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扩大开放的路径探究*
2018-02-09李才思
李才思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提出,倡导以平等互利为基础,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职业教育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支撑,特别是输送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高职教育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成为当下亟待深入讨论的命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开放进程顺应国家对外政策的变化而发生变迁。高职教育扩大对外开放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高职院校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必行修炼”。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实力的企业抓住时代机遇走出国门,参与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中,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新形势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变化,沿线国家也不断做出新规划和新部署,产生了大量对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面向社会输送职业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有限,秉着与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互学互鉴、服务“走出去”企业、传播中国文化等目的,我国高职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政府作为教育事业的“掌舵者”也在推动着我国高职教育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2014—2016年,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多个导向性的重要政策文件,强调教育对外开放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同时,还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培养国际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我国高职教育对外开放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高职院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依托优势专业配合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化工作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教育国际化工作也逐步从过去的单向性交流为主,即专注引入国际社会优质的高职教育资源,逐渐呈现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态势,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和技术优势开始成为吸引国外学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欢迎。
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工作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的状态。全国从上到下各个层面都在开展政策对话、师生交流、合作办学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化活动,现已与全球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建立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2017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以“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等7项指标为评估标准,首次发布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18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以下简称2018年报)也针对2018年高职教育国际化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了详细统计:2017年招收全日制境外留学生数达11 500余人,较2016年增加了65.2%;分别与28个国家和地区举办高职高专层次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960个,占高等教育总数的41.8%,其中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分别名列前三;876名专任教师在国(境)外组织担任职务,开发国(境)外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1806个等。[1]但是,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高职教育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对外开放广泛性不足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高职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近年来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形势,但总体看来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项目在数量、规模和内涵建设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尚有一定的差距,更无法与多数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进行比较。据2018年报统计我国2017年高职学历留学生不足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有4个省份及80%以上的高职院校基本没有留学生,举办合作办学项目高职院校也集中在少部分省市,高职教育参与国际化办学并不广泛存在。[2]
(二)高职教育对外开放意识较弱
我国高职教育的对外开放工作起步较晚,即便是“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仍旧有一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首先,国家层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重视,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成效不明显。其次,地方政府对于高职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相较普通高等院校,缺乏对高职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无法顺利拓展国际化工作。再者,当前我国仍有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教育国际化工作的认识较为落后,没有意识到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大环境下,亦或是国际化办学定位不清晰,缺乏从长远发展的眼光去规划制定国际化战略。柯婧秋等人基于全国23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意识有待提高,仅半数左右的高职院校完成了对国际化战略的制定、落实和中长期规划。[3]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通用性不强
高职教育国际化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国际通用的职业人才,而其教育评估标准与资格认证上能否与国际接轨关系到了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国门迈向国际舞台。上世纪90年代,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采用共同的职业资格标准,互相认可职业资格证书。[4]我国目前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高职院校不具备学位证书的颁发权限,只能颁发专科学历证书,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模式构建上未能做到与国际接轨,即使是部分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质量标准也未实现评估标准的国际化,这就造成了在国境外办学或者招收国境外留学生的过程中存在“不被认同”的窘境,由此而来削减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对外吸引力。
(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存在明显的“教育逆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级政府及高职院校分别通过合作办学、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与培训、科研合作等途径,向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水平领先国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但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经验的输出上较为乏力,呈现出滞后的状态。[5]无论是境外办学、文化推广、援外培训还是吸引国境外留学生都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甚至还没有将教育输出纳入国际化办学的工作体系中去。
实际上,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以来,高职教育在国际范围的交流愈发频发,国际社会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经验十分感兴趣,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树立,导致无法将高职教育的优秀成果及时地推向国际市场,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对外开放的长效路径
(一)政府完善政策法规建设,内外兼顾助力高职教育对外开放
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是“一带一路”政策的制定者和指导者,要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调控,引导高职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对外,政府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高职教育领域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并制定中长期规划,带领高职院校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渠道。同时,积极搭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并参加与各国多层次政府间的政策沟通交流,特别是创造教育主管部门、合作机构、高职院校等开展教育制度建设、政策制定、办学经验等方面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解他国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以达到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建立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框架。对内,各级政府应根据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制定出完善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工作的政策法规,并对国际化工作开展进行质量监控,引导高职院校有章有序的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活动。
(二)加强校企一体化办学,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
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企业要形成“相互依托,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走出国门的企业,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及与之匹配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和规划,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服务。一方面,要依据企业的产业类型和用人需求,精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开设“海外订单班”,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标准,对准企业“胃口”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是校企联手进行境外办学,由企业主导境外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高职院校主导内涵建设和日常运营,深化产教融合,为当地培养大批实用性技术人才,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合作,提升我国企业在外的声誉和知名度。
(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职教育体系,提升高职教育的国际吸引力
随着“一带一路”的贯彻和实施,高职院校作为此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必须树立国际化视野、开放性办学理念,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探寻、稳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特点及需求,促进高职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开发既具有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又符合国际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建立与国际标准相互衔接技能和职业资格质量评估标准,促进与别国的课程互认、学历互认、资格互认等,促使我国高职教育适应、融入现行国际规则,实现高职教育体系国际性的互联互通。[6]但重视融入国际规则,也不是一味地做出妥协来迎合国际市场的规则,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甚至是牵头开发高质量的国际标准,实现强化我国高职教育在互动联盟国家中的话语权,把我国多年来积累的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积极地向全球展现,彰显我国高职教育的实力和自信,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