课堂经常是矛盾的,前面学生讲,后面老师讲,让学本课堂变成新的形式化课堂,换汤不换药,前松后紧现象屡屡上演。老师们也在给与学生思维展示时间与自我课堂达成度的马拉松中筋疲力尽。
其实,课堂达成度是效率,学生课堂思维导向是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是否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呢?其实不然,我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能力和效率本身就是共生共赢,如果学生的思维导向训练时间不可逆改,那么我们的课堂达成度是否可以化大为小,化整为微呢?微课堂应时而生。我们推荐的微课堂主要有两种模式:一,课堂讲授微专题化模式。二,网络微课远程教学模式。
二、微课堂的具体实践应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着手 “化整为零”,注重“时效”与“多维收益”地方。那么如何依托信息化时代即成成果,成就语文教学模式的微表达,让“微课堂”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华丽蜕变的关键突破口。
1.课堂讲授微专题化模式
即将大多数课以微专题形式呈现,或者说,明确本节课最主要学本目标。作为主要的课堂效率生成性评价。其他次要教学目标可据课堂具体情况而灵活达成。以高中教学为例,高三课堂主要采用大微专题课堂,例如病句之关联词微专题。诗歌之概括题微专题等等,一节课解决一个主要问题,遵循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原则,增强每个知识点的杀伤力。让学生学一项精一项。而不是遨游题海,溺水而亡。基础年级课堂我们主张部分微课堂,要求教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掌握,从而对于同类型文本进行侧重知识点式设置,争取在每一节课中都有一个小微专题呈现,例如拿来主义之驳论说理微专题,心连广宇之哲人哲思作文素材运用微专题等等。在每一个专题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微专题,付诸课堂,让学生在走出简单的篇章教学,思维走向深刻。为课堂改革走出高大上,真正走向气质化学本课堂提供契机。
2.网络微课远程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人与人的交往已经打破地域的限制的时代,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已变成家常便饭,我们的课堂可利用资源也变得丰富多姿,但网络资源繁杂,优劣不一,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之限,对于知识的辨别能力相对不足,面对如此深的“网络知识深渊”,误入“歧途’现象时有发生。专门为其量身打造的网络微课及时出现,解决难题。
这些微课的针对问题型极强,且教授时间较短,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对某个知识点的有效掌握。改变了教与学必须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随时随地可学,且选择多样,是寒、暑期能力提升的又一良方。同时教师自我录制微课,并形成相关体系,既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多样化,提升学生兴趣,也可以避免同类知识反复陈述的弊端。而微课共享又可以博取众家之长,为教育教学的多维发展,深度渗透提供机缘。
大数据,大在广度,微表达,微在深度。如果一味膜拜于“大”之魔力,很容易“老虎啃天无从下手”,对于知识学习只会样样略懂,样样稀松。学得多,忘得自然多。略懂皮毛,对于学生的“学”而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学知识的深吸收,实不可取。不如着眼细微,挖掘深度。而大与小本身就是一物降一物,微言现大义,面对学海无涯,微表达之微课堂,以时代脉搏为浪,以学生本我为蓝图,让学生找到无涯学海之舟,于惊涛骇浪中,闲庭信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