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学习结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的升格过程

2018-02-09曹晓蓉

中学语文 2018年16期
关键词:第三课刘和珍大段

曹晓蓉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注释①,了解本文的出处及其时代背景。

2.朗诵课文,感受不同段落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语境,解读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

字词积累:

掌握“寥落、桀骜、屠戮、浸渍、菲薄、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读音与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相关注释与课文内容中找出本文涉及的四种人,体会作者对他们的不同态度。

2.细读课文,概括分析作者表达的多种思想感情以及多重写作意图。

3.根据课文内容解说全文的抒情线索——悲愤感情的抒发。

字词积累:复习前一课学习的字词,继续学习尚未学习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文章所选的题材,解说其写作意图。

2.从文中十个“说”与“不说”、“写”与“不写”的语句,解说全篇的抒情特点。

3.根据抒情需要,解释第五大段一个极不流畅的叙述性语句的使用原因。

4.解说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句刘和珍外貌描写的抒情内容。

常识积累:

口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升格思路

先说一下“教学目标”后面的“字词积累”与“常识积累”,它们也属于课堂学习收获的范畴,适合识记为主的碎片化学习,不适合运用为主的程序化学习。不过,三个课时的“积累”表述都过于概括,不适合操作,应当具体化。《记念刘和珍君》一课内容丰富,安排三个课时教学是正常的。设计的教学目标全都指向学生,且符合单元要求。可是,除了动词表述不具体之外,还存在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混杂于一起的问题。具体解决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1”“2”“3”三项目标,其实是一个程序化学习线上的三个前后相承的学习事件,不是三个独立的学习事件,不宜并列呈现。目标“1”是完成目标“2”的前提,目标“2”是完成目标“3”的前提。没有目标“1”“了解(应是“陈述”“解说”等动词)本文的出处及其时代背景”的掌握,就没有目标“2”“感受(应是“陈述”“解说”等动词)不同段落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完成;没有目标“2“感受不同段落的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完成,就没有目标“3”“解读(应是“陈述”“解说”等动词)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的完成。目标“3”是这个程序性学习线上的最后一个学习事件,因此目标“3”是学习结果,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1”“2”“3”三项目标,也是一个程序性学习线上的三个前后相承的学习事件,也不宜三者并列呈现。目标“1”是完成目标“2”的条件;目标“2”是完成目标“3”的条件。因此,目标“3”是这个程序化学习线上的最后一个学习事件,目标“3”是学习结果,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四项目标,都是独立的学习结果,它们都有相应的学习前提,但内容太多,难以完成。但四项目标都是语言表达智慧,目标“1”解说内容是“作者根据自己对四种人的感情态度而精选适合的题材”,目标“2”是从文中十个“说”与“不说”“写”与“不写”的语句解说“全篇的抒情特点”,目标“3”是解释第五大段运用“一个极不流畅的叙述性语句”的抒情原因,目标“4”是解释“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句刘和珍外貌描写的抒情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统一在“具体陈述作者根据内容需要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的写作智慧”之中,不妨以此为教学目标。

◆升格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在全文七大段中各找一个句子解释其深刻含意(第一、二大段例句及其含意解读,由教者上课时示范)。

字词积累:

1.给6个字注音(注意“攒”的多音字)。

桀 jié骜 黯 àn 然 噩 è耗 喋 dié血 尸骸há 攒 cuán 射(积攒 zǎn)

2.写出个“喋”三个字的形似字,并组词。

谍(谍报) 牒(通牒) 碟(碟片)

3.口述9个词的意思。

寥落:稀少。 洋溢:充分流露。 惨淡:凄凉。 淋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 苟活:苟且图生存。 羽翼:文中比喻帮凶。 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黯然:忧伤的样子。 噩耗:近亲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也泛指极度不好的消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从课文的三大部分,陈述全文的抒情线索(注重诸多感情中的悲愤之情)。

在“文章缘起”部分(第一、二大段),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者;次说“阴险论调”尤使我悲哀,后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直接抒发悲愤的感情。

在“烈士事迹”部分(第三、四、五大段),写烈士生前优秀表现与遇害之际的牺牲情形。第三大段侧重悲痛,第四大段侧重愤怒,第五大段大悲大愤。

在“事件意义”部分(第六、七大段),避开记念文章只是肯定和赞扬的写法,反思事件的意义,总结深刻的教训,提醒改进斗争方式。在总结教训与意义的同时,抒发悲愤之情。尾句“说不出话来”更是表达悲愤抑郁之情。

