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生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8-02-09徐娟
徐 娟
对于初中生来说古文是语文学习中较难的一项,因为很难准确理解它的含义。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因此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这些繁琐的古文成为了一大障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字的发展更是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自然也是必要的。但是要让学生们真正学习理解古文,需要教师发挥本领,用更适合于他们方式让他们理解古文的有趣,从而更加认真自主地学习古文。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不管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无感的。即使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依旧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记住了这个知识点就够了,至于最后能不能运用和怎么运用并不重要。但是传授知识并不只是为了考试成绩,一时的分数也决定不了一个学生未来人生的所有。当然,为了更好的未来,学习是必然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较为矛盾的时期,介于幼稚和成熟之间,再加上青春期叛逆。如果对这件事没有兴趣,很难全心投入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要让他们理解古人的情怀以及中华文华的博大精深。就个人经验而言,带有故事性的古文更易引起注意,会让人有想去研读的欲望。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邹忌为了让齐王醒悟,用一种讽刺的方式帮助他接纳谏言。教师在讲授时应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此来引起学生对学习它的兴趣。兴趣被激发后,学生才能更高效地学习和接受这节课的古文知识。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古文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设计适合初中生的课前导入
优秀的课前导入也是帮助学生学习和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条件。一般老师会用一些课外事情来引起学生注意进而进入主题。但是这没法保证学生的注意可以一直保持在学习上。因为每个人的注意力集中都是有限制的。比较自律的学生也不能保证自己可以一节课都不走神,那么对于那些比较好动,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就很难维持了。因此教师要学会巧妙设计课前导入。现代教学资源比较丰富,教师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将古文以视频或音乐方式呈现。让学生们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学习。既可以了解文章背景,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最后以组别的形式作出反馈,教师只需加以纠正即可。例如《出师表》学习,可以放一段《三国演义》的视频,然后大家讨论,查找,分享自己的感受,且这样会让学生对《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学会巧妙设计课前导入,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讨。
三、学会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目前中学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很少有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且很多教师因为自身的习惯和课程的进度而放弃和忽略了与学生交流探讨的机会。学生因为对教师本身的一种畏惧和自身的不自信,也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正因为如此,学生慢慢养成了沉默听讲的习惯,对思维发展也很不利。教师可以学会适当放手,让学生们在交流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有耐心和答疑解惑的思想准备。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不管对与错都不要中途打断,等学生讲完再发表评论或指正错误。这样会让学生觉的受到尊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信心和表达感想的欲望。例如在讲《曹刿论战》时,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讨论翻译。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代表为大家翻译一段。结束后要先对这位学生表示赞扬,而不是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那样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表达赞赏后再加以指正会给学生很大的自信和自我满足感。所以教师要学会适时放手,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古文阅读的有趣,学会自主学习。
四、精细授课,学会授之以渔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拿古文来说,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不同语句,词类的研习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每个词都是什么意思,那样不利于学生对古文整体的学习。其实学生看到古文就头疼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是毕竟时代不同,语言相隔自然难以避免。二是古人写这些文章时都有自身的情感、情怀寄于其中,但因为千百年的跨越,学生很难真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所以在学习古文时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不能看见古文就逃避。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要让学生先能理解情绪意境,再去学习词句的意思。遇到一些相同词性时,可以放在一起讲解。比如通假字,要告诉学生哪些类型的字词最可能是通假字。这样可以让他们得一些好的方式去进行自我学习。当学生掌握方法后,才会更加自主的去阅读和理解古文。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让学生提高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用对方法是很重要的,不能太过急躁,要有耐心。提高古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学之用之,将中华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