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本义曲解”生成高效文言文课堂
2018-02-09王栋
王 栋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妙用“本义曲解”,能够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水平,能够全面优化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把握及运用能力。
在开始探讨前,我们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本义曲解”。比如我们熟知的李白的《静夜思》,其中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课文中原先的解释,跟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解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指“床、卧榻”等意思。但经过史学家的科学研究与论证,发现此处的“床”并非课文中解释的那般,而是有水井的地方。古人将“有水井处”称为故乡,由此该句的真实含义是“月光照射在井边围栏上,好似那上面落下一层白霜”。如果没有学习过文言文的人看来,后来的解释也是比较顺畅的,他们认为的理解,就是“本义曲解”的实质内涵。
一、“本义曲解”的实质内涵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构建中,真正理解与把握“本义曲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概括与解释,一是本义,二是曲解。在初中文言文中,由于创作者是身处不同时代的作者,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环境等,所赋予每个词语的特定内容。读者在理解与把握词汇时,遵循正确客观的解读,这就是所谓的“本义”。因此,从这方面来讲,“本义”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在初中文言文中,之所以容易出现曲解,是因为作者与读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不一样,他们的生活阅历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当作者在某些词汇上,赋予一定的含义或内容时,读者往往会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来有效把握词汇的现代意义。当然曲解与误解是两个概念,前者可以解释顺畅,后者则无法言顺。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作为文言文的读者,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及认知能力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在理解文言文真实内容时,自然也会产生转变。但通过对他们认知能力的纠正,他们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真实本义,也能够对文本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历程等有了浅显的认知,而学生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转变,就是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
二、妙用“本义曲解”生成高效文言文课堂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构建过程中,积极创设高效课堂,教师应该巧妙使用“本义曲解”,引导学生认知到曲义的内涵,然后再过度到本义,这本身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本义曲解”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全面提升“本义曲解”的构建效果。
1.曲义回归本义
初中学生的文言文素养还待提升,他们对于文言文中关键词汇的理解,仍存在较大的表面性,即学生愿意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来进行文言文相关词汇的把握与理解,这就容易出现“曲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就在于引导学生从“曲义”过渡到“本义”,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优化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不断增加学生的文言文积累。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本义曲解”,实现曲义回归本义。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屋漏”的理解,大部分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将该词理解为“屋漏水了”,表示茅屋的现状,无法遮雨,破败不堪。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此种解释并非不可。但其实“屋漏”是一个名词,表示屋子的局部位置,用以代替整个屋子。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结合全文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比哪一种解释更加全面和形象。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优化学生的文言文积累,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2.衍义伴生本义
衍义,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是一种外放性的扩充。虽然从真正的语义理解上,衍义并不是本义的曲解,但它仍然区别于本义。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构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衍义至本义,再循环,这本身能够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认知能力,也能够扩展学生的文言文积累,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素材。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结合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把握它的本义。但其实,本义只是文本内容的解读,更关键在于它的衍义。通过这种引申和扩展,能够全面优化学生的思维。
3.新意提升本义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构建过程中,教师巧妙运用“本义曲解”,还能够引导学生扩展新意,以充分提升本义。所谓的新意,就是学生或者读者在阅读文言文时,跳脱文本内容,而充分结合现实环境,实现文本内容的现代化解读,从文言文中挖掘有效的信息,更好地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初中文言文高效教学构建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本义曲解”,引导学生认知到曲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善于回旋于本义与衍义之间,并积极运用新意来全面提升本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优化学生的文言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