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目标不等于课堂学习收获
——《祝福》教学目标的升格过程

2018-02-09王学松

中学语文 2018年28期
关键词:鲁镇祝福人物性格

王学松

原有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3.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4.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第二课时

1.能对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外貌描写进行赏析。

2.能找出文章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并分析出其心理特点。

3.能解说“祝福”这种文化现象及其在文章里的妙用。

4.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三课时

1.能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与痛恨。

3.能了解鲁迅作品的意义和思想,能对其作品产生审美兴趣。

[升格思路]

上述三个课时的11个目标都指向学生,大都是学生学习行为的预期,这是不错的;但也有少数目标是学生学习心理的预期,缺乏可操作性与可教学性。课时之间的目标有重复现象,如第一课题目标“4”“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与第三课时目标“2”“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一回事。课时教学目标太多,容易“贪多嚼不烂”,无法让学生掌握。有些目标表现了语文教育的非基本功能,如“解说‘祝福’这种文化现象”系文化传承教育,“增强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认识与痛恨”是思想感情教育,“对其作品产生审美兴趣”是审美教育,但它们都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统帅与灵魂的教学目标,只能作为完成教学目标过程中的附带的教学收获。所以,三个课时的目标都应当调整或修改。遵循“一课一原理”的教学原则,一个课时只能教学生“一个高级规则”。从课堂教学收获的角度说,这个高级规则应当是:

1.涵盖使能目标的高级规则;

2.连带一般语文知识的高级规则;

3.含有小说阅读策略的高级规则;

4.带有审美、思维、文化、情操、道德教育的高级规则。

三个课时,应当设置前后有机联系的三个高级规则。根据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人教版必修3教材第一单元)与《祝福》的特点以及安排在单元第二课的次序,综合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习情况,可取用“环境与人物关系”为本课教学中心。根据这个教学中心先后设置“社会环境决定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反作用于社会环境”与“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的互为作用”等三个课时教学中心。每个教学中心都物化为一个语文高级规则,它们依次是“举一例解说《祝福》中社会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现象”“举一例解说《祝福》中人物性格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现象”与“举一例解说《祝福》中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互为作用的现象”。

升格目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举例解说《祝福》中社会环境制约并促使着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现象。

[具体解说]

比如祥林嫂对再嫁的一次次反抗,一是从家里逃出来,二是被抓回去卖给贺老六碰破了头,三是不惜以平生积蓄给庙里捐门槛。捐门槛其实是反抗性格的发展,反抗到了阴间还被阎王锯成两半送给两个男鬼的惩罚。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变化都源于社会环境中“一女不嫁二夫”与“从一而终”的礼教规范的制约。

字词积累

1.给 25 个字注音,注意“拓”“咽”“嚼”“拗”4个字的多音。(略)

2.写出几个“暄”“惴”“瞥”的形似字,且分别组词。(略)

3.口述15个词的意思。(略)

第二课时

举例解说《祝福》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现象。

[具体解说]

比如祥林嫂希望守节,从家里逃到鲁镇来,但这种反抗性格及其行为促使环境变化,导致了家族势力把她从鲁镇抓回去卖到山里再嫁,同时导致了鲁四老爷认为婆婆带人来抓人也不无道理,也导致了第二次来鲁镇后人们对她的态度的变化。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与当时环境存在着反作用的关系:你逃跑,我抓你;你强烈反抗,我把你卖到山里;你“出格”地“闹一闹”,乃至撞破头留下伤疤,我就此羞辱你;你不惜以平生积蓄给庙里捐门槛,我还是不让你触碰祝福的祭品……你对一切绝望,最终走向死亡,环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鲁四老爷“高声”咒骂她“谬种”;短工“淡然”待之;“我的心突然紧缩”“活得有趣的人们”“厌倦”“怪讶”,种种反应都是祥林嫂性格的发展变化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众生相。

语句积累

1.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毕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

2.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

3.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4.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第三课时

举例解说《祝福》中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互为制约并互相作用的现象。

[具体解说]

比如随着祥林嫂的遭遇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她两次到鲁镇的情况也截然不同。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丈夫刚刚死,成了众人忌讳的寡妇,但性格安分守己,而且做事勤快,导致大家对她有好感,她也受到环境影响“渐渐有了笑容”。即便遭遇不幸,但是由于周围人的信任和夸奖,她满足,对生活充满希望。第二次来鲁镇,是在她唯一的精神寄托——阿毛死了――与被家族势力赶出来之后来的。自觉再嫁理亏,因而深受周围人的指责,人们说她伤风败俗,大家对她指指点点。环境对她如此不公,她更是精神恍惚,目光呆滞,对生活失去希望,因而受到人们嫌弃,特别是鲁四老爷家祭祀的时候。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祥林嫂终于磨灭了对生活的全部希望,最后甚至怕见人。这样鲜明的前后性格的巨大反差,无疑是祥林嫂自身遭遇和周围环境所造成的。而反过来,典型人物又对社会环境发生影响。所以,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方面,人物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与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常识积累

1.《彷徨》是鲁迅继《呐喊》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本书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

2.《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1956年由夏衍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桑弧导演,白杨主演。《祝福》在不同时期,被改编为不同版本的话剧。

升格回顾

尽管短篇小说《祝福》可以教的阅读方法非常之多,就作者表达艺术而言,有倒叙手法、限知视角叙述、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象征手法、个性化语言等等,尽管也有三个课时的教学时间,但从教学生掌握学习“一课一原理”与“一篇课文一个教学中心”的原则考虑,笔者将这篇小说的教学中心定在“人物与环境关系”上。三个课时依次以“社会环境制约并促使着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互为制约与互相作用”为教学中心,前后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结构。三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要学生“依次解说”,意在以作业形式当堂达成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尽量作业化”(见李秉德主编《教学论》,199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71页)。

可能有人会发问,一课只学一个语文原理,学生的学习收获未免太少了吧?其实不然。第一,一课能真正掌握一个语文原理就不容易了,掌握与识记、理解不同。一学期一百多节课,能掌握一百多个语文原理岂不是大幸之事?实际是样样都学,结果一样都学不到位。第二,课堂教学目标不等于课堂学习收获,“一课一原理”不等于“一课一行”。一是达成一个目标的使能目标是收获;二是高级规则之外的一般语文知识也是收获,比如字词积累与相关常识积累;三是读写策略也是收获;四是语言教育功能之外的一般教育功能所产生的审美、文化、思维、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收获。这样就形成了一课一个语文原理为目标的连带相关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课堂学习收获。否则,教学中心不突出,教学监控不健全,教学结构不完善,不利于学生学,更不利于教师教。如何克服这类三无课堂?笔者试以《祝福》三课时的教学目标升格过程作出回答,敬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猜你喜欢

鲁镇祝福人物性格
论鲁迅小说中的鲁镇空间
《祝福》教学经验分享
重释鲁迅笔下“鲁镇”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解读《愤怒的回顾》中吉米愤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