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作文教学要选好精准的例文
2018-02-09尤建峰
尤建峰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隐含着极为丰富的作文资源,借助成语开展成语作文研究,组织成语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开垦之地”。
常州工学院教授莫彭龄先生在《汉语成语与汉文化》中指出:“成语作文是一种特殊的作文类别,主要是以成语故事为题材的作文和以成语意义为题意的作文。”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仇定荣先生,对成语作文的研究则更为深入,他认为:“成语作文是以成语为载体而创作的一种特殊作文。在内容上,或以成语故事为题材作文,或以成语意义为题旨作文,或以成语语素为题要作文。在形式上,或写作方法与作文内容相兼容,即方法与内容聚焦于同一成语;或写作方法与作文内容不相兼容,即方法与内容分别指向不同的成语;或仅仅作文内容(或写作方法)凸现成语,写作方法(或成语内容)不指向某一成语。”与此同时,他还对成语作文教学的核心要素作了概括的提炼:作文内容,凸现成语性;作文方法,揭示成语性;作文素材,紧扣成语性;建构序列,彰显成语性。
两位专家的精辟论述,无疑为成语作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指明了成语作文教学的前进方向。基于此,笔者也爱上了成语作文教学,不仅以现行教材为系列,有步骤地上好成语作文研讨课,还以“成语作文”工作室为平台,有意识地从事课堂观察,特别是对成语作文教学中的“例文选择”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发现:那就是必须“精准”,即精当、准确。
一、精准的例文,是成语作文教学的必要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评价实施具体建议中指出:“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首先要选择精当、准确的例文,充分利用阅读教学中的典型例文作为习作指导的范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指导的质量,还能更好地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和解剖等方法,掌握成语作文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具体来讲有以下三方面。
1.明确例文的立意之巧
成语作文教学最大的例文资源库应该是成语本身。成语本就蕴藏着许多的民族智慧和辩证思维,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志者事竟成等,揭示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教会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化险为夷、点石成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教导我们要关注事物之间的变化,以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在成语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带领学生赏读典型例文时,就应该带着学生挖掘例文中的成语元素,用成语加以提炼,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悟到例文的立意巧妙。
2.借鉴例文的结构之妙
指导学生写作成语作文,设计结构之前,首先应该通过典型例文阅读教学进行习作结构的指导,使学生有文可依,有法可循,针对性才会更强,操作起来才能比较顺利。笔者在教学成语作文《起承转合》时,以成语小故事《追悔莫及》引入,通过古诗例文《金鸡报晓》《杨柳依依》以及小说例文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泰格特的《窗》、茹志鹃的《百合花》组织起对“起承转合”结构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遴选学生习作《舐犊之爱》进行“转合”部分的模拟写作训练,效果突出。当然成语作文结构的借鉴,大可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对于初中生来说,笔者认为“起承转合”是有效的成语作文结构方式的指导方法之一。
3.习得例文的语言之美
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语言优美,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各种排句、复句的铺叠,各种生动的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文章意趣盎然,文彩斐然。以七上第一课朱自清的《春》为例,文章在结构形式、修辞方法等方面都堪称习作的典范。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拟人句,突出春天的活、美、壮。第二课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修辞方法也同样可以作为学生成语作文时修辞方法的迁移性运用的典型范例。所以,开学伊始,教师不妨利用以上两篇课文的修辞方法,对新七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写景状物的成语作文训练的典范指导,在指导的时候,还可以把这两课的文章结构,迁移到到学生自己的成语作文里去,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效果应该会很不错。
二、精准的例文,是成语作文教学的特殊诉求
1.凸现成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作文样式,成语作文必须围绕成语运作,依托成语实施。如果脱离了成语这一基本属性,成语作文也就失去了生命。因此,成语作文教学中遴选例文时,例文的内容和标题都必须尽量具有成语特质,能体现本节课的某种成语的写作技法。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以成语为标题的例文并不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成语教学备课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成语概括能力,不管内容或者标题能够用成语概括的尽量以成语体现。通过工作室成员近年的不断摸索,初步提炼了起承转合、一波三折、言为心声、难能可贵、先声夺人、寸草春晖、移花接木、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管中窥豹、明察秋毫、精雕细琢、情景交融、事实胜于雄辩等成语作文教学的主题,并据此形成系列的成语作文教学课例。笔者在讲《起承转合》成语作文课时,提炼一则网络小段子为成语故事《追悔莫及》,提炼学生作文题为《舐犊之爱》,这都是精选例文时成语性的体现。
