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四注重”
2018-02-09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徐倩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英才中学徐倩
对初中生而言,计算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性能力,同时是影响其整体数学学习效果的一项关键性能力.初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决定其数学知识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同时是影响最终考试成绩、生活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不够强,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电子计算器等产品的依赖性较强,不喜欢用笔或用脑计算,长此以往,导致计算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而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计算数学题时,往往容易出现基础性的计算失误现象.鉴于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计算失误点展开详细的分析,寻找问题的形成原因,基于此制定出符合学生现实需求的教学策略,实现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目标,促使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强化学习能力.
一、注重知识梳理,引导类比迁移
新课标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明确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从细节处入手,由易到难,引导学生逐步加强训练,促使学生能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促进知识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从有理数到整式,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一元二次方程……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数与式之间的逻辑性较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掌握类比与迁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借助基础性知识,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理清解题思路,强化计算能力,提升解题正确率.例如,在“分式”这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分式相关知识点与小学阶段的分数知识点类似,因此,一位教师从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意义入手,逐步引入分式化简及分式方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借助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实现知识点的类比与迁移,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率.
二、注重算理理解,夯实计算基础
理解算理是提升计算准确率的关键.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计算题解答方法的过程中,仅仅强调对公式的机械记忆,而忽视了对公式推导过程的学习,导致检验意识无法有效形成.
明确算理,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计算题的答题准确率,并且提升答题速度.比如,三角函数计算题中,学生如果能够记住特殊的函数值:sin30°=,则有助于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可见,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向他们讲解计算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明确算理,促进学生运算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后续实现高效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本质角度而言,数学计算过程就是以计算的基本性质和已知数据为依据进行推导,得出最终结论的过程.简言之,计算过程也可以称为推理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时,教师需要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环节,引导学生从计算的定义入手,逐步掌握计算技巧.
三、注重思维训练,内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计算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教师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训练.
1.运用知识迁移,内化计算方法
数学基本概念、运算法则等,是该学科中的基础性内容,同时是该学科体系中的重点授课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给予这些基础性内容高度关注,并且组织有效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数学思想,把握数学概念,如此,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利.鉴于此,教师需要运用知识迁移思想,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实现知识点的迁移,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的同时,实现知识面的有效拓展,完善知识结构.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运用知识迁移思想,从代数式入手,逐步过渡到等式、方程环节的教学,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启发效应,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有效迁移.同时,具有针对性的拓展练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2.激活探究思维,内化计算方法
在新课标逐步推进的形势下,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数学学科体系中,教师需要围绕前人总结的定理和公式,展开深入的教学,本着追根溯源的思想,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深入探究,寻找数学概念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奥妙.
例如,在完成“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全等三角形”这些内容的教学之后,一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拼图及自主推理的方式,掌握勾股定理.又如,在完成“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平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把握多边形外角和定理相关知识.具体思路有两种.一是,“两个相邻的外角与内角,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列出的等式有几个?能否对这些等式进行整合,得出结论?”二是,“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出发,沿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点A,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并标出行程中所转的角,它们的和是多少?”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将各边进行平移,合并到点A处,平移后的各个外角可以构成一个周角”,进而得出结论:“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上述教学步骤中,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并且与学生展开互动,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习惯养成,规范计算过程
在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如下问题,包括:计算过程书写不规范;验算环节缺失,影响计算正确率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于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有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题目:“7.28-1.5×2.4+2.73”,要求学生先自主计算,然后公布答案.有学生在看到题目之后,直接给出答案:10-3.6=6.4.面对学生给出的这一答案,教师没有直接给出正误判断,而是让同意这个答案的学生举手,再让不同意这个答案的学生举手,并且说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经统计发现:全班有一小部分学生得出的答案是6.4.在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教师展开了详细的讲解,给出计算步骤:(7.28+2.73)-1.5×2.4=10.01-3.6=6.41.正确答案公布之后,之前认为答案是6.4的学生恍然大悟,并且发现自己在计算7.28+2.73时出现了错误,导致最终得出了错误的答案.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规范学生的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养成验证计算结果的习惯,提升计算正确率.
可见,在组织数学计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得学生规范书写,同时养成良好的验证习惯,是帮助学生提升计算准确率的关键.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重对方法的创新,增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规范的书写方式.
总而言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培养,运用知识迁移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求,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规范计算过程,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实现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