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浅探
2018-02-09林振远
林振远
近几年高考的诗歌考查主要是对古诗歌的考查,这是基于古诗比现代诗歌更能反映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缘故。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传统文化的浩瀚博大,还应引导学生善于从富有张力的语言中去品味和鉴赏诗歌的艺术形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把古诗的教学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复吟诵,从韵律上品味诗歌
吟诵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的教学应以读作为切入点,粗读,精读,细读,美读,在读的基础上感受美的世界,挖掘出审美因素。古诗讲究严格的平仄格律和押韵,追求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学生只有通过充分诵读,才能对所学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诗歌的语言有一个直接的感知。
如赏读杜甫的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八句皆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当反复诵读时,那“萧萧落木”会告诉我们生命盛衰荣枯的真谛,那不经意间在“渚清沙白”上空飞旋的鸟儿会给我们生命的祈盼,那“滚滚东逝”的长江之水会让我们感到岁月的无情,那“万里悲秋”的瑟瑟寒风会让我们读出诗人长年漂泊、孤愁寂寞的境况,那“形单只影的老病之躯”会让我们顿生英雄末路的凄凉之感。吟诵随着诗歌的韵律时而哀怨低沉,时而悲怆激愤,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水乳交融,动人心弦。因此,反复诵读,从韵律上品味诗歌能让诗歌中的美境与情思自然地流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里,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内涵丰富的情愫和美的世界。
二、解读意象,从微观上理解诗歌
鉴赏古诗,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歌中常用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梅”代表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月”能思乡,“星”可传恨等等。优秀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李白多用黄河、明月,这与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与诗人的风格有关。即便是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如中国古代诗歌对秋景大多是寄寓了悲凉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承载诗人主观色彩的意象来理解诗歌所寄托的复杂情感及包含的深刻哲理,从微观意象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体会意境,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如李煜抒发他亡国之恨的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起句反复使用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春红、胭脂等颜色;江水如蓝,林花似火,正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青春季节;世界的灿烂,似乎涵咏着未来的美丽和辉煌。然而春日苦短,寒雨如剑,夜风如刀,将春红和春红所象征的一派浓情斩尽,美丽永远如梦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作者借助独特的意境透露出一种生命彻骨寒意,利用外物的荣枯与心境哀乐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将亡国之恨烘托渲染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诗歌的意境,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歌之间内在的情愫弥补起来,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点评手法,从技巧上推敲诗歌
表达技巧,即表达手段和艺术技巧,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等等。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敲理解诗歌:1.写景的方法主要从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去推敲,如高、低、俯、仰或绘形、绘声、绘色;理解景物描写的技巧,可从动静结合、明暗对比或虚实相生的角度去分析。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也很多,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烘托、映衬,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等。3.古诗涉及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等,特别留意的是古诗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等手法。4.古诗表达方式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察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5.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紧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诗歌表达的意境和形象,大都与其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因此,探究技巧既可让学生感到形式的妙处,也有助于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五、品味语言,从意韵上欣赏诗歌
古人写诗,很讲究语言的炼字炼句。杜甫有“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艰辛。教授诗歌时,注意让学生结合内容发挥想象,领会诗词炼字的精妙之处。如赏诗宋祁《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使诗中境界全出,令人浮想联翩:这“闹”可能是杏花枝头同百花争春之喧闹,也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和翩翩起舞蹈的新蝶争春……一字竟能令人遐思万千,百般回味,春日的勃勃生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又如“微风燕子斜”的“斜”字,化动为静,刻画一种悠然的情态。几乎每首诗中的某些用字都值得推敲,但推敲时一定要仔细品味诗人用字的表现力。因此,诗歌教学应从语言入手,既要学生通观全篇,又要他们逐章逐句地推敲琢磨,从而挖掘和领悟作者之所以如此遣词造句、选音定字的用意。
诗歌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最为艰巨的工作之一,它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更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在积累中提高文学素养,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诗歌鉴赏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