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以《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文本阅读课为例
2018-02-09唐菲
唐 菲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江苏 镇江 212009)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明确了中国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实施途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的水平和特点。逻辑性思维能力包括查找细节、整合信息等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推理、预测、质疑、释疑等技能,创造性思维能力包括以口语和书面语形式表达解决问题方法的技能[1]。
语言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习得过程,也是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英语课程的目标从培养综合语言能力向培养主体核心素养转变,其中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日常的阅读课教学中多方位、多途径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活动[2]。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需要围绕文本信息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评价等多种思维活动。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能有效地使用其中的文本,深入挖掘,既能为语言学习提供良好的语境,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本文选取《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中题为Discoveringownidentity(《发现自我》)的文章,以一节公开课为例,截取其中几个关键教学片段,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视角,对如何开展深度阅读教学、设计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学习任务进行思考和尝试。教师通过巧用标题,设计深层次的问题,深度剖析文本语句,设计创造性读后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预测、分析、概括、推断、评判等思维方式,解读文本,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1 开展深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提高语言任务的复杂度能够提升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加工深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优秀的阅读文本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有兴趣去探索深刻的主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并提供学习语言的良好机会。Discoveringownidentity讲述一位母亲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女儿构建身份认同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动人,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对于亲子关系话题并不陌生,整节课以“探索主题”为主线,教师从故事细节入手,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文本内容和语言,理解作者意图,提出个人见解并进行评价。通过动态互动活动检验自身语言和观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获取理解文章的主要信息,并通过更深层次的问题设计和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1.1 巧用标题,培养推测能力
借助文章标题和类似话题的视频导入,设计开放多元的问题,以“你心目中的好父亲是怎样的?”导入文本学习,引导学生说出对父母身份的看法,学会思考并合理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先播放短视频mydad’sstory(我父亲的故事),视频中女儿通过参加比赛的作文描述心目中父亲的形象,故事简单却跌宕起伏,情感质朴。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回答有关视频中人物的细节问题:“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video clip? Does the father love his daughter? ”(此视频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父亲爱他的女儿吗?)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反应,做出回答:“A father and his daughter, and yes, he loves his daughter.”(一对父女,他爱他的女儿。)这时教师继续追问:“How could you see that?”(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通过描述故事细节,回答:“Although the father is poor, he provides what he could for his daughter and tells the white lie about his true life.”(尽管父亲很穷,但他仍尽他所能提供给他的女儿,并为此说了善意的谎言。)此时学生都沉浸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教师继续与学生进行互动:“Is he a great father, why? ”(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吗?为什么?)这个问题貌似简单,但是却能让学生很自然地去思考一个话题——父亲身份的认同构建问题。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该父亲很伟大,并给出了诸多理由,比如没有体面的工作,却尽可能地给予女儿最好的东西,把好吃的东西留给女儿谎称自己不饿等。但也有学生发出质疑,这样的谎言是否真的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如果孩子并不像视频中的女孩那么懂事,会不会变成啃老族?教师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留置空白,让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填补,进行阅读再创造,即在阅读课中采用留白的手段,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之白,留出学生思维的空间之白(即阅读文本的意义空白、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4]。
教师将焦点转至文本阅读材料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这篇文章的体裁和主题,以任务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预测能力。学生阅读文章标题判断文体为记叙文。教师提问:“own identity(自我认同)”指的是谁的“identity(身份)?”学生各抒己见,绝大多数学生因课前已阅读过该文本材料,认为是女儿的“identity”,但并不能说出具体原因。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带领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从文章的首段母亲为Sally梳头这一生活细节入手,紧扣文本发展脉络设计问题,凸显阅读课的核心主线,引导学生从人物神态、行动、语言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性格、情感和彼此关系,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题和标题的内涵。清晰的阅读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连贯顺畅,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从低级转向高级、由浅层转向深层,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1.2 剖析语句,培养分析能力
得体的语言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通过精读、细读捕捉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推测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
在文本语言赏析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读首段中的“I realize she is taking in every touch from my hands. It’s the last time for a week that our bodies will connect.”(我开始意识到她在体会我梳头时每次的触碰,接下的两周我们不再有机会有这样的身体接触。)提出两个问题:“Why did the mom brush her daughter’s hair TODAY? Did her daughter Sally desire to go to the summer camp? How can you know that? ”(为什么妈妈今天给女儿梳头?Sally很想去参加夏令营吗?你从哪里得知?)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关注故事发生的情境及其特殊性,通过对Sally和母亲动作、内心活动的细腻描写,学生更容易体会母女之间的深厚情感,尤其是Sally对母亲的依赖,为下文母亲送Sally去夏令营埋下伏笔。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母女二人对夏令营这件事态度各是什么?剖析母亲让Sally去夏令营的原因。学生基本都能找出文章中的原句,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Sally的性格以及母亲对女儿的担忧。教师继续追问为何母亲还是坚持要送Sally去夏令营?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语段:“Sall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pendent on my presence. What frightens me most is that she has become a “mini-me” She pursues my hobbies, my dreams, and my opinions.”(Sally越来越依赖我,让我感到害怕的是她越来越像翻版的我,她分享我的爱好,追逐我的梦想,听从我的想法。)让学生思考可否将原句中的“Increasingly,most”删除并说明原因,连续出现的3个“my”说明了什么,加深学生对“mini-me”的理解。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一致认为原文中的这些副词、形容词不能删除,这些词充分体现了母亲对于改变Sally胆小、过度依赖性格的急切心情。
1.3 分析文意,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文本中一些经典语段的深度解读和剖析,可知文本中母亲对于Sally成为“mini-me”,追寻母亲的兴趣、爱好、梦想并不赞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构建身份认同,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次回到导入部分的留白处,讨论标题意义,标题中的“Identity”究竟是指谁的身份认同。学生通过前面的解读,逐渐明白是有两根线串起文章的主题,在亲子关系中,身份认同的构建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亲子双方的共同构建。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特别是第一课时的设计,应使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实践与内化、分析与评价、迁移与创新等一系列的学习与交流活动,解读、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有效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感知和理解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用能力[5]。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学生获得事实性知识,而应该通过深层阅读引导学生对故事背后意义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4 以读促写,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读后活动是语言输出和反馈的过程,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环节[6]。教师在课后布置写作任务,是对课内所学语言知识的整合、应用和巩固,是对口头表达环节内容的总结。让学生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的经历、行为和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反思,并加以评判,表达自己的观点。布置学生完成读后写作任务:“Design a moving story about the love between you and the people around you.”(设计一个有关你和你周围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要求学生从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过简单故事构建身份认同,深化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的深度阅读为读后活动搭建了支架,而写作既是阅读的延伸,又是知识的应用和再创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 结束语
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有效的问题,形成完整有序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连贯的思维过程。在语言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善用视觉和听觉信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通过逻辑清晰、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辨析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对文本进行整体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思维品质。在讨论分享环节,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思维留白。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经过分析论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进行自我判断,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语言输出环节,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应用于生活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以口语或书面语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学思结合中形成优质的思维产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