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徒制理念下的校企合作育人问题和对策研究*

2018-02-09徐登喜陈德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企育人

徐登喜,陈德勇

(1.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2.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一般意义上理解为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使学生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当中的一种形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立并推行师徒制理念下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具有更鲜明的主体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然而,师徒制理念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引入某高职院校的个体案例,对师徒制理念下的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如何有效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工作提出解决对策和保障措施,提升校企双方的合作质量,真正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二、师徒制理念下的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的优势

一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是通过企业文化氛围来陶冶学生,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氛围中去感受和了解,进而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规范,这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更能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就业。二是缩短学生培养周期,保证学生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快速培养职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现今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渴望,开展“校企合作”可有效推进企业对学生的开发与培养。三是打造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理念,师徒制校企合作,通过多方协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办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满足企业对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其次,高职院校实施师徒制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是区别于高校的培养模式,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个性化。

三、师徒制理念下的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校企合作脱轨

第一,思政教育理念亟待转变。校企合作将学生思政教育由校内转向了校内外结合,社会的沟通与交往增多,社会的思想渗透学生思想,原有的思政教育环境被打破,探索正确的思政教育理念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第二,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无法和企业实现有效对接。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偏重于经验化、模式化、流程化的教育方式,理论脱离实际现象严重,缺乏企业文化融合的氛围,这也是思政教育课堂一直存在的问题,校企联合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与社会接触的机会,那么思政教育也应该针对这一机会进行有效有针对性的开展,急需思政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思政教育模式。[1]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融不协调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2]第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企业文化氛围缺失,大大削弱了文化育人的效果;第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赖校团委和各分院或系团总支,开展校园文化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片面的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第三,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偏重于理论化的指导模式,缺乏基于企业文化的实际教育和企业实践。

(三)校企合作根基薄弱,质量欠佳

第一,校企合作无论对于学校还是企业最终目的是“双赢”,但目前的现状却是学校促成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但是作为企业一方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且企业的订单任务繁重,学生又缺乏工作经验,安全意识薄弱,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会占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增加产品成本,为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导致企业基本不乐意与学校合作,接纳学生实践。第二,校企合作管理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是因为学校、专业教师的关系进而达成合作意向,使得校企合作双方职责、权利等不能严格执行,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权益问题,如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待遇、劳动时间、劳动安全等问题,学校和企业难以处理。第三,校企合作校方要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合作企业往往提供的实习岗位单一,如连锁专业学生实习岗位是当端菜员和服务生,物流专业学生实习岗位是当快递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是当客服;市场专业学生更多的是电话营销。企业把实习学生当作是廉价劳动力,而大部分高职院校为解决实习问题更多的是达成协议,学生实习内容简单狭隘,不能提高实践能力,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育人成效欠佳。

(四)师徒制的风险

第一,“法律法规,政策空白。”现代学徒制在欧美国家能够盛行,是因为欧美国家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和法规,同时拥有较好的政策支持,德国有《职业教育法》,澳大利亚则以政府为主导,提倡“新学徒制”。[3]而在我国目前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空白的政策使得师徒制缺乏最基础的保障。第二,现代学徒制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和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结合了学校教育,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化实践教育的一种新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传统职业教育由学校承担育人责任和就业,而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

四、对策研究

(一)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第一,加大思政理论课投入,搭建实践平台。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思想政治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了思政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安排思政教师、辅导员参与学生的实践,促成与企业主管思政教育方面的人员合力共建校企思政教育模式。第二,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形成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链。校企合作模式下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紧密更频繁,专业教师要承担起育人的工作,更可以说能承担起部分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或建立与辅导员长效沟通机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诉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针对学生实习过程在发现的问题,有效发挥协同作用,与企业、学生无缝联系,形成思政教育链。第三,发挥企业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优秀的企业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厚德载物,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这些理念与思政教育的内容有着相当高的契合度,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用企业文化去熏陶学生,增强学生思政政治自觉性,深化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校企文化互融机制探索

一是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环境,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引入校园,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外化校园物质环境,从而营造校企互融的文化氛围。如:建立企业杰出的校友墙;设立企业文化气息的宣传标牌;设立企业奖学金;联合企业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等。二是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活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最喜欢的。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结合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参与自己喜爱的活动的同时能够感知职业的快乐与意义,感受企业文化的理念。同时作为老师也可以在学生开展活动模式上采取企业的“团队合作,分项负责”的模式,要求学生形成有计划、有进度、有总结的工作模式,这也正是企业对人才要求较高的部分。另外,我们还可以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活动纳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增进企业员工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学生深刻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理念,增进学生的职业道德感。三是将企业文化引入教学课堂,开设企业文化课,同时学校设立“企业家论坛”、“校友讲坛”、“企业专家论坛”等。

(三)夯实校企合作根基

第一,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认识,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签订校企合作书面协议,规范校企合作流程,从政策和法律上制定规则,对校企合作双方加以引导和规范,使高职院校在调节上有依据,企业在追求利益上也能明确社会责任和义务。第二,提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应有认识,特别是一些名牌企业,效益好的企业,无论是在企业订单旺季还是淡季的时候,都能有强烈的校企合作意愿。第三,校企一体化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双方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沟通和互动,加强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第四,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安排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培训和交流,安排专业教师下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使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使教学目标更符合企业用人的要求。

(四)风险的防范

第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补充政府政策的空白。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例如《师徒制条例》,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学校的各方责任和分工职责,明确学生的权益,为学生提供就业的保障。第二,现代师徒制的特征,招工即招生,重点要解决学生的身份问题,不能简单地把顶岗实习学生叫做“学徒工”,企业培养属于自己企业的“员工”,其责任感才能真正被激发。第三,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