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解读

2018-10-19贾飞祥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号令职业化专业化

贾飞祥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2017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43号令)[1]的出台如同及时雨,振奋人心。43号令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与《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相关内容,对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本文对43号令的出台背景及主要特点做了阐述,并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深入探析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发展路径。

一、《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出台背景

(一)响应中央对辅导员工作新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面临全新的挑战,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辅导员提出新的要求与部署。2017年2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要把理想信念的教育放在思政工作的首位;与此同时,41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在一系列的政策制度的基础上,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呼之欲出[2]。

(二)高校辅导员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与深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随着三创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学生管理中许多新的问题突显,原《规定》的缺失与不足需要在当前的《规定》进一步的修订、构建和完善;整体原则上存在的错位需要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有效的实践措施需要进行再制度化;亟待符合新时代背景的制度出台来解决现有问题。

(三)原《规定》已不能满足辅导员队伍发展需求

高校辅导员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辅导员的影响力相较高校教师而言仍有较大差距,亟待政策制度的扶持。2006版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24号令)颁布十年来,对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冲击,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规定》已不能满足辅导员队伍的需求,不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形势。修订后的43号《规定》融入了党中央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要求,更有利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的发展。

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的主要特点

2017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是一部具有时代创新性的行政规章,总共六章22条,与2006版《规定》相比,减少了4条,对保留的条款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充实和调整。修订后内容由原来的3045字增加到3684字,增幅约为21%。与24号令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

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虽然国家不断的推出新的政策制度来推进与强化,但辅导员的实际情况离专业化职业化仍有极大的距离。在《规定》总则第一条与第三条中,两次强调要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条件与发展空间。专业化职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需要多方的支持配合。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难度大,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学历程度与学术氛围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着差距,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相对滞后,急需具体明确的政策制度来引导。

(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核心职责

43号令对第二章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与职责改动较大,其中第四条原本的五点提炼修改合并成一点,第五条大幅度修改后扩充成九点。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全面升级,高度浓缩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也将新的《规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原《规定》对辅导员的要求侧重于做好日常工作,新《规定》侧重于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43号令丰富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形成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9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为辅导员的核心职责。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详细的辅导员工作指导守则,见图1。

(三)强调高校辅导员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

从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开始,辅导员的岗位定位就是思想理论教育;近年来,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弱化了高校辅导员这一工作属性,43号令重申了辅导员的这一工作职责并列为辅导员的第一职责。43号令突出强调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帮助学生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写入《规定》。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依然严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有很大的可塑性,辅导员作为把控意识形态的主力,需要在学生的价值引领方面做好工作。

(四)明确辅导员的专任教师身份与培养要求

辅导员身份定位和认同影响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关乎专业化发展的进程。43号令要求高校应参照专任教师聘任的待遇和保障,聘用专职辅导员,以实质性的同等待遇把辅导员定位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立足于2014年出台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支持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与职称评聘范围。这些要求充分考虑了辅导员工作特点与实际,符合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需要。

图1 2006版与2017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二章对比

(五)明确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培训要求

43号令对第四章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辅导员的“培养与发展”修改成为“发展与培训”,突出培训,原本的十条修改合并成七条。以往的辅导员队伍虽然基本上实现了培训的的覆盖,但“僧多粥少”,没有形成系统性。43号令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将辅导员的培训量化写进《规定》,原本的辅导员培训体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升至“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明确规定辅导员每年参加校级培训不少于16个学时,5年有一次参加参加国家级或省级培训的机会。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探析

43号令的修订出台,从辅导员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制度上解决了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辅导员制度结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其发展路径多样且具有时代性。

(一)“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之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从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涉及学科体系、队伍结构、职能分工,选拔培训等方面,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的职业功能罗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9大区块,对每一区块的不同级别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辅导员的职能越来越趋于精细化分工,职业功能的专业化将从阶段性向常态化转变。高校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以常态化专业化为目标对辅导员培训培养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打造金字塔型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结构,使高学历高职称辅导员成为队伍常态;增加约束性条件和跟踪扶持机制;搭建更加有力、更加长久的支持平台,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全面专业化。

(二)“事务工作的信息化之路”——高校辅导员事务工作进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时代会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最多跑一次的政策背景下,大量事务性工作趋于简化、便捷。学生从录取到毕业,期间学过的所有课程、参与的活动和比赛、荣获的奖项、奖助贷、志愿服务、工学结合等都会通过信息化串联起来,而且越来越便捷,越来越详细。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将会逐渐规范化、信息化,大量的工作将通过移动终端自助完成,辅导员的工作会回归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上。

(三)“身份定位的教师之路”——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身份与培养要求趋于一致

24号令明确了高校辅导员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43号令对此进行详细的表述。辅导员教师身份是历代辅导员的诉求,是职业尊重需要;是辅导员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表现。教师的定位对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与社会认同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仅影响辅导员的专业发展,也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辅导员教师定位需要多方面努力,除了需要高校修订和全面完善本校的管理规定,还要辅导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话语权。

(四)“专家型辅导员之路”——高校辅导员从事务型向专家型转型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首次将辅导员的定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将专家型辅导员作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并制定了标准。标准规定了高级辅导员评选除了有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具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并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的学术论文,这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风向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直是短板,一方面辅导员被大量事务性工作挤占了时间,无法静心研究;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辅导员非思政专业出身,本身的专业限制了研究领域;“研究型”辅导员将成为未来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趋势[4]。

随着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出台,辅导员队伍结构越来越完善、职能分工越来越明确、职业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43号令的颁布是高校辅导员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发展路径,也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43号令让辅导员有更多获得感,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有新景象,是新时代推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规章。

猜你喜欢

号令职业化专业化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号令 西安守城(上)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咏犬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小螃蟹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