字词积累:

1.给6个字注音(注意“创”的多音字)。

屠戮 lù 浸渍 zì 屡 lǚ 次 长歌当 dàng 哭 立仆 pū 惩创 chuāng(首创 chuàng)

2.写出“辑”的两个形似字、“蔼”一个形似字,并组词。

揖(作揖) 缉(通缉) 蔼(和蔼) 霭(暮霭)

3.口述8个词的意思。

淋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 喋血:血流满地。攒射:集中射击。 干练:又有才能又有经验。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勇毅:勇敢,坚毅。 依稀:模模糊糊。 出离:超出。 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从一个表达角度,具体陈述作者根据内容需要巧用语言表达的写作智慧 (以下四个角度供选择:A.作者根据自己对四种人的感情态度而精选适合的题材,B.作者因悲痛、悲愤、悲凉和悲哀的郁积而在文中巧用“说”与“不说”、“写”与“不写”的议论语句,C.对刘和珍遇难极其悲痛而巧用极不流畅的语句,D.对刘和珍美好形象的深切怀念与对敌人杀害刘和珍暴行的无比痛恨,而多次运用一句相似的外貌描写)。

字词积累:

1.辨析一组词语

爆发:有突然而猛烈地发生,侧重猛烈性,多用于火山、重大事件。

暴发:侧重突发性,多用于传染病、洪水。

2.口述9个词的意思。

造化:自然界;也指福分、好运气。 惩创:惩罚,惩治。 山阿:山陵。 谈资:谈话的资料。 徒手:空手(不拿器械)。 颇为:很是。 不惮:不怕。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旧观:旧时的景象。

3.陈述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升格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三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升格过程,就是区别过程与结果的过程,就是把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从教学结果及学习结果中剔除出去的过程。升格后的三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解释句子的“深刻含意”(第一课时),还是“陈述全文的抒情线索”(第二课时),或者“陈述作者根据内容需要巧用语言表达的写作智慧”(第三课时),都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学习事件——学习结果。尽管它们都需要相应的前提条件方能实现,但在教学目标中都没有出现这些前提条件。因为学习过程不能与学习结果混为一谈,不能混杂在一起作为教学目标,否则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将会陷入无序状态。一节课的教学结果即这节课的学习结果,直接促成它成立的学习事件就是这个结果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再直接促成这个必要条件成立的学习事件又是这个必要条件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此下去,课堂学习程序化系统才能成立。而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所以,所有的学习事件都是教学事件之中的学习事件,课堂学习程序化系统伴随着课堂教学程序化系统。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升格的难度大一点,笔者把原有的四个互相独立的教学目标合并起来,升华为一个教学目标:“具体陈述作者根据内容需要巧用语言表达的写作智慧”。这个目标是第三课时的学习结果,即这个课时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事件,也是最后一个学习事件。毕竟“作者根据内容需要巧用语言表达的写作智慧”还比较笼统,还得“具体陈述”出来,教学时可以提供“材料选择”“‘说’与‘不说’的多次出现”“一个极不流畅的叙述性句子”“一句外貌描写的重复出现”等四项内容供学生选择。这个提供选择的教学事件则是促成这一课学习结果出现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只是这个条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教学生“具体陈述作者根据内容需要巧用语言表达的写作智慧”。教师可以在四项内容中选择一项先行示范,也可以在四项内容之外另选一项或两项内容进行两次示范,还可以教师示范一次、师生合作一次,总之应当“具体陈述”得清清楚楚,好让学生模仿才是。无论教师示范还是师生合作,乃至提供选择,都是促成学习结果——“具体陈述……”——产生的条件。这“具体陈述……”则是第三课时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学习事件,也是课时最后一个教学事件的物化。

学习结果即教学结果,学习结果即教学目标。上课开始阶段学习结果的预期,即教学目标的呈现;下课结束前学习结果的出现,即教学目标的落实。学习结果是整个教学程序的终端,课堂教学目标当然不指向过程,只指向结果。

猜你喜欢

第三课刘和珍大段
“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啦
“天宫课堂”第三课,干货满满!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夜,想要告诉我些什么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What can you do?》第三课时Read and write教学设计
第三课 化笼统为具体
你是我模糊的地名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