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对策研究
2018-02-09闫清伟耿献伟罗帅呈
闫清伟,耿献伟,罗帅呈
(1.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2.南昌工学院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2013年3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人大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2015年8月25日,在中共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强调了“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四个认同”等重要的治藏方略;西藏不仅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其人文生态系统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在保护西藏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中谋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优化我国开发保护格局的重大战略。2017年8月2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8次会议强调:“建设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习近平同志在祝贺第2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贺信中希望:“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而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是西藏落实主体功能区大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科学决策。以上充分显示了西藏的繁荣稳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据考古学及历史文献记载,西藏的文明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共同孕育了西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这是西藏建设第三极国家公园群,落实国家西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人文资源。其中,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藏地区藏族为主体的各少数民族人民以身体练习为载体,以提高人的生物学属性和精神潜力为目的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西藏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和谐西藏的构建发挥重要作用。数千年的藏族历史,在其从原始狩猎到游牧、农耕及近现代文明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悠久而独特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身体活动,形成了种类丰富的西藏传统体育运动,如抛石、射箭、举石、马术、锅庄、热巴舞、摔跤、赛跑、吉韧、响箭等[1-3]。这些种类繁多的传统体育运动源于西藏民族的发展历程,促进和推动了西藏民族的历史发展。
随着近代文明的发展,相对封闭的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以西方体育为主的近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作为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藏族传统体育活动亟待保护与抢救。在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引导下,我国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对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近年来,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主要着眼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查、记载、整理及功能意义等方面[4],而对其传承保护的具体措施,可操作性的建议研究尚不充分。针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则更为薄弱。如关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较多是从理论层面就其发展历史、现状、作用、功能等方面进行的描述性研究[6]。而对社会转型大背景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失范问题学界研究尚不充分,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什么、摒弃什么、如何传承等问题缺乏具体的可借鉴的实证研究。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作为西藏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西藏地区的文化传承及和谐西藏的构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
二、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失范的突出表现
(一)传承内容的流失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传承的内容,源于西藏地区的生产、生活劳动,有其孕育、繁茂的社会土壤,是西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孕育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土壤发生了改变,造成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流失[7]。有学者研究发现:西藏民族传统赛马文化发展呈衰弱趋势,认为这与机械化大生产代替以牲畜为主要生产力的农耕生产,造成马匹的减少有直接关系[8]。这并非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起了阻碍作用,而恰恰说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基不牢,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欠佳。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在追求社会发展的同时,没有给予传统体育文化足够的关注,任其自生自灭,这样就造成大量优秀的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趋衰落。因此,急需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使之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并服务于西藏的和谐发展。
(二)传承内容的认同危机
随着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近年来,现代体育通过媒体、学校教育及各类运动会的传播,在西藏地区被广泛接受,造成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被忽视。很多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缺乏认识,甚至会产生民族传统体育是落后的、低俗的等错误认知。此外,近年来,藏族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认知程度不高,参与度较低[9]。这均使得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出现认同危机,因而造成传承失范。
(三)传承主体的流失
由于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造成大量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传。作为传承主体的传承人,多数年事已高,“人老技绝”的现象逐渐显现[10]。另外一些传统项目,比如抱石头项目,其传承主体是青壮年[11],而由于这些传承内容并不能给传承主体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很多传承人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或创业等,造成传承主体“弃旧业、改新行”的局面凸现。
(四)传承客体的流失
少年儿童、青壮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客体,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繁荣的接班人和生力军。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弱势”和“认同危机”,从事和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往往被冠以“不务正业”之名。这使得作为传承客体的少年儿童被推向学校文化和现代体育的课堂,青壮年被拉到进城务工的“正业”上来,造成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客体流失。
(五)传承方式单一
对于大部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一直保持“口传心授”的原始传承方式。缺乏专门的学校、团体机构的系统化传授,缺乏便利的、可视的、容易保存的文本及图像资源。在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未能有效结合现代传媒手段,使得原本星星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被铺天盖地的现代体育强势文化信息所淹没。因此,过度单一的传承方式,造成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阵地失陷。
(六)传承环境的改变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西藏地区人民的生活与生产劳动之中,与西藏地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近年来,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也给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价值取向的变化造成人们在择业时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导致经济效益稍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萎缩,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使得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益边缘化。在追求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同时忽略了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环境的改善,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藏社会发展脱节。
(七)科学研究不足
近年来,科研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均衡性,使学术界体育科研多聚焦于对现代竞技体育方面的研究,而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研究不足,缺乏可借鉴的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如何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发展和利用,使其能够与经济发展相互协同,从而促进社会进步,这是今后科学研究应关注的重点。因此,应加大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科学研究的投入,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整理、创新、改良与发展,为其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策略
