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8-02-09杨艳丽
杨艳丽
教育部在2014年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了教育的首位。将教材中的知识和学生的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具备知识基础、情感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发展,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课程标准从“语言构造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维度明确的阐述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其中,语言能力是语文的核心,培养学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能力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语言和思维是语文外在和内在的具体体现,语言是思维表达的载体,同时思维活动也需要反馈到语言上。文化传承和审美鉴赏是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展示语言的基础和根本。
1.语言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是人们交流的载体,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语言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上。说是语言的基本运用,绘声绘色、滔滔不绝,短则说中要点,画龙点睛;长则滔滔不绝,挥洒自如。写是语言的书面表达,既要内容丰富,也要有文采,这样才能够吸引读者,体现文学的价值。听和读是语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在听的过程中掌握有用信息,辨别真伪善恶,听懂弦外之音,能够将一场报告,一次会议的主要精神领悟和梳理出来。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语言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技能。
2.人文素养
人文修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包括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学生要对语文有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才能有进行语文学习和探究的动力,善于去学、乐于去学。其次是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和鉴别文本的美是语文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是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诸如诗词中蕴含的爱国、不屈、正直、刚毅等思想,文学名著中的人生哲理、智慧等,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让学生探究人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既具有代表性,也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细细品读,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的探究。
如在进行《荷塘月色》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运用不同的修辞方法进行美丽风景的描述,写出风景的独特性,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其次,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文学名著、国学经典、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写作,培养学生读写的良好习惯,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趣味和爱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2.注重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一个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氛围,训练学生的思维长度、厚度和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经过思考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达到教学的目标,可以有效的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进行《故都的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文章题目为故都的秋,而文中却对南国的秋进行了一些描写?”学生通过阅读文章,进行思考,再结合文章创作的历史环境,很容易明白作者通过南国秋的温、润来深化北国秋天的清冷和悲凉,从而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都的向往和眷恋。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从不同的层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能力理解中华文化并进行传承,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通联: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