2.彰显典型
把具有某种成语写作技法的网络时文、经典诗作、学生习作提炼修改成为成语作文的范例进行选择性成语作文教学,并不违反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要求,反而使学生在作文时应用自如。学生只有会借用章法才能淡化章法,会借用才会创新。基于此,笔者认为提炼具有成语写作技法的典型文章作为成语作文教学的例文,是很有必要的。
工作室成员周玉燕老师上成语作文课《画龙点睛》时,巧妙地提炼唐伯虎的古诗《溜须拍马》和朱元璋的《金鸡报晓》,彰显了点睛之笔的张力;选用名家名篇《白杨礼赞》和《鼎湖山听泉》的议论性语段,品读文中的点睛之笔,不仅语言精炼,而且中心鲜明,主题深刻,情感升华。这是对成语作文教学中选择精准例文教学的具体践行。
3.紧扣教材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一个例子,凭着它可以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所谓的举一反三,笔者认为在成语作文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就是教会学生把自己在课文中所学到的各种写作方法,巧妙地适时地运用到自己的成语作文写作实践中去。
“随文而教”是成语作文教学的一种理念。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把写作的要求提高到空前高度。成语作文教学要紧扣教材,从中提炼出成语作文的要素。如仇定荣先生结合教材创新性的提出了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的成语作文写作序列。例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四篇文章是《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本单元写作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据此提炼出成语作文《爱如珍宝》《下笔成文》。
由此看来,含有某种成语技法的课文在教材里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善于提炼的的意识,在指导学生写作成语作文时还愁没有典型精准的例文吗?另外我们在充分利用教材里的课文作为指导学生写作成语作文范例的同时,也必须适当地积累学生的优秀成语作文,鼓励他们相互间学以致用,这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4.强调简洁
一堂45分钟的成语作文指导课,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写作技法的讲解、传授。每节成语作文课必须留一定的时间用于训练,当堂课学以致用是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成语作文指导课中,尽量只涉及作文训练中的某一点,尽量是“雕虫小技”式的“孤岛”,而不要奢求面面俱到。
同时选择与作文训练的这一点“雕虫小技”相关的典型例文就更加需要注重简洁性。这是学生能否在写作课堂保持高效的重要一环。笔者在讲授小说《安恩和奶牛》的情节“起承转合”时,仅用“安恩面对人们‘无休止’的质问,被误解为是“拿大伙儿开心”,才被迫吐露真情:带奶牛来集市,是为了让它与同类聚聚、散散心。”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结构及突转情节。学生随后模仿概括《窗》的“起程转合”结构时就自然学习了这种简洁的概括方法:那位离窗的病人见死不救,费尽心机得到了靠窗的病床,其结果出人意料:他努力探头朝窗外看时,窗外竟是一堵光秃秃的墙。这样简洁、精准概括例文内容的原则,是保持成语作文课堂高效的重要一环。
5.体现趣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成语作文教学需要独具匠心的激发趣味性,首先应当做到“开源节流”。所谓“节流”,就是充分用好教材,对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当在“深”字上做文章,因势利导,讲深讲透;对学生不感兴趣的课文在“活”字上做文章,内容上讲得活,形式上用得活。同时注意“开源”,有佳作,大胆引进;是奇文,共同赏析。以知识的新鲜来弥补课文教学的活力不足。切实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唤回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唤回写作兴趣的目的,不仅仅是短暂的产生写作期待,更是为了引发遐想,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原汁原味的思考。
工作室领衔人仇定荣老师上成语作文《欲扬先抑》时,首先创设情境,让成语作文闪亮登场。上课伊始,依次呈现两篇成语作文:《哑口无言》《溜须拍马》,虽然短小(前一则为小故事:我们把哑巴母女的无声帮助误解为索要小费;后为唐伯虎在宴席上给某财主母亲写的一首诗),但成语作文的趣味性、情境性已经感染了学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阅读了两篇成语作文,自然地悟出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技法,为后续写作奠定了基础。因此,成语作文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创造最佳条件,选择最佳时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增强学生的作文趣味。
成语作文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继续不断的大胆探索。这里着重阐述的选择精准例文的五项原则,是成语作文教学备课过程中的基本点,故整理成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