(一)正确认识,合理扬弃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巨大的惯性和社会裹挟力[12],并不是存在的就一定是合理的和顺应社会潮流的。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等观念的广泛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往往被冠以神圣的、合理的、优秀的盛名。其实,任何一种体育文化都有孕育和滋养其产生与发展的土壤,是特定社会形态、特定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可避免会面临优胜劣汰的文化变迁。此时,若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具备改良和发展的潜力,必然导致其与时代脱节,不适应社会发展,并最终走向没落,这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在大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应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在“有所为”的同时也要“有所不为”,对于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且无改良潜力的项目,如藏族传统体育“多贝够”第六靶的“热布”,意为口吹羊粪[13],应合理的舍弃。只有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那些既顺应时代发展又能保持民族独特性的传统体育文化上来,才能真正实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转变观念,树立发展的传承保护观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发展是永恒不变的课题。对西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本质,并非不加判断地全盘接纳与传递,而是在发展中传承,在创新中保护。其根本目的是在国家治藏方略的引导下,富民兴藏,实现西藏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社会形态在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在变,滋养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土壤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为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顺应变化的社会形态,实现其传承的根本目的,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发展的传承保护观。中、西体育文化分属于两种本质不同的文化体系[14]。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两种体育文化发生交流、碰撞,一百多年的交流、冲突、碰撞历程,给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西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两种文化体系有了发生融合的机会,比如,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理论与方法的引入,使得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打破了经验、直觉、模糊的表象,走向科学化发展道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说明,西方体育文化并不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唯一模式,现代体育文化是多种体育文化模式共存的多元共生模式。各种体育文化模式在相互冲突中交流,在相互碰撞中融合,相互借鉴,共生发展。因此,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与保护。在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独特民族属性的前提下,注重其现代化发展,使之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能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培育并提高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功能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所以陷入认同危机,呈现出传承主、客体流失的后继无人状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其经济效益衰弱造成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特征的符号。作为西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民族特征的重要符号,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正面临着经济功能不高的危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意识形态受控于经济基础。目前,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没有充分发挥其在西藏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功能,造成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从业人员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社会地位每况愈下,这是导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和传承危机的原因所在。因此,培育和提高西藏传统体育的经济功能是促进西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首要任务。
那么,如何培育和提高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功能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旅游业,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藏旅游业有机结合,发挥西藏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名片效应。另外,还要充分利用西藏民族传统节庆活动,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跃市场氛围,实现体育搭台,经济唱戏,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的繁荣,以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效益。第三,还应重视民族特色体育产业的发展,以西藏登山运动为例,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体育产业,实现西藏高原特色体育的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经济功能的有机结合。
(四)抓住政策机遇,加强科学研究,充分发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
缺乏有效的科学研究是造成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难的原因之一。加强科学研究不仅要注重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记载及流变规律的探索,也要注重对其教育、娱乐、经济、规范、维系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等功能的诠释。科学研究首先要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口传心授时易逝的即时声音、动作信号转变成容易保存的文字、图像等文本符号,还要充分研究阐明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使其深入人心,赢得认可。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不同,更多地注重对身体的保养,信守自然,崇尚中庸,讲究对内在的锻炼和内部平衡的保持[15],因此,西藏民传统体育在促进健康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对全民健身事业的倡导与政策支持,为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可以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借鉴印度瑜伽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元素,研究打造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品牌项目。另外,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于2005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这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法律指导[16]。因此,应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文化遗产政策,以申遗为契机,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促进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五)开发课程资源,走学校传承模式之路
青少年是未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和生力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以及藏区人民对教育认同感的提高,西藏广大青少年已从家庭劳作中解放出来,绝大多数已进入学校课堂。这提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应从单一的师徒传承模式向学校传承模式转变。现代体育理论的引入以及科学研究的开展,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条件,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学校课堂成为可能。这方面可以借鉴东巴文化的成功范式[17]。因此,开发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资源,走学校传承模式之路,将是未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小 结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充分说明西藏在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西藏地区的和平、繁荣、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挥着重要的教育、规范、维系、经济、娱乐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等功能,是维护西藏地区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重要文化元素。然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转变,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击等内源、外源因素的变化,造成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失范。为响应国家治藏方略,实现民族复兴大计,必须保持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健康合理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科学研究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目前学术界关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对其传承失范的原因、传承的阻力及健康合理传承的对策尚不明朗,尤其缺乏关于增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功能方面的实证研究,这应是今后科学研究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