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的课堂资源整合
2018-02-09梁小凤
梁小凤
语文是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最大的要点,即是如何进行语文的课堂资源整理。进行课堂资源整理对课程实施的水平和高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巩固,而且可以扩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并尽可能地进行开发和重组,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语文课堂资源整合的现状
随着教育研究的日渐深化,“以人为本”和“综合素质发展”成为目前教育界探究的焦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育理念,转而在课堂中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深度探索、合作共赢”的科学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取课文逐篇讲解、作文每日一练、口语教育和语言练习也都独立进行,严重脱离了学生学习的其他基础环节。学生在学习中为了突出所谓的“多样性、新式教学”等,越来越侧重学习技巧的训练,学生日渐脱离实际,在运用技巧的过程带有投机取巧的想法,综合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变成一种“形式”。教师没有对课堂资源进行详细设计和整合的理念,无法带领学生从整体的知识结构着眼,主观地感受学习的知识和资料,也无法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发现自身的问题。杂乱的课堂资源对于教师和学生两者皆是阻碍,不仅仅增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控知识的难度,而且未从整体着手学习,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如此现状下,如何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对课堂资源进行整合?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资源整合的意义
所谓整合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众多要素相互进行组合和协调,在对整体教学重点知识结构进行优化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其系统方法,从而发挥出在整体带动下最有效的功能。教师在进行资源整理时,应该实时把握语文教学中课堂资源整合的核心原则,即打破核心知识要素的闭合性,最大限度发挥各大环节的优点特长,并对其进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在教学结果中,整体获益必须大于部分总和的目标,教学资源各个环节相辅相成、自成一体。教师在扩展综合应用素质方面,在资源整合里融入对应的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写作等,相关重点知识结构的延伸环节。并以此为基础,灵活地变更整合的材料和教学环节,指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应用素质。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一课程时,教师对所学的石拱桥要进行广泛了解,并制作相应的PPT以备在讲课时的需要。在课程教学前,教师需要定期积极了解本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并客观地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水平和优点,再进行精心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各种有趣的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拿出事先准备好的PPT,帮助学生扩展综合知识,了解更多的中国石拱桥,或者深入了解作者茅以升的一生。第三单元最后有一个教学环节 “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此环节是对整个单元进行概括的应用,可分配到每节课都进行该环节的学习,在单元的整体目标下分解成一系列前后连贯的小目标,环环相扣,从主观意识为突破点加深学生整体学习印象。
三、语文课堂资源整合的途径
关于教学资源整合本人做了以下几点规整:首先是课本环节的整合,即把单元内需在课堂进行的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指导学生进行整体的概括性学习,学习课文可以不用单个进行了解,可围绕整体单元可形成探讨主题,而个体文章则可以看成主题的例文;其次是课内外环节的整合,这个环节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学习课内阅读技巧和知识,并在课外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学习,并进行分组式探讨,学生把在课内单元学习到的阅读技巧应用到课外学习中,教师再对其进行客观的评判,这样的整合联合了课内外的学习;最后,即把已整合完毕的教学素材和学生已学习的知识结构进行整体整合,此环节注重学生个体的多样化需求,在教学中虽以教学核心为重点,但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从多方面了解知识结构。
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学会记事”这一写作环节时,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以此为主题发起探讨会,学生之间组成长期学习小组,带领学生积极了解关于记事文的各种扩展性知识,主体研讨环节进行完毕之后,再进行主题写作,并带领学生以个例的形式对文章:《秋天的怀念》《散步》《金色的花》等进行学习了解,课后规定学生进行课外知识阅读,皆以记事文为主体,下节课进行班级探讨和交流。
综上所述,教学资源是一个广泛性的整体,不仅仅是指书面资源,还指学生个体的主体资源。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需要以打破整体知识结构的闭合性为原则,详细了解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行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实际问题上如何解决自身问题,还需教师在不断的教育探索中逐渐总结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