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择业适应现状调查

2018-02-09王胜男孙宏伟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涯卓越医学院校

王胜男,刘 冰,孙宏伟*

(1.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2.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院校管理

医学生择业适应现状调查

王胜男1,刘 冰2,孙宏伟1*

(1.潍坊医学院心理学系;2.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 潍坊 261053)

采用问卷法调查医学生的择业适应现状,结果表明,医学生的择业适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职业动机水平和个体主动性是重要影响因素。建议通过加强师资建设和实践教学、扩展教学平台、配合能力培养,真正激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改善医学生的择业适应状况。

医学生;择业适应;生涯自主意识

10.3969/j.issn.1002-1701.2018.01.027

随着社会进步,很多高校逐渐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医学院校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程度和教育的系统性均有待加强[1]。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是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就成为一个疑问。

择业适应是大学生适应的一个维度[2],主要描述了大学生针对求职就业的准备状态,例如是否尝试探索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并执行具体的规划、是否有针对性地去了解工作世界的特点和要求等。大学生的择业适应状况是其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直接反映,也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的直接反映。因此,本研究以医学生的择业适应为切入点,旨在发现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不足,为促进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高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线索。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从某医学院抽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计420人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397份,其中有效问卷363份。调查对象中,大一112人,大二137人,大三114人;男生145人,女生218人;卓越班(按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设立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179人,普通班184人。

(二)研究工具。

1.择业适应量表。选自方晓义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的择业适应分量表[2],共9个项目,采用7级计分,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

2.主动性人格问卷。采用商佳音等修订的主动性人格量表,共11个项目,采用7级计分,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二、研究结果

(一)医学生的择业适应现状。

选取的医学生样本择业适应得分总体呈负偏态分布(SK=-0.20),最低分21分,最高分63分,平均43.36分,总均分为4.82分。以7点计分的中数4分为标准,363名有效被试中,择业适应得分在4分以下的共71人,占19.56%。大一(19人)、大二(29人)、大三(23人)各年级择业适应总均分低于4分的比例分别为16.96%、21.17%、20.18%。

为考察医学生择业适应情况在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以择业适应得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级、班别(卓越班/普通班)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卓越班和普通班的择业适应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F=19.31,P<0.0005),卓越班(M=5.00)择业适应情况优于普通班(M=4.60);性别(F=0.09,P=0.77)、年级(F=0.14,P=0.87)的主效应不显著,各项交互效应也不显著(F性别*年级=2.06,P=0.13;F性别*卓越班=3.06,P=0.08;F年级*卓越班=0.34,P=0.71;F性别*年级*卓越班=2.01,P=0.13)。

(二)主动性人格与择业适应的关系。

主动性人格与择业适应的相关系数为0.46(P<0.0005)。以个体择业适应得分为因变量,性别、年级、班别、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主动性人格和班别进入回归方程,分别可解释总变异的21.3%和5.1%。

三、讨 论

(一)医学生的择业适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择业适应的总均分略高于中值水平,表明大部分医学生对择业适应并非毫无准备,但缺乏清晰的意识和具体的行动,这与郭振友等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3]。19.56%的医学生择业适应状况较差,对职业生涯规划是迷茫和无为的。此外,三个年级的择业适应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大二、大三年级择业适应不良(分数在4分以下)的人数比例高于大一,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医学生的择业适应并未相应提升,职业生涯定位并未逐步清晰。综上可以看出,医学生的择业适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影响医学生择业适应的因素。

1.职业动机水平。根据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班别(卓越班/普通班)是影响医学生择业适应的重要变量。卓越班学生均是以远远高于专业录取线的高分第一志愿报考的,即他们从医的主观动机普遍强烈,具有十分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从这个目标出发,尝试进行自发自觉的职业成长,表现出了良好的择业适应。

2.个体主动性。主动性人格与择业适应中等相关,可解释总变异的21.3%,即主动性人格得分越高,则可预期其择业适应状况越好。相关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得分越高,其求职清晰度越高[4],主动性人格对生涯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5-6]。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医学生择业适应的必然要求。

(三)唤醒生涯自主意识,促进医学生择业适应。

实际上,职业动机水平和个体主动性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体两面。因此,要促进医学生的择业适应,必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择业适应成为一个自发自觉的过程——主动适应才是发展的常态。这就对医学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出了要求:要关注医学生生涯自主意识的唤醒,引导其认同生涯自主的理念,将求职择业和人生发展视为自己的责任,从而真正提升其参与度、切实促进择业适应。要达到这个要求,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重视师资建设,提高课程感召力。生涯觉醒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第一个模块[7],可借助医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来实现对自主理念的认可;而要实现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师资建设是第一步。如果没有接受过系统训练并潜心备课,很难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特点,甚至可能将自己的误解和偏见传递给学生。因此,必须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建设,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科学性和感召力。此外,“尊其师,奉其教”,如果学生对教师抱持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唤醒其生涯自主意识将事半功倍。综上,建设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科学性和感召力,是唤醒医学生生涯自主意识的重要途径。

2.加强实践教学,增进理念认同度。一方面,医学生长期身处校园,一直在既定轨道上行进,对“自主”的认识难免存在局限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单靠照本宣科的讲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使医学生真正认同生涯自主理念,必须借助实践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访谈以及亲身的参与去感悟和检验“自主”的含义和价值,再辅以课堂上的理性分析讨论,从而实现对生涯自主意识的内化。

3.借力新媒体,构建教学新平台。以手机上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平台[8]。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充分顺应这一趋势,扩展教学平台,创新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主动融入医学生关注度高的网络社区,密切关注医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医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领舆论导向,推动生涯自主理念在医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接受。

4.配合能力提升,巩固担当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四个模块分别是生涯觉醒、自我探索、外界探索和决策规划[7],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大致遵循这一顺序,但要注意不可将意识唤醒和能力培养割裂开来。生涯自主意识不仅是态度层面的问题,也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紧密相关,没有自主能力支撑的自主意识只能是无源之水。因此,在注重培养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同时,时刻牢记与“生涯自主”的理念结伴而行,在自主能力的进步中不断巩固自我担当的意识。

生涯自主意识唤醒原本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不少医学院校并未给予此部分内容足够的重视,直接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效果。本研究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角度,针对唤醒医学生生涯自主意识提出四点建议,希冀切实引导医学生承担起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以满足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振友,李胜联.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16-17,21.

[2]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3]郭振友,卢 笛.西部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47-48.

[5]李 栩,侯志瑾,冯 缦.大学生父母生涯发展期望、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和生涯决策困难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263-267.

[6]吴洁清,董勇燕,熊俊梅,等.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547-556.

[7]顾雪英,等.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邱 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6):90-92.

G647

A

1002-1701(2018)01-0054-02

猜你喜欢

生涯卓越医学院校
我的教书生涯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吐槽退役生涯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卓越之梦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