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情感教育
2018-02-09冯春
冯 春
语文教学无论用什么手段,采用什么方式,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人,一个健康的、积极的、阳光的、大写的人。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该是重中之重,它是我们引导学生的思想的主要路径,而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丰富,善于利用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思想日趋成熟,学校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已经由原来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变到为真正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方面上来。因此,我们的教学重心也相应的发生了转变,情感教育就凸显了出来。那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又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从我们日常的教学实际来看,它可以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心态,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由于在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加入多媒体手段,就使得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更浓厚一些,使得原来刻板的、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情趣盎然,这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情感教育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成为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总之,情感教育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培养学生稳定的心态,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心智,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更是文化中的精品,充分发挥文本内容,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底蕴,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树立良好的人文观念,无疑是最好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我们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最好的途径。我们初中语文教学若能利用并打好传统文化这张牌,学生的收益会是巨大的!因为那其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美德、灿烂的文化。
一、美德篇
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美德教育。礼仪不仅仅是约定俗成,并且已经制度化。比如我们初二学的《大道之行也》,就会让学生懂得爱惜公共财物,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儒家《论语》中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教人“推己及人”;“择起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教人“从善如流”;“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是教人“珍惜时间’;而《孟子二章》中的“鱼我所欲也”又教会人“舍生取义”的道理;《出师表》又让我们看到了忠义两昆仑。这些都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美德。
让我们再跨越到现代来,来看看《斑羚飞度》,老斑羚的纵身一跃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牺牲精神,令人荡气回肠;《散步》的家庭温馨、子贤孙孝让人留恋;《羚羊木雕》万方的仗义、宽容叫我们羡慕;《敬畏自然》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我的信念》教会我们勇于面对困难等等,学生在接受这些美德熏陶的同时,也会感受到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心就会萌发出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当学生学习了这些优秀品质且具备了这些美好的素质后,就会反过来促进他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文化篇
我们的课本中处处洋溢着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名扬世界的建筑工艺,大的如《中国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崭新局面的赵州桥;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大型建筑群《故宫博物院》。小的有明代就有的微雕技艺《核舟记》。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元曲的小桥流水,唐诗的热情奔放,宋词的婉转惆怅,明清小说的浩瀚大气,我们从古代文言散文中,从、诗、词、歌、赋、曲中,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深远的不用说,单是我们初中生接触到的就林林总总,像《史记》《战国策》《韩非子》《孟子》《论语》《诗经》《世说新语》《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不胜枚举……更不要说课本中充满着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这些灿烂的文化凝聚着中华名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当我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怎能不受其感染,怎能不为之倾倒,怎能不迸发出热爱之情呢?爱我们的文化,爱我们的祖国!一个浑身充满正能量的主人公,就会心态稳定,做什么事会做不好呢?我们的教学目的,无论是育人,还是教学,都会水到渠成的。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那么他们就会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心智成熟的人,这不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吗!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利用好传统文化,以之为载体,发挥其人文效应而不仅仅是工具作用,就会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洋溢着的中华灿烂文化,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反而会觉得意味深长,在玩味品读中,培养了学生的心智,丰厚了学生的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