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理念下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
2018-02-09叶珺君
叶珺君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当今世界的竞争,从表面看是经济竞争,其核心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竞争,但本质上是教育竞争。在面对学习型、创新性、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信息化、加速度、高效率发展特征的新时代,探索分析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对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历程
(一)新加坡政府的重视与投入促进创新理念的形成
新加坡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没有什么矿产、工业产业等领域可以投资,唯有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是值得大力投资的。”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言:教育是我们未来最关键的投资和使我们在变化的世界中可以生存和繁荣的最有效的战略。因此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政府高度重视与巨大投入下,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适合经济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重视实用性和超前性,着重培养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生存,强调终身学习,培养员工终身受雇能力。[1]使职业教育始终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不断变化发展的未来需求,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全国创新行动计划”,设立了“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等,力图建立一个“新加坡人人皆为精英”的国家创新体系[2]。
(二)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的借鉴奠定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工业起步期(1959—1977年)即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初创阶段,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1978—1990年)即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1990年至今)即新加坡职业教育推行“工读双轨计划”和“混合型学徒计划”的改革与提高阶段。另外,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借鉴英国、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基础上,形成了“高新化、超前化、国际化”的职教特色,逐渐朝着“将新加坡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的教育中心、创新中心、东西方的联系中心”的目标前进,取得了卓越的办学成果,形成了高度认可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创新教育理念下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是前提
一是国际化合作办学。新加坡的理工学院都有和国外高等院校合作的经历,并且每年都会输送老师和学生去进修。二是国际化课程开设。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等学校通过开设辅修课程,例如,亚洲经济发展、海外商务研究、东亚经济和国际企业入门等,使学生树立国际化的职业理念。三是国际化课题研究。新加坡理工学院采用弹性学分制,不断改革和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国际前沿接轨,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习相结合、海外训练与本地企业训练相结合、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广泛专门技能训练打下稳固的基础,并掌握最新国际发展动态同步的经验技能,为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国际化的准备。[1]
(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是保障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秉承“用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下而上的创新,自上而下的支持。采取“少教多学”、“教学工厂”、“PBL”、“工读双轨计划”等方式使学生增强求知和应用能力、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信心;采用模块学分制使学生接触不同的专业,发挥不同的专业特长;采用全方位营造生产实践环境的办学理念,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这种环境上的创新,将岗位需求化为教学目标,将职业技能融入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导入学习过程,使学生快速融入职场的生态圈,学以致用。[3]
(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有80%的师资来自企业的业务骨干,大多数是有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型人才、工程师、设计师或经济师等。选聘时主要考虑专业工作经验、技术掌握与项目合作开发能力,对选聘人员的学历、教师资历等要求稍低。[4]某些理工学院每年要保持有35%的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工作,不需要上课,然后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与社会无缝对接,毕业后就能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
(四)无界化的管理理念是助力
无界化是新加坡的理工学院鲜明的校园文化,它打破学校与外界各种组织,以及学校内部各种组织的界限,强化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和人才的融合,项目与教学的交流,整合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机会,强化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实现管理的智能化。[5]
(五)先进化的网络管理是手段
新加坡的理工学院信息化程度很高,拥有非常发达网络基础设施和先进的应用软件系统,校内网络将教育、学习、科研、办公、管理和行政等各种系统结合起来,对校园的知识管理、校园管理、人事服务、财务服务、通用管理以及学术和学生事务资讯等方面实现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达到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学生在校园里可以随时上网,学校还可以通过视频会议面试招聘一些海外员工以及实现学生网上学习。节省了很大的人力资源,提高了办事效率。[3]
(六)协同化的政产学研是实施的支撑
新加坡政府对职业教育支持力度非常大。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所需的新专业,无论从新专业的论证、软硬件设施,师资的提供等方面都会给与大量的资金补助。同时,在新专业设立初期,还会专门牵头成立咨询委员会,由企业、政府和学院共同组成,来讨论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案等方面内容。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新专业的教学更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另外,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会根据专业内容无偿向职业学院提供资金和先进的实训设备,并补贴实习学生费用。[3]这样既可以为学生创造较多的实习机会,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项目中接触最新的机器设备和技术方法,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锻炼了他们的实际能力,提升了他们专研创新的积极性。[6]
三、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高职院校1 388所,10万个专业点,2 682万在校生,每年为社会输送毕业生1 000万人,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7]
(一)优化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
首先对接产业,优化调整专业整体布局。从国家发展战略、地方区域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的高度,确定每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根据定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调整专业整体布局,实现错位发展、特色立校。按照“优化整合现有专业、做强特色专业、量身定制紧缺专业”的策略,整体布局淘汰优化改造老专业,申报扶持新专业。其次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同实施“五步走”路径:市场调研,系统梳理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因专业制宜,将“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人才规格细分为技术型、技能型、素质型等亚型——课程转换,因专业亚型不同,构建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审定。再次开展专业教学标准及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专业标准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基本要求,是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尺,也是开展专业内部质量保证和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高职教育服务面向地方区域和行业经济,故各地应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引导特色发展,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3]
(二)强化高职教师的专业化能力
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关键因素,目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仍是薄弱环节。[3]因此要保证新进教师的专业工作能力,对企业引人有一定的鼓励措施和保障,修订人才引进的制度;另外提高在岗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人才交流互通机制,通过参与企业行业调研、产品研发等项目,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追踪最新发展态势,更好地引导专业教学。同时也通过双方的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促进双方利益,达到共赢效果。[4]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可以按照“区域领军、名师聘用、专业带头、骨干示范、专兼结合”的思路,按照教师的个人能力与专长分成专业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四类人员进行培养,做到团队成员人人有任务,人人有培养经费,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以增强专业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虑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无论是从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到现代学徒制,形式虽然变化,聚焦社会所需的实践应用技能培养的内涵一直不变,然而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现象一直存在。实行让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就业岗位企业评价参考为主的能力考核方式方法应该要逐步确立。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前提下,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企业岗位内容要求相结合进行考核,通过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尽早地体验岗位要求,培养就业的职业能力。[8]这一实践内容遵循教育规律,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结合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打造实现教学工厂、教学车间、虚拟操作等方式,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这样无论是基础实践、专业实践还是综合实践都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适应岗位需求。
(四)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文化融合
文化建设应该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正在朝着“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目标而奋斗,从近几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我国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坚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强化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工匠精神”,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十六字方针,不断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文化育人的过程有机结合,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向世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模式。[9]
“办教育要比企业先进,用传统的方法不行,要超前、突破、创新。要时时创新,人人创新,处处创新”[2]。遵循“创新思维+终身学习”的教育宗旨,提升深度化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的教学管理和各自特色鲜明的及教学模式,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来引领我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