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问题进课堂

2018-02-09

中学语文 2018年36期
关键词:大堰河鲁侍萍艾青

孙 雪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理想的课堂提问模式应该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应该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充分的延展行。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所以学生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这种个性化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使学生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另辟蹊径,让学生看到更美的风景。

例如,在学习曹禺的《雷雨》第一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是真的?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结合人物语言研析。其中一组分析的结果是: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理由:打听“梅侍萍”的下落;还问及坟在哪里,想为她修坟;家里的摆设都按照30年前的样子;还保留着关窗户的习惯;给她钱;最后,曹禺本人也曾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是真实的。”我进一步提出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周朴园是不爱鲁侍萍的。理由:只是把她当做玩物,不要的时候就抛弃她,30年前的实力就是例证;周朴园想为侍萍修坟,只是为了自己精神上好过一点;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时候,他极度冷漠,以他的身份地位来压制侍萍,并想用金钱来打发她。当这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表达出来之后,师生就水到渠成全面的认识了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

由于师生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各抒己见,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民主的氛围,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在一同朗读背诵完诗歌后,我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拓展延伸到古人写离别的作品上来,学生列举了诸多古代名家的离别名句: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等等,为了使探索更为深入,我顺势提出两个问题:古人的这些送别诗与徐志摩的这首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徐志摩是借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经过积极思考讨论,学生谈了自己的见解:一般的别离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好似“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物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三、动人春色不须多

语文教学讲一个“拈”的功夫,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在学生常常忽略的文句中拈出几个关键词设计问题,但这里的老师的“拈”,一定要独具慧眼,于无疑处生疑;还可以拈出重点,拈出矛盾。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拈出曹雪芹对宝玉“褒与贬”的矛盾,学习《老人与海》,拈出“英雄与失败者”的矛盾,学习《迢迢牵牛星》,拈出“远和近”的矛盾等。只要能准备搜寻出问题的核心,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即所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红一点”。

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我在小序中拈出“铮铮然有京都声”中“京都”二字,问学生“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什么如此动人心弦?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士子大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暂时性地在山水间找到了寄托,但是有心报国,无路请缨,壮志难酬的遗憾一直是他心上的伤痕。这里的京都之音自然让回想起了往昔的岁月,心中的梦想,所以才会感到乡音一般的亲切。所以才会有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高山流水之慰,才会有最后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山湿。”

四、东边日出西边雨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还能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中的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就能起到“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艾青的人生经历,讲了艾青诞生时母亲难产,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因此就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时被领回父母家里,但依然受到父母的冷遇。然后我问了一个问题:艾青的心中,大堰河只是他儿时的保姆吗?这个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却能引导学生叩开一扇准确理解艾青“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的写作目的的大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认真地进行了思考讨论概括了艾青对大堰河的挚爱和赞美之情,并且进一步发现了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广泛意义——代表了旧中国所以普通劳动妇女,从中感受到了艾青的博大胸怀,也认识到了这首诗的普遍价值之所在。

综上所述,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设置问题,是能加快把课堂内外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问题,不但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展示语文教师的教学的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猜你喜欢

大堰河鲁侍萍艾青
以人称为《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的突破口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来了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无题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
入手细微达于至情
爱是很难